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理论
-
立命与忠诚葛荃著本书以“政治精神”为题,那么何为政治精神?从政治文化角度来看,政治精神指的是理性思维的升华,是社会主体关于政治价值认识、政治伦理观念、政治意识及情感等在思想上的凝聚和提升。政治精神的表达可以通过话语,也可能通过政治行为或其他政治表现。我们将要殿示的可不是严肃深沉,不苟言笑的思想家,而是有血有肉、七情皆具的人士现象。葛荃,教授。1953年生,安徽人。插过队,做过工。70年代末恢复高考,入南开大学读书,先后取得历史学硕士学位。目前任教于南开大学政治学秒。术业专攻: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文化。已出版著作六种,发表论文三十多篇,愈知学无止境,曾杜撰治学箴言曰:“标新立异,自圆其说。”近年来于知识分子研究用功尤勤。 本书借鉴了现代“政治文化”理论,从政治价值、政治意识、政治信仰、政治心态等层面剖析东林党人的精神内涵,并且将这种方法论与政治人格研究结合起来。角度既新,则视野不同,必然能在前人耕耘过的土地上培育出新品种。如若从大处着眼,则迄今为止,人类认识的每一次跨越,都需要率先在方法论上有所创新,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如若从细微处立意,则通过方法论上些许改进与尝试,必能令我们对于中国士人政治精神的锊读有所推进。
-
古典文学要籍简介曹道衡等撰本书是古典文学知识期刊“要籍简介”专栏文章的汇集,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自先秦迄晚清整个古代文学史上的主要文学典籍,涉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批评等各个领域。除了一般介绍要籍的表层特点外,对要籍的深层分析是本书的最大特点。
-
文化学学·文化学及文化观念刘敏中著暂缺简介...
-
网络为家浩锋编著网络技术的长足进步,就像细胞的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及达尔文主义的创立于马克思主义一样,它给人拉提出了新的理论思考。以网络技术为物质基础的地球村文明的构建,更有待于人们的价值观走向融合、协调,形成普世的准则。我们相信,一场深入的信息革命交使人类几千年的美好夙愿—大同世界,最终实现,伴随着是整个地球村上蓝色文明质的飞跃。如何发展网络产业、普及网络文化,已经显赫突兀地摆在国人面前。编撰本书的初衷亦在此。这是时代给我们提出的迫切要求。它像家庭之于个人,温馨、动力、责任、归宿等多种情感与理性因素融成一体。所以,网络为家寄托的是一种期望,一份希冀。
-
文化国力论周浩然,李荣启著本书的构思围绕以下几点:一是经济、政治、文化的有机统一和协调发展。二是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即文化力作为综合国力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三是市场经济发展中文化的作用与功能。四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此外,对文化国力指标量化的问题,也发表了一些探索性的意见。
-
院士展望21世纪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编新千年的曙光已经降临。即将来临的21世纪将是什么样的?科学技术将有哪些重大突破?世界将会如何发展?本书编委会邀集了60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请他们各抒己见,对21世纪作一番展望。这些文章、以浅显通俗的语言,就多个不同的学科领域,阐述了著名科学家们对于未来100年的预期。相信读者定能从中得到许多启发。科学家的预言,决不是梦想家的呓语。两院的院士们是中国科学界的精英,能成为院士,不是因为他们善于预测未来,而是因为他们在自己研究和工作的领域中成就卓著。他们对未来的预测,是建筑在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并不是毫无依据的天马行空。在这本书中,我没有听到诸如人类将活到一千两百岁的惊人预言,但是我看到了一些关于生命科学和医学的令人鼓舞的展望。譬如,一些院士预言,在新世纪中,人类将攻克白血病,将阻止肝癌的复发和转移,将利用基因治疗为医学发展写下辉煌篇章……关于环境和资源,新技术和新材料以及各门学科的发展,院士们作了很多严谨而具体的分析和推测。他们向读者描绘的未来,是一个可以触摸可以感知的世界。理性的文字,也可以写得文采斐然。在这本书中,院士们在阐述他们的观点时,也表现出文学的修养和幽默感。
