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理论
-
技术现代化的文化制约王前著《技术现代化的文化制约》具体分析了中国文化传统和西方文化传统对于以伦理道德规范制约技术应用的不同理解,揭示了技术应用脱离道德制约的现实表现,分析了这种背离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转型期由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由“私德”向“公德”的转换出现“空档”,以及传统文化中“道”的“术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技术与良知结合的必要措施。在技术发展中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的关系方面,中国传统技术注重“以人为本”,而西方传统技术强调“重物轻人”。但在现代技术发展中,这两种思想倾向都出现某种程度的逆转趋势。《技术现代化的文化制约》分析了不少企业重设备更新而轻技能培训的问题,认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要求建立“人”与“物”关系的新范式,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技术现代化的文化制约》还讨论了技术发展中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问题,分析了“悟性技术”与“理性技术”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技术及各自的长处和弱点,指出两种类型技术的合理关系模式以及不合理相互渗透造成的消极影响,以及正确处理这两种类型技术的关系问题。《技术现代化的文化制约》最后指出。技术现代化是文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技术现代化与文化现代化又是并行发展、相互促进的过程。只有从文化角度审视技术、调整技术、发展技术,中国的技术发展才能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协调一致,才能真正实现技术的现代化。《技术现代化的文化制约》关于技术现代化的文化制约的研究,从广义上讲,是技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哲学需要讨论社会对技术发展的制约,尤其是观念文化对技术发展的制约,从中揭示技术与文化之间深刻的互动关系。就中国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关于技术现代化的文化制约的讨论,是技术哲学研究中本土化色彩很浓的课题。当许多技术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久拖不决的时候,从文化制约的角度可以发现新问题,开启新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新的途径。这对于所有参与和关心中国技术现代化进程的读者来说,都是有现实意义的。
-
科学活动论 互补方法论刘大椿著本书包括《科学活动论》和《互补方法论》两个文本。 《科学活动论》把科学看作一种重要的人类活动,既探讨这种活动的结果与导致结果的过程,又探讨这种活动与其他人类活动的关系;并且以活动论的观点,对科学作了认识论的分析和心理学、社会学的研究,涉及实验、归纳、理论、确论、发现、科学家、科学增长、科学价值诸重要求问题。《互初方法论》对先后流行的各种方法论思想和问题进行比较,提出一种互补的理解,可以说是“多重视角下的方法论”。它强调:决不要成为某种方法程式的俘虏,也不要先验地排斥任何方法程式。应当允许互补的观点、方法、程式同时并存,并且善于比较和作具体的取舍。
-
信息跨越徐祖哲著《信息跨越》只能记载前进中的微小片段,但却是众人真实的、平凡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我们就是在明天会比今天更美好的梦想中,度过一个又一个平平淡淡的日子,千百个平淡的积累使我们终于得到了超越的爆发力量和美好的结果。因为我们有着梦想,我们才有希望,在痛苦和快乐中面对生存与进步的压力,才有力量战胜一个又一个的挫折。是梦想使我们具有了创新的追求和无限的想像,使人生不再碌碌无为和虚度年华。一年四季的周而复始,每个清晨都会产生创新的欲望,重新燃起超越的勇气,这就是《信息跨越》带给大家的希望。
-
文化的重要作用(美)塞缪尔·亨廷顿,(美)劳伦斯·哈里森主编;程克雄译本书从文化与经济发展、文化与政治发展、文化与性别、文化与美国少数民族、亚洲危机和促进变革等几个方面谁并阐述了文化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回答了文化价值是如何影响人类进步的。由埃通加·曼格尔在书中提出的一个命题,“文化是制度之母”可以说是本书点晴之笔。 本书所探讨的,是这种主观意义上的文化如何影响到各个社会在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化方面取得进步或未能取得进步,其成败有多大,又是怎样形成的。因此,多数和论文是将文化聚焦为一个独立的或说明性的变量,即自变量。然而,如果说文化因素确实影响人类进步,有时又阻碍这一进步,那么,我们也就关心作为一个非独立因素即因变量的文化,这就是探讨莫伊尼汉指出的第二个真理:政治行动或其他行动如何能改变或消除文化对于进步的障碍?我们知道,经济发展会使文化改变,但这一道理无助于我们达到上述的目的,即消除文化对于经济发展的障碍。社会经受重大创伤之后也可能相应地改变其文化。德国和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灾难经历,使这两个世界上最军国主义的国家变成了两个最和平主义的国家。同样,马里亚诺·格龙多纳在他的文章中指出,阿根廷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正走向经济改革、经济稳定和政治民主,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它惨痛地经历过粗暴的军事独裁、战争失败以及超高通货膨胀。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一国的政治领导者能否促进文化变革,以取代灾难。在某些情况下政治领导者可以做到这一点,新加坡即是一例。正如本书中由西摩·马丁·利普塞特和加布里埃尔·萨曼·论兹合写的一章所强调指出的那样,腐败的程度往往是沿着文化界线而变更。最腐败的国家包括印度尼西亚、俄罗斯以及苦干拉美国家和非洲社会。在北欧和前英国殖民地的一些新教社会,腐败程度最低。
