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理论
-
解放的速度(法)保罗·维利里奥(Paul Virilio)著;陆元昶译就在人类兴高采烈地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时,这《解放的速度》却向我们揭示了这场伟大的进步所带来的一些不乐观的后果。不论是以“解放的速度”达到的对于“地球——母亲的世界”的解放,还是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实现的远程在场,其直接结果之一是人的真实感的丧失。《解放的速度》作者保罗·维利里奥是法国当今著名的城市建筑家、哲学家、随笔作家,曾在雅克·德里达领导下从事研究工作。
-
中国农民调查陈桂棣,春桃 著这是一部透视当下中国农民问题的不可多得的反思警世之作。作者耗时三年,遍访安徽乡村,深入调查,访问了从中央到地方一批致力于农村改革的有识之士、专家教授和党政要员。收集的材料和废弃的手稿,几近等身。作品依据大量手材料,反映了当前农民的生存状态,披露了曾惊动中央的几起重大涉农案件,揭示了农民负担过重的种种原因,展现了农村费税改革的艰难曲折过程。文本叙述客观真实。听作者锥心泣血哭述农民的命运,我们收获的不仅是眼泪。
-
人文科学的逻辑(德)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著;关子尹译本书为德国著名哲学家、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代表人物恩斯特·卡西尔的重要著作。作者在本书中分五章探讨了人文科学的对象、自然与人文的不同感知方式、自然概念与人文概念的差异性、文化形式、文化价值与现代文化悲剧等重大问题,旨在从其“符号形式的哲学”出发解答人文与人文科学的可能性基础问题。本书出版于1942年,与稍后的《人论》(1944年)一起构成卡西尔晚年文化哲学思考的代表性成果,也是现代西方文化哲学经典。
-
解字说文郑若葵著文字的发明是文明出现的重要标志,文字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文明发展的历史。世界因为有文字而精彩,人类因为有文字而文明。文字本身是书,文字本身是历史,文字本身是故事。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文字的杰出代表:汉字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一部中国文字发生发展的历史。假如您想了解"汉字家庭"的身世,倾听汉字发生的故事,本书将引领您追溯汉字起源的足迹,探讨汉字初创时期的演进历程,解开汉字起源之谜,感悟中华文明的深厚内涵……
-
后现代性导论(美)约瑟夫·纳托利(Joseph Natoli)著;潘非,耿红,聂昌宁译《后现代性导论》给予我们当代文化棱镜所折射出来的“事实本身”,通过这一点,作者带我们进入了一个正在“浮现”的后现代的世界秩序。利用电视节目、政治谈话秀、电台电话参与节目以及大众电影等作为参照点,《后现代性导论》的焦点并不在于作为艺术、建筑及文学中的运动的后现代主义,而是在于作为自启蒙运动以来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所发生的最广泛最引人争议的变革的后现代性。通过将星际航船长贝卡克和指挥官德雅描写成我们的向导和后现代论争的对话者,纲托利在地的文本创造了一种后现代的背景。在读者可能会陷入迷途的时候,他们就问一些问题来打断一下。他们转移焦点,反驳辩论,抽去浮夸的言辞,增加这部《导论》的声部,打消任何人还能再次提供不被打断的、独白式的现代性教义的希望。这一文本本身就是对后现代性的演示。在进入后现代理论家的主要读物之前,读者应该先从《后现代性导论》开始,从而先掌握这场深奥难解的论争的关键要素,理解为什么后现代性天生如此难以界定。
-
当代中国的单位变革与家庭变迁陈午晴著家庭,一个人类社会永恒的私人生活世界;单位,一个曾经作为中国传统社会主义时期所有社会组织统一称谓的公共生活领域。两者联动在一起,是什么效果?有何种变化?本书通过历史比较分析,从单位变革与资源获取、闲暇安排及纠纷处理的关系上深入解剖、解释了半个世纪以来单位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进而从理论上揭示出:当代中国社会曾经从"公薄私厚"格局转向"公厚私薄"格局,如今正在转向"公私均衡"格局,相应地,中国人的公私价值取向曾经从"重私轻公"转向"重公轻私",如今正在逐渐转向"公私兼顾"。
-
技术文化的时代(英)凯文·罗宾斯(Kevin Robins),(英)弗兰克·韦伯斯特(Frank Webster)著;何朝阳,王希华译本书围绕技术变化探讨了一系列问题:从信息政治到塞博空间的文化与身份问题,作者对新的信息和传播技术是否能带来像描述里所展望的乌托邦式的前景心存质疑,指出它们事实上是在一种新的伪装之下重创保守的社会惯例。
-
妇女、民族与女性主义陈顺馨,戴锦华选编就今日女性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命题而言,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是,全球资本主义化的进程,正以摧枯拉朽之势,跨越昔日民族国家的疆界,改写着现代民族国家的意义……其中女性作为现代社会秩序中的“自我”的“他者”,女性主义作家解构与建构性的思想资源的意义,正在变化的全球语境中凸现出新的突围与实践的意义。
-
走近科学段伟文,肖显静编著;《党员干部科学素养丛书》编委会编《党员干部科学素养丛书》是一套很有特色的科普及读本。它针对目前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涉及较多的科学技术领域,针对广大党员干部的需要,主要从科学技术应用的角度,用通俗易懂的文笔来介绍高新科技的新进展,深入浅出地阐发由此带来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思想、新精神。“科学技术如何转化为先进生产力、如何体现为先进文化、如何影响科学发展观”是这套丛书的主题,这不仅能为党员干部所接受,也一定能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科学技术需要不断的创新,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和方式也在创新,丛书在这方机的努力是值得称道的。如果这种以提升广大党员干部科学素养为目标和科普工作能够落到实处,并持之以恒,将会对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起到不可低估的推进作用。<
-
网恋祁建著网络与现实社会究竟是什么关系?网络对社会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冲击将有什么影响?交往的自由,开放的理解、信仰的危机、人文精神的丧失、历史感的淡薄、独立精神的远离、责任感的缺位、煽情与色情的泛滥……导致网络时代所引起的道德的焦虑也是空前的。祁建,男,29岁,北京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现在该校艺术与传媒学院进修。曾在多家报刊做过记者编辑,发表过大量作品,并引起社会关注,1996年被《辽宁日报》评选为“全国文化界最新锐十大记者。”还曾拍摄记录片多部。2000年在知识出版社了《性骚扰的话题和现实》一书。虚幻总以面对现实的失望结束,这是黑夜给我们的黑眼睛,我们反而可以更坦然地从网络寻找现实。莎士比亚说:“爱情是人类远古以来长明的灯塔,它定眼遥望风暴却兀然不动”。爱情本来就是人类最永恒的主题之一,而在茫茫人海,我们期盼的爱情在哪里呢?网络能够带给我们什么?一个载体而已。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作为社会的管理者、专家、评论家……我们不能够对其一无所知、一味反对,也不能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我们必须有冷静的观察与判断,我们应该在网络的使用和发展中规范网络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