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理论
-
少年行陈嘉映本书收录了陈嘉映于1968年—1983年创作的旧体诗词、新体诗、书信、散文、小说等作品。书中收录的25首旧体诗词,大部分是作者在内蒙古生活时创作的,诗里既有对乡野生活、塞北风光的生动描摹,也有少年凌云志的情感抒发。 《旅行人信札》是作者1981年春游历时写给亲友的信,这些书信是他的旅行随笔。这些随笔不但摹景状物,开出疏朗境界,又杂有作者于自然、人生的感悟,与草木山水相映成趣。不同于他学术文章的严谨,这些书信笔调清新明快,既描写了旅行沿途的景致,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又有作者对于日常生活的一些思考和联想。 此外,本书还收录了作者追忆其青少年时代求学经历的文章《初识哲学》。
-
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走进齐文化》编委会编齐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具有的鲜明的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文化精神,不仅在我国古代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而且已经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对今人依然有许多启迪和借鉴意义。《中华传统文化(走进齐文化)》以教育BU《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为指针,从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上把握齐文化的特点,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面向中小学生,一体化设计读本的编写内容与编写体例,使读本由浅入深,由分到总,由具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点面结合,纵向延伸,呈现出层级性、有序性、衔接性、系统性。
-
兰州简史田澍 何玉红 马玉凤 主编兰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独特的地理环境,深刻影响着兰州历史的发展走向及文化面貌,自古以来,在中国民族交融、中西交流、疆域稳固、向西开放中,形成了开放包容、交流互鉴、多元融合的文化特质。黄河文化、丝路文化、中西文化、多元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在此交相辉映,享有“丝路重镇”“黄河明珠”等美誉。《兰州简史》基于丰富可靠的史料,尽可能全面、系统地揭示兰州历史的发展脉络和区域特征。考察了兰州在中国疆域稳固、民族交融、中西交流、向西开放中具有的特殊地位和鲜明的地域个性,分析了兰州在促进中华民族形成和维护国家统一上的重要作用。
-
《红楼梦》中酒令英译研究孙越川、阮先玉本书为学术专著,以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红楼梦》中的酒令为研究对象,结合杨宪益和霍克斯的两个英译版本,深入分析典籍中酒令的翻译现状。在充分对比的基础上,结合文化内涵,从酒令类型、语言学、意象、典故等不同视角,探讨酒令的翻译难点、翻译方法以及翻译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剖析中国优秀传统语言文化典籍要素的外译问题。本书主要有三大创新点。第一,新的研究对象。前人的研究中,酒令大多数时候都是作为酒文化的附庸出现,只是粗略提及,并未对酒令本体及其翻译进行研究。本书以酒令为研究对象,在对《红楼梦》中酒令进行数据库构建的基础上,深入讨论酒令本体的翻译现状、问题和策略。第二,从文化对译的角度,系统整理分析酒令的构成和翻译,丰富和完善中国酒文化的接受和传播理论与实践。第三,从文化价值观角度,阐释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翻译情况,为翻译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可行性建议。全书共六章: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酒令及其文化内涵,第三章从语言学视角看《红楼梦》酒令的英译,第四章从《红楼梦》中酒令类型看英译,第五章 《红楼梦》酒令的意象英译,第六章 《红楼梦》酒令的典故英译。
-
位移与思易叶隽“侨易学”是学者叶隽提出的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理论,关注的是人们在移居异地及其过程中所发生的精神面貌及其行为的变化。《位移与思易:侨易个体的精神质变及其文化空间》以侨易学的方法观照历史语境下的学者、作家等群体,探讨亨廷顿、卡夫卡、严复、王国维等人的生命历程与其知识形成、理论生发的关系,具体而微地展现侨易学的理论解释力。该书汇集了作者在侨易学方法完善过程中的个案研究尝试,也将《构序与取象:侨易学的方法》(浙江教育出版社,2021年出版)中的研究方法落实到了实践层面,为侨易学理论在更大范围、更多学科中的应用提供了一次良好的示范。