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理论
-
中国文学艺术论朱志荣著本书从意向、雅俗、风格、文体、语言、鉴赏等六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文学以意向为中心的基本特征和中国文学情调的独特价值,探讨了中国文学雅俗变迁的规律。
-
后现代主义文化心理方汉文著本书包括镜子阶段与自我认证、无意识的语言结构、三个级别的划分、基本范畴的再造、后精神分析文本阐释共5章内容。
-
新中国电影50年郦苏元等主编6.探索片在新时期曾盛行一时,有许多艺术家在勤奋刻苦探索,出现了许多创新影片,也出现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艺术家。在艺术方面没有探索,就不能突破;没有突破,就没有创新。《沙鸥》寻求电影语言的新探索,影响新时期电影语言的改进与提高;《红高粱》从电影表现手法到视角别出心裁,获得中外影评家的赞誉。《不见不散》、《一个都不能少》的探索,赢前者受到观众欢迎;后者虽有浪漫主义手法的大胆创新,观众却看不懂。实践证明,探索、创新要受到观众的检验与评说,艺术家受到挫折是难免的,要听取各种意见,总结经验,继续探索、创新,创作出观众喜见乐闻的电影。7.关于娱乐片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后曾引起过热烈讨论。我认为。我国社会主义电影虽然具有商品属性,却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单纯寻求刺激的商品。我们要以高超的艺术技巧吸引观众,满足观众艺术欣赏和健康娱乐的需求,在电影市场的竞争中获取优厚回报,以利扩大再生产。8.希望电影家协会、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重视电影理论建设,积极开展电影评论工作。对于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影这个理论课题虽有所探讨,但理论建设却很不够。目前电影评论受市场竞争影响,商业化了,当然这也需要,但更要发展独立的事实求是的评论,引导观众正确欣赏电影。为了艺术创作的提高,当前更需要的是继续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影片上映后,创作人员应该认真听取和研究观众的反映和意见,评论家应该展开分析入理的评论,创作人员也可以进行反批评。消除探讨争鸣时因观点、学派、门户不同造成的成见,提倡同志式的相互帮助的好学风。希望各电影厂为编剧、导演、表演、摄影等各个门类开展多种多样的艺术探讨创造条件,提高艺术水平。9.因为有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使得我国电影的创作、制片能持续发展。周恩来、邓小平对于加强和改进党委对电影的领导总结了许多经验,作了重要论述;尤其在新时期,邓小平特别关注党和政府改进对电影事业的领导。各级基层党委和领导同志在贯彻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时,要研究电影创作的实际,尊重电影的艺术特性,尊重电影艺术规律,尊重电影创作人员的劳动。向创作人员学习,帮助他们解决创作过程中的实际困难。10.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电影市场,应以发行放映国产影片为主,促使国产片的有序竞争。适当选购有利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外国影片投入市场,防止过多依赖美国影片。新时期以来,我国电影经济领域进行了种种艰难的探索改革,原有的计划经济的电影经济模式被打破了,由于种种复杂情况(其中包括国产片的艺术质量普遍不高)。目前。国产片在我国电影市场中所占的份额有限;我们已经认识到电影市场需要多方面开发,但深入改革电影经济体制仍然有很多困难,还没有建立良性机制,电影经济仍然处于困境,这就必然影响我国电影艺术质量的提高。恩格斯说:“必然在它没有被认识的时候是盲目的,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希望大家来探讨新中国电影50年的宝贵经验,认识必然。掌握更多的自由。在跨入新世纪之际,继续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影艰苦奋斗。不断探索、创新。我们有信心预见,新世纪的中国电影将更加辉煌!新中国电影中的现实主义梅朵到他们对祖国、对理想那份真诚的感情,也可激发我们对中国电影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50年,它的重要历程是开始的十七年,和新时期的20年。开创的十七年“十七年”是新中国电影的初创阶段,也自然在银幕上突出我们的艺术精神,首先是努力创造人民的辉煌形象,展示他们作为历史主人公的伟大性格.表现他们勇于反抗、追求理想的崇高精神。