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理论
-
古代中国文明文献萃编李凯 张子青 等 编译历史是好的教科书,也是清醒剂;尤其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是现代中国人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 本书搜集了大量的中国古代文献(包括出土文献),效法纪事本末体史书,围绕中国古代史中的重大事件进行编写,注释力图简洁明了。对于学习者,特别是历史学专业本科同学以及广大中学历史教师而言,是一部系统学习中国古代历史的资料。
-
全球电竞文化导论孙静《全球电竞文化导论》将电子竞技理解为一种基于具体社会历史语境的文化现象。书名之所以有“全球”二字,是为了促成多样性,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和历史文化之间的协同作用去激发和产出基于具体语境的知识,涵盖体育科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等不同人群,让电竞研究这个新兴领域成为开展跨国跨学科合作的良好契机。因此,本书尝试推广一个以地域电竞历史文化为基调的互动视角,从而帮助读者建立新的联系。它借鉴国外知名电竞学者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成果,使用学术论文、专题讲座、学术对谈的方式,力争从严肃的学术视角出发,深度解读电竞文化,旨在为国内外的电竞研究者、电竞政策制定者、电竞从业者以及未来有志于加入该领域的年轻人提供有力的参考。
-
说文百家姓邵鲁本书是一本面向大众读者的传统文化读物,将《百家姓》作为开启《说文解字注》这一文字学巨著的一把钥匙。《说文解字注》是《说文解字》注释和研究著作中成就、影响的一部,对《说文解字》的讹误进行订正,阐发义例,是文字学的重要著作。《百家姓》是我国古代经典蒙学读物,至今仍脍炙人口。本书以大众熟悉的《百家姓》为纲,征引《说文解字注》中的释义,并辅以其他工具书,说解 504 个姓氏用字的字形及字义,帮助读者开启学习文字学的旅程。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通过阅读此书,读者也能够更多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
中国旅游评论中国旅游研究院主编本书包括聚焦、公共产权与旅游的公益性、生态保护与旅游的可持续性、反哺乡村与旅游的社会带动性、走进生活与旅游的主客共享性、摆脱资源依赖与旅游的创新性等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旅游业新思维的安徽思考与安徽探索、从“以城促旅”到“以旅兴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贵州模式、主客共享理念的发展与实践回应等内容。
-
影视美学-新媒体-微电影夏光富,黄莎著本书力图从影视美学与新媒体传播的双重视域,结合理论研究和微电影发展实际,对微电影作出一种综合性研究,初步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微电影理论分析框架,以增进人们对微电影的理论认识,为微电影的研究、创作、传播、鉴赏以及产业化发展提供一种理论参考。
-
宋代园林变革论齐君 著宋代在史学界被视为中国园林成熟之伊始,这一定位喻示着过去的造园活动在这一时期所取得的非凡突破。“变革”是中国园林历史在宋代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具备着将园林推向成熟与完备的历史意义。宋代园林的变革促成了中国园林集文化精粹于一身的独特魅力,其不啻造就了两宋个性鲜明的园林形态,更为后世园林的发展明确了方向。本书从造园背景、地域分布、园林类型、构园技艺、审美趣味等五大方面,对宋代园林所发生的变化展开探讨,揭晓南方园林如何得以在宋时以超越北方园林的态势发展开来,并于后世逐渐成为中国园林之表率;宋代美学思想又如何完全渗透于园林景观,进而显著提升造园活动的艺术气息。
-
凿壁借光程章灿本书是作者海外汉学研究近三十年的积累。作者认为,海外汉学作为一种学术史文献,也是中国学者不可或缺的研究资源。书中的论文,不仅涉及早期法国汉学史,而且下迄二十一世纪的欧美中国文学研究;既有对著名汉学家及其学术著作的专题研究,也有对海外汉学著作翻译和英文本中国文学史著作等的专题探讨。本书以《凿壁借光》为题,意在提倡面向国际、面向海外,借鉴国外学术的理论与方法,以开拓中国传统文史研究之新境界。这对古典文学研究的深入,当有启示意义。
-
彝人论彝巫达 著本书《彝人论彝:语言·文化·认同》收录了巫达教授多年来研究语言、文化与人类学的精华作品,共计15篇论文。身为彝族人,巫达教授从彝语出发来探讨彝族文化,其中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涉及语音、词源、语法、口语,含大量表格以及彝文、语法结构、汉语的对照分析,文化方面的研究涉及彝族的历史、地理、考古等方面,人类学方面主要探讨了彝族及相关族群的民族和文化认同等。全书视角多元,内容扎实,语言学、人类学、历史学、民族学相结合。本书是作者对彝族语言文化研究的一次总结性回顾,是一部关于彝族的人类学重要研究论集。
-
沃格林与中国杨国荣本书是教育 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杨国荣所主编的一部学术论文集。全书分为“中国哲学”、“庄子研究”、“船山研究”、“西方哲学”、“文艺研究”、“青年学者论坛”等几个部分。所讨论的学术论题包括但不限于:从四因说的角度看当代新儒家的发展与局限,《周易》中的生生与无为思想的再考察,《中庸》中的“诚体”与成性问题,《庄子》中的“和”与精神世界、“德”与个体原理、无“己”与有“我”,由王阳明看从“贵体贱用”到“相与为体”的体用论范式转换、“道”的理化与知行观的变迁,等等。
-
壮族诗性传统与文化建设整合研究覃德清,杨丽萍 著本书站在理论与实践兼顾、个案研究与宏观思辨交融的多学科研究立场,以多学科交叉的学术视角探讨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诗性传统的延续路径,将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同文化建设的进程相结合。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借助国内外诗学研究的相关理论,从壮族民歌习俗、壮族诗性传统阐释壮族文化遗产隐含的诗性基因、诗性思维和诗性精神;下篇重点探讨诗性传统与壮族文化建设交融整合的路径与方法,从壮族聚居区文化建设实践,探寻壮族文化传承的新机制,从文化保护与文化建设的交融整合,促进壮族文化的发展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