-
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杨岚,张维真著中国当代人文精神也是当代世界人类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仅仅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出发,只能看到那些变化中的东西,或许也可猜测一些变化的方向,但整体上仍是对社会变迁中社会结构变化的描述性反映,只有站在世界的、未来的、终极关怀的视角上才能看到那些该变的东西、看到变化的整体方向和利弊,而这样的理论才可能起到导向的作用,也只有这样的理论才更具总体性、反思性、批判性、终极性的哲学特质。本书分上、下二篇:上篇阐述中国当代人文精神构建的意义、原则、理论资源等;下篇着重阐述人文精神构建的具体途径,及其与人类精神家园的展望。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哲学何萍著本书的基础是作者近年来给研究生开设文化哲学理论课的讲谘,其内容都是作者近年来研究文化哲学的一些未发表的成果;在修改成书时,为了更好地展开本书的主题,又有选择地融入了作者近年来已发表过的一些文化哲学论文,特别是那些具有宏观研究意义的论文。在融入这些成果时,发现其中有些成果的观点和材料不再适合的,作者都作了较大的修改,这必然造成本书与已发表成果有许多不一致的地方;凡在同一问题上,出现观点不一致的地方,皆以本书论述为主。本书虽是从宏观的文化哲学,但并未襄括文化哲学的所有问题,书中论述的许多问题也只是提了出来,还需要在微观上作更深入的探讨。所以,本书若能给读者一个文化哲学精略的概貌和总体的把握,使读者能大致了解何为文化哲学。也就算达到了目的了。
-
道家文化研究陈鼓应主编重玄学是隋唐之际成立的首都哲学体系。上承魏晋玄学的发展脈络,后启宋明理学的哲学思考,在中古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初唐道教哲学家成玄英以重玄为根本的方法论和精神追求,实现了道教哲学由体论到心性论的性突破。于先秦老庄、魏晋学,隋唐重玄是道哲学的第三期发展。本辑以上术讨论为主题,希望对这一具有开创性领域的研究,能引起学界的回应。
-
网络社会学谢泽明著本书共分十五章,从网络社会的历史进程、现象和本质、群体与组织、分层与阶级、传播与出版、语言与文化、网络社会化与虚拟社区、网络社会设置与功能、网络社会的生活方式、网络社会的变迁、网络社会国家与民主等方面的网络社会学的理论与实务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讨。
-
基础写作王克俭主编在我国古代文论中,“意”这一理论术语有特殊的含义与地位。从南朝开始,以意论文的诗话直至明清,盛而不衰。在这些文论中,意的内涵虽不尽相同,出发点也不完全一样,但都强调意在文学创作中的灵魂、统帅、核心功能。早在南朝,范哗在《狱中与诸甥侄书》中就明确提出:“文章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这种意在文中的“主”的地位,陆机在《文赋》中以“辞”和“意”相对举,说得更确切:“辞程才而效伎,意司契而为匠。”此外,还有清人刘熙载的《艺概》在引述中概括出“尚意”的精神,袁枚《续诗品》中提出的“崇意”一品等,都道出了我国古代文论中“意”的实质及其在我国传统文论中的核心内容。我国文艺心理学的奠基人朱光潜先生曾说:“意是情感思想的合称。”①他又说:“文艺大体上是用具体情境(所想的象)表现情感,所以意是情感饱和的思想。”②。在文学创作中,这个情感与思想的动态组合体起着创作动力的作用。清代诗人沈德潜《说诗晬语》中提出写诗要“以意胜而不以字胜”,并认为写诗要“意在笔先”。他说:写竹者必有成竹在胸,谓意在笔先,然后着墨也。惨淡经营,诗道所贵。倘意旨间架,茫然无措,临文敷衍,支支节节而成之,岂所语于得心应手之技乎。清代诗论家冒春荣在《葚原诗说》中也提出作诗要“必先立意”:学诗者每作一题,必先立意。不能命意者,沾沾于字句,方以避熟趋生为工。若知命意,迥不犹人,则神骨自超,风度自异。“意在笔先”说的就是意与笔(篇章结构、故事情节及语言文字的表达)的关系。“意”与“笔”之间是一种有机的生命联系。苏轼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中论画竹时曾说:竹之始生,一寸萌茸,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苏轼所论虽属绘画,但同样是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画竹时满足于“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画出来的东西却不像竹。这是因为只停留在表面上“笔”的勾勒,即使画得同眼前长在土中的竹一模一样,人们看了依然感到是一棵缺乏生机的死竹。相反,如果画竹者成竹在胸,真正认识了竹,理解了竹,那么即使没有依样画葫芦,而是信笔挥就,人们欣赏起来却可能是一棵神形兼具、意味深长的“活”竹。创作之文辞,如果不是意之率先命笔,而是临文敷衍,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要么就下笔千言,不着边际,要么就茫然无措,不知所云,结果文学形象活不起来。……
-
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张平,马骁著俗话说,三流企业卖苦力,二流企业卖产品,一流企业卖技术,超一流企业卖标准。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企业面对汹涌而来的经济全球化浪潮,如何增强企业竞争力,如何摆脱充当某些发达国家超级企业加工厂的角色,如何在技术标准制订等方面争取自己的发言权……这一系列的问题既严峻又现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我们就很难实现成为现代成功企业的梦想。本书从现实需要出发,通过研究国外标准化组织及企业在技术标准化、技术壁垒及知识产以保护战略等方面的制度、办法和实践经验,为我国企业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设想和建议。其中对TBT协议的相关研究尤为值得读者重视。读者对象:政策决策部门工作人员、企业界经营管理人员及相关领导研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