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述
-
社会转型时期公益组织形象传播研究肖灵著公益组织加强形象建设,要和相关单位一道,努力做到:一要创新公益组织理念形象传播;二要优化公益组织行为形象传播,不断优化筹资行为、服务效能、政策环境、人力资源建设;三要改进公益组织视觉形象传播;四要改善公益组织听觉形象传播。
-
组织机构电子文件证据效力保障研究许晓彤著本书立足档案学与证据法学的跨学科视角,围绕电子文件证据效力保障这一核心问题,从基础概念入手,辨析档案学与证据法学相关术语,提出电子文件证据性概念模型与电子文件一电子证据保管链,实现理论层面的跨学科衔接;继而将视角转向实践,爬梳政策法规、调研行业现状并分析国际经验,提炼组织机构电子文件证据效力保障的现实需求,在此基础上构建体系框架、阐明推进策略并进行案例分析。本书充分发挥“档案管理方式”对电子证据真实性认定的积极作用,将电子证据应用实践需求融入电子文件管理,为推动组织机构电子文件依法合规治理提供了有效思路,在档案学与证据法学的融通互促方面开展了有益探索。
-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李治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以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国际传播为研究对象,揭示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及其国际影响力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理论和现状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传播策略,并指出要重视其与体育旅游、新媒体等产业的协同发展,尤其是加强与孔子学院的联系,在传播人才培养方面投入更多精力。
-
技术与认同黄俊华著关于社会认同的研究,以往多集中于社会学领域。本书引入传播学的视角,以手机媒介使用行为作为自变量,从传播过程和传播机制等向度探讨手机媒介使用行为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的影响。本书从“手机媒介使用如何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建构”这一问题出发,将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进一步分解为文化认同、群体认同、地域认同、地位认同、职业认同和政策认同。通过考察新生代农民工的手机媒介使用行为,分析媒介使用行为对其社会认同建构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以及探寻手机媒介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建构的内在机理,为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生活提供相关的学理参考。
-
大众媒介语言研究李小华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也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而在语言系统中,词汇又是敏感的要素,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首先体现在词汇上。近些年,我国的语言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新词新语、网络词语、流行语层出不穷。这些词语的产生与传播背后都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等层面,几乎每个词都有其特定的来历。本书主要对汉语中的字母词、网络词语、网络流行语进行分析,对相关的语言实践问题进行讨论,并从大众传播层面进行阐释。本书既是有关语言学术问题的探讨,也是大众媒介语言实践的呈现;既可作为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普通人的阅读文本,具有较强的可读性,面向比较广泛的读者群体。
-
东西问中国新闻社《东西问:文明的碰撞与互鉴》紧扣当下全球热点话题,以“文明互鉴”“时代脉搏”“如是中国”“中美观察”“文化生活”为五大主题,选取中国新闻社《东西问》栏目中近60位中外重磅嘉宾的观点表达。本书旨在搭建东西方文明的多元对话平台,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展示这些权威嘉宾的精彩观点,让读者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和而不同”,消弭存在于普罗大众中对“他者”文化的刻板印象和诸多误解,尤其是澄清针对中国的错误认知,倡导、呼吁包容心态和理性思考。
-
衣食住行里的中国猫猫咪呀 编一看就懂的中国历史通识绘本近400个知识点,讲述衣食住行背后的故事!500余幅漫画插图,让历史的一幕幕清晰呈现!纵横交替,古今结合,让知识体系更完整!严谨有趣,通俗易懂,让知识阅读更轻松!
-
城市文化评论田根胜 编本书是“城市文化评论”系列的第17卷。本卷的作者大多是其专业研究领域的佼佼者,基础扎实,文辞准确,写作功力深厚。本书从文化研究入手,视野广阔、宏大,有华人角度的特稿,也有理论阐释的章节,还包括切合当下的“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文学经典的传播与影响研究、地域特色的粤地文学研究、探讨城市品质和城市叙述的研究,以及城市与人文关系的研究。同时增加了“中西视点”的对比研究和“名家序跋”选入。
-
中国文化产业评论胡惠林,李炎 编本书围绕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展开多方位的理论探讨,以前沿性、学术性、原创性、公共性和先进性为学术目标,对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给予了学术的回答,对当代国际文化产业理论给予了中国学术界的关注。 全书下设“特稿”“数字文化产业”“文化强国与文化现代化”“国家文化安全研究”“公共文化服务”“文旅融合”“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经济与文化管理”“文化政策与文化治理”“文化遗产研究”“会议综述”等栏目,从多个角度全面阐述了我国现阶段文化产业所取得的成就、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可借鉴的经验。
-
为气候行动鼓与呼郑保卫等编著本书共收录中国气候传播经典案例76个,包括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及重要人物案例7个,政府案例11个,媒体案例9个,企业案例15个,公益组织案例14个,社会公众案例13个以及智库案例7个。通过这些案例,全面反映了我国政府、媒体、公益组织、企业、公众、智库等单位和个人等“5 1”主体在为气候行动鼓与呼中的责任与担当、探索与创新,也可以看到我国气候传播如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政府单一传播主体发展为多元传播主体的巨大变化。书中鲜活的案例展现了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再现了发生在中国的低碳发展精彩故事,提供了开展气候传播的深度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