-
思考中国刘德福著本书是著名青年学者刘德福攻读博士学位以来即20世纪最后15年对中国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重大问题进行全方位思考和探索的成果。其中有广为人知的被称为2000年一道政治风景线的重要文章《落日的辉煌》的原始素材,以及多篇鲜为人知的产生过重大社会影响的理论观点的来龙去脉。由于作者的非凡经历和深厚的中西文化底蕴,使他的这部著作显得大气磅礴,斑斓多彩。书中既有探讨历史问题的轻松的笔调,又有讨论现实问题的沉重的话题;既有对经典文献鞭辟入里的分析,又有对社会现明入木三分的透视。整部书虽是由101篇文章构成,读来却似一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王国里漫游、有缜密思维逻辑的专著,值得所有关心政治,关注现实、关爱理论的读者认真一读。本书前言特色及评论文章节选人们十分熟悉,关于人性的具体内容的探究,是从告子开始。告子主张“食色,性也”,认为人笥无善无不善。孟子针锋相对提出,人性善,人性是仁义礼智四德。由此有告子与孟子的激烈论争。
-
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李今著海派研究是在解志熙的中国唯美-颓废主义文学思潮研究和我的海派小说研究之间,找到了她的切入点。她有严家炎先生做指导,很容易找准方向。于是,她提出了今后的海派研究再也忽视不得的(不等于不能跨越)新的东西:第一,系统地发现了新感觉派诸作家30年代参与“软性电影和硬性电影之争”的大量材料。由于电影在30年代作为新兴艺术的特殊位置,而刘呐鸥、穆时英对此的参与比我们原来预想的要深得多,这批资料挖掘出来显得十分重要。从软硬电影之争,引出西方现代化过程中的两种现代性(在19世纪中叶分裂)及其同时表现在中国海派身上的结论,是大有深味的。第二,也因此,有了比较完整地梳理海派(主要是新感觉派)文学理论观念的可能。一个文学流派的文学思想自然可以经过对它们作品的过滤,折射出来。作家的宣言自然也不能等同于他的艺术实践。但是,如果既有代表作品,又有艺术主张可以两相参照,岂不是会更容易地走近他们吗?过去由于资料匮乏,孔另境所编《现代作家书简》一书所收的施蛰存、戴望舒、穆时英、叶灵凤、刘呐鸥互相来往的几封信件,曾经让我们如得了宝贝似的,反复引用。如今李今依靠这一批新发现的材料来言说海派思想,可做到游刃有余。第三,探寻了海派的文化渊源,明确指认海派与西方19世纪中叶以后的颓废-唯美派千丝万缕的关联。海派的“文化渊源”与“精神特征’’是《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精)》的两大立论支柱,而李今对前者的阐释显然更突出些。由颓废-唯美派连类提出的唯美派颓废观和马克思主义颓废观在新感觉派身上的并置问题,进而对颓废女性形象和意象的深入发挥,是《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精)》中的精彩段落。第四,对施蛰存、穆时英、张爱玲、予且四人的细读。这能见功夫。如把《白金的女体塑像》和新发现的该篇小说初刊本《谢医师的疯症》的详加对照,如施蛰存的几篇历史小说的文本分析,如仔细辨析张爱玲多部小说中消解价值神话的写作策略等,都颇富于启发性。
-
时尚与冲突任平著20世纪,城市从现代主义工业文明的集中营转变为后现代主义的游戏场。人类越来越将后现代理念灌输到当代城市文化的变革中之中:以摩天大楼和繁华街区为中心的“大都市”正在为“迁异空间”所取代;“水泥森林”正在变成“可持续发展”的、与自然合力;被现代化否定的城市传统文本正在被重新解读;集中化、齐一化及其拥护不堪的交通、污染的环境和密集的人口聚会的城市工作与生活方式正在被为轻松恬静的乡间与郊区生活风格所取代;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世界艳丽鲜亮的时装节将全球各城市的时尚推向既相互模仿又力求差异化的文化交融境地;信息高速公路使城市青年一族生活在全球化空间,人们越来越将城市当作游戏场;耶路撒冷、北爱尔兰和科索活等城市宗教冲突几乎成为亨廷《文明的冲突?》的“实验场”,世界城市中族性-文明的冲突与对话频仍;知识经济使微软、雅虎文化成为世界青少年追逐的城市新星。本书对于上述新趋势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具有可读性强、分析深刻等特点,适合于广大城市科学工作者、研究生、大学生阅读。
-
中国艺术史周思源 张延风本书是一部供外国留学生学习中国艺术史的教材。内容讲述了从史前到当代长达几十万年的有关美术、音乐、歌舞等艺术门类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