应该说,我们的艺术家是尽心尽力地这样做了,尤其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与人民同甘共苦,一同战斗过来的,因此,在他们的艺术创造中,也就处处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与人民血肉相连的热烈感情。当我们在银幕上最初看到了《白毛女》、《新儿女英雄传》……以及后来的《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等这些开创性的影片时,我们立即被卷进了那个时代的风暴,获得与人民同呼吸、共苦乐的精神洗礼。尤其当年,银幕上创造的董存瑞这些英雄形象,他们个性鲜明的性格,他们生动的艺术生命,将会永远留在我们心中。当然,我们既然已经进入一个可以自由创造的时代,我们当然会要求艺术有一个开阔的活动天地。同时,我们既然以理想之光烛照生活,我们当然会要求艺术家提高他们审视现实的思想深度和审美力度。如果我们能够遵照人民的愿望和艺术的规律,进一步真实揭示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表现艺术的多样性、开创性,我们的电影艺术必将一步步攀登创造的高峰。但是,这时在我们中间,却出现了艺术观点上的分歧,虽然都曾经接受了“五四”文化传统的洗礼。一种情况是,把艺术直接置于政治斗争的宣传工具地位,他们的口号是文艺为政治服务。同时,在他们中间还形成一种理论,根据哲学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把文学艺术断然划分为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从根本上排斥其他审美追求的存在,并在现实主义之前冠之以特定的称号,直接把现实主义置于政治工具的地位。与上述情况的理论观点不同的是,部分艺术家一方面肯定现实主义审美原则,但并不排斥其他审美原则,另一方面,他们更不同意把现实主义纳入政治工具的框架,坚持从生活出发,真实地揭示其历史的复杂性、现实的丰富性,主张风格上的多样性。并且以创造个性鲜明、意蕴丰富的人物形象作为艺术追求的核心,以此达到提高人民精神素质的要求。“十七年”,正是这两种艺术观点不断碰撞、相互消长的过程。1956年掀起的一场热烈的电影讨论,和1962年因为瞿白音撰写(关于创新问题的独白)而又一次引起的讨论,都是有关不同观念之间的思想碰撞的表现。在前一种观念占有优势的时候,则产生了大量配合政治宣传和公式化、概念化的作品,并使一些希望背离这种创作倾向的作品受到批判。例如《我们夫妇之间》和《关连长》,只是稍稍触及了生活的复杂性,便遭到了批判。当后一种观念一时被承认和肯定的时候,则立即出现了创作上的变化,拍摄出了如《林家铺子》、《祝福》、《聂耳》、《风暴》、《农奴》、《早春二月》、《舞台姐妹》……等优秀和比较优秀的影片,它们在题材的选择和风格的追求中都各自呈现了不同的艺术个性。……
-
思光学术论著新编劳思光 主编《文化问题论集》初版于一九五七年,共收集了劳思光先生期间所写的七篇论文。是书透现了劳先生的一个文化理读体系,即依自觉心的三面活勤,包括价值意识、权威意识与认知活动,来剖观世界文化问题。书中对西方文化的精神传统论析甚多,且见解独到,并试图在世界文化的背景下,深人地思考反省中国文化的路向问题。众所周知,中国文化问题的探索是劳先生贯彻始终的一个关怀着力处,也是他学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对了解劳先生早期的思想,甚具参考价值,是值得一读再读的佳作。此《新编》更加入劳先生几篇相关的文字,使读者能对劳先生的思想,有一更完整的认识。
-
创造的魅力李嘉曾编著本书作者是东南大学创造工程与创造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是我国参与引进和最早研究创造学的学者之一。全书提出了五个很有意义的问题“你想不想创造”、“你该不该创造”、“你能不能创造”、“你敢不敢创造”、“你会不会创造”。这些问题抓住了关键,涉及了本质,由浅入深
-
创造学基础肖云龙主编高等学校教学用书。本书分创造原理、常用创造技法、典型创造活动分析和创造成果的表达等4篇共17章。每章都由“案例与思考”、“基本内容”与“基本训练”等三大内容模块组成。
-
费恩曼演讲录(美)理查德·费恩曼(Richard P.Feynman)著;张增一译本书体现了作者对科学与社会、科学与宗教、战争与和平的沉思,对人们津津乐道的飞碟现象、信仰疗法和心灵感应,以及人们对政治家们的不信任等现象进行了深入思考。
-
新诠详注文化偏至论鲁迅原著;裘沙诠注暂缺简介...
-
技术创新祝尔娟等编著本书系统地阐述了技术创新的概念、特征、类型、途径及其发展阶段,阐述了技术创新的战略、模式的选择,技术创新的组织形式、激励机制的建立,技术创新的扩散与宏观环境等内容。
-
互联网与社会学陈文江,黄少华主编本书包括:网络社会的崛起、网络人际关系透视、网络社会问题梳理、网络道德的缺失与重建、网络时代的知识状态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