作者的上一本“侨易学”专著《构序与取象:侨易学的方法》,在我社出版后引起了学界的热烈讨论:国内有28篇学术论文对此进行专题讨论;法国的《Monde Chinois Nouvelle Asie》还以“中国文化交流:通过侨易学棱镜看西方”为题,组织了5篇外文专业论文;旨在促进中德、中欧及世界各国科技、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北京洪堡论坛连续两年(2021、2022)设立侨易学分论坛,组织学者研讨叶隽的“侨易学”理论。法兰西科学院巴斯蒂院士认为侨易学“可以解释各种变化和交流——不仅在中国内部或是中国与世界之间,而且在世界各地和各种人群之间。在此意义上,中国学术重新获得了创造理论的能力以及主体地位”。“侨易学”代表了中国学术在开创真正属于自己、又与时代和世界相融并进的学术范式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是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原创理论。该理论提出后,《Monde Chinois Nouvelle Asie》《Literaturstrasse》等国外学术刊物曾有专题讨论。美国达拉斯德州大学艺术与人文学院顾明栋教授评价“侨易学”理论为近几年来在文化研究领域出现的重要成果之一,“既是一种理论和哲学,也可以说是一个领域,一种新兴的学科”。人文社科领域的原创理论输出,一直是我国学术界的短板,能与国际同行平等对话的学术话语、体系更是少之又少。本书的出版将是中国人文学科原创理论的又一次尝试,预期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基于此前累计的国际影响力,本书将积极对标中华学术外译等对外输出项目。同时,计划于2023年9月在新一届的洪堡论坛上召开新书发布会,进一步扩大该书的影响力。
-
宋朝物质赏赐研究王艳 著宋朝物质赏赐类型多样,涵盖内政外交等诸多领域。物质赏赐的广泛应用是宋朝经济管理发生重大转变的表征之一,也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深刻地反映了处于唐宋变革期的中国传统社会若干因素的渐变和突变,折射了中国古代重要转折时期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宋朝物质赏赐推行的广度和力度史无前例,同时又掣肘于“三冗”局面和日渐窘迫的财政状况。宋朝统治者充分利用物质赏赐这一经济杠杆,维护了国家统治与稳定,促进了经济繁荣与昌盛,并推动着社会文明与进步。宋朝物质赏赐仍存在诸多弊端,赏罚不公、赏重于罚是其最大的问题,并由此引发一系列后果和影响。
-
民初上海小说界研究孙超 著本书以民初上海小说界为独立研究对象,按照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个维度形成一个整体论述架构,在《导言》与《结语》之外设为十章,各章之间相互映照,以期共同呈现民初上海小说界主倡“兴味”的历史原貌。为“重返”百年前的文学现场,作者引入了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的相关理论、术语,以期复现经济资本主导、关系网络复杂的民初上海“文学场”。通过“正面看”—“顺着看”—“回头看”的综合视角,重新审视民初上海小说界以观其“兴味化”主潮,并确认这一主潮在中国小说现代转型中的真正位置,从而看清民初主流小说家的历史本相及其作品的独特价值,进而希望从中寻获建设中国当代小说有用的历史资源。当下小说界面临不少亟需解决的问题:如何防止小说创作过度市场化,如何利用好网络等新媒介,如何创造性转化小说传统,如何使作品更有效地满足读者日趋多元的阅读需要,如何形成实事求是的批评风气,等等。对于解决上述问题,本成果可提供有益启示。
-
前期谢林的先验存在论研究倪逸偲 著长久以来在主流的哲学史叙事中,谢林哲学都被过于简单地看作是通往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体系的一个“阶梯”,而青年时代谢林本人充满冒险气质的哲学探索却被忽略了。本研究以“自我意识”问题为切入点,深入地剖析了谢林前期的先验哲学以及从康德经费希特到谢林的德国唯心论哲学的内在演进之轨迹。谢林的先验哲学是一种先验存在论,它的基础并不是通常意义的自我意识,而是一种前意识的先验自我,它具体表现为一种作为被动综合的前意识自我活动,一种自我感觉。本研究承继了20世纪德国先验存在论的思想传统,特别专注于探索为人类个体性经验提供根据的前意识先验自我的动态结构,并依托前期谢林丰富的思想资源,开辟出了先验哲学的新路向。
-
古籍研究《古籍研究》编辑委员会《古籍研究》(总第77辑)由古籍研究编辑委员会主编,受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指导,收录国内各大高校2023年古籍研究方面的最新研究论文,内容包括文史专 论、目录与版本、校勘与注释、文献辑考、古文字研究、年谱与传记、皖籍文献专题、学术丛札、文献学评述等板块,反映了古籍目录、版本、校勘、古代文学实证研究、古籍校勘与 注释以及安徽地方文献研究方面的丰硕成果,代表了国内古籍研究学界研究的最新水准,适合广大读者,尤其是高校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学习和使用。
-
觅画记韦力韦力“传统文化遗迹寻踪”最新一步力作。藏书家韦力穷五年之功,行走探访上万公里,分篇记述中国画史上120位画家的生平故事、创作概观、画史贡献,更及对其故里遗迹的寻访,廓清中国绘画的历史与艺术理念,复现中华美学的古典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