文化评述
-
科学与战争詹伟编著本丛书的写法是以科学事实为基础,文字朴实无华,让读者从大量的科学事实中,自己去体味,去总结,去认识科学对人类的重要性。没有长篇大论,也没有浮泛描写,尽量避免大量的数字统计与深奥的专业报告,以免使非专业人员感到枯燥无味。它是普及性的科学入门读物。书中大量生动的科研事例,尽可以引发青少年读者的兴味。所涉及的方面乃是人类生活最密切、影响最大的方面,而且又是和当前与未来人们生活关系最重要的方面。
-
老二VS.老大李安石著《合成21世纪》的作者GuyBenvensitc以巨观的见解分析未来的组织、提出一此大胆不受限制的假设,带领读者进往入未来、看到未来的职场、与未来的企业负责人及各阶层的人士谈话,进一步了解未来的世界。这不是预言,只是针对未来将发生的改变,对读者做事先的预警。当我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对于整合社会及职场的政府或企业组织应变科技进步的能力,似乎应该施以更严格的要求。在本书中,您将找到解答。
-
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美)波林·罗斯诺(Pauline Marie Rosenau)著;张国清译据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译出著者通译:P.M.罗西瑙。
-
人本思潮与中国文化李瑜青等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课题。
-
学会“肤浅”周黎明著暂缺简介...
-
东风与西风罗志田,葛小佳著本书之所以名为“东风与西风”,并不是觉得其中一篇以此命名的文章特别好,而主要是因为多数文章的内容或涉及中国文化,或涉及西方文化,有时更兼及两者的异同。我们都是学中国历史出身,后来又多少受过一些西方的教育;深感不仅西方对中国有许多误解,在我们已经尊西崇新一百多年的中国,国人对西方文化学术的了解仍可说仅及皮毛(包括《读书》在内的一些尚有地位的刊物,近年刊发的有些论及西学的文章,便时有“背塔说相轮”的情形)。更为不幸的是,同样由于百多年的尊西崇新,到我们的上一代人就已对中国传统甚感模糊,以后更是每下愈况,结果造成今日一些有影响的学者拿西方文化作我们的“传统”、而我们的“国学”家“后学”家也依稀难辨的严重错位现象。本世纪初胡适在欲为中国“再造文明”的同时也鼓吹“充分的世界化”,那是受了“天下一家”的传统思想影响(或者也因为他所学的专业是意在高远的哲学),总希望有一个超越民族文化认同的大同世界的存在。近百年以及前此数千年的人类历史经验提示,这样的理想在可以预见到的将来恐怕仍只能是个名副其实的理想(亨廷顿将此说破,最为与胡适心态相近的中国人所不乐闻)。谁都希望下个世纪的世界是个冲突更少的世界,但努力的方向也许不是人们常说的求同存异(人类诚有共性,同者自同,原不必求;而人类各文化族群亦自有其个性,求也未必能同),倒是孔子提倡的“和而不同”和庄子主张的“以不齐为齐”更适合于不同文化的族群共处,也更有实现的可能。
-
老新闻张云海,文武编暂缺简介...
-
顾随说禅顾随撰本书作者通晓禅学,其文笔乃神乎技矣,他用散文,用杂文,用谈家常的形式说了难明之理、难见之境,使读者是以一窥禅学的奥秘。
-
再看西方(美)史蒂芬·C.罗(Stephen C.Rowe)著;林泽铨,刘景联译本书作者史蒂芬·罗是美国密歇根州大河谷州立大学哲学系教授。作者在本书中对东西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比较,认为两者存在较强的互补性,试图通过东西方文化的对话、遭遇来描绘出21世纪人类新世界文化的未来模式 。作者作为一名西方人,对其所属的文化有着深层次的理解,对东方文化禅学亦有精深的研究, 力图从东方禅宗中汲取弥补西方文化不足所需的智慧源泉。同时,作者认为,西方文化中亦有东方文化所匮乏的东西,如果两者互为取长补短,在此前提上进行东西方文化的整合、扬弃传统文化,一个新的世界文明就可以在现代文明的基础上复兴。
-
燕都览古诗话瞿兑之著瞿兑之(1894-1973),湖南善化(今长沙市)人,现代史学家、文学家、画家,名宣颖,字铢庵,晚号蜕园。出身望族,为清季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瞿鸿*的幼子、其外姑为曾国藩“满女”崇德老人曾纪芬。早年就读上海圣约翰大学及复旦大学,曾任北洋政府顾维钧内阁国务院秘书长、编译馆馆长、河北省政府秘书长及南开、燕京等大学教授。1949年后长期居住上海,以著作为业。瞿兑之学问渊博,精研文史,于职官、方志等学均有深湛研究,尤精于掌故之学。幼年随宦及长期居住北京,于京师建置数百年来的风土人情、街道变迁、人物景色熟悉无遗。本书即为其咏览燕都之作,以诗为纲,系之以文,可说是诗文并茂,在众多记述北京风土诗文中是首屈一指之作。瞿兑之著作繁富,其他著述有《人物风俗制度丛谈》、《中国骈文概论》、《方志考稿》、《汪辉祖传述》、《李白集校注》、《刘禹锡集笺注》、《养和室随笔》、《杶庐所闻录》等。本书系根据四十年代在杂志上分期刊载的文学整理而成,除加上新式标点及改正个别明显错讹外,于文字内容均一仍其旧,以存原貌。其文字若有未当之处,相信读者能善予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