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理论
-
于非闇小辑 书画过眼于非闇 著,沈宁 注《于非闇小辑 书画过眼》内容分为《艺苑珍闻》《金石书画品鉴录》二辑,收录作者关于美术界人物及艺术活动、艺术品鉴藏评论等文章。《艺苑珍闻》主要是对美术人物及活动的介绍。作者曾言:“北平画家作品的作风,还不同于其他各地方的。假如我们国家还需要国画的话,那么,北平画坛的作风,也许占国画史上很重要的一页。”如此说来,这些文章也是了解民国北京(平)美术活动,研究北京画派不可忽略的文献之一。其中涉及美术界、收藏界的人物有些已湮没在历史中,如《雪厂上人》篇中提及的相关内容,即成为破解齐白石《山水十二条屏》上款人“子林”即为黄子林(蛰庐)的关键证据,于此可见一斑。《书张氏昆仲扇展》一文,曾引发当年轰动一时兴讼事件,参考此时的相关文章,可以厘清事件真伪。“南张北溥”之说在现代中国画史中已得定论,作者亦不无自鸣:“闲人不自量,初‘捧’张大千,继‘捧’溥心畲,二君今皆声闻朝野,窃幸非阿好标榜。”(《绍介谢子衡画展》)而通览作者所撰相关举办画展的报道文字,年限跨度之长,篇幅数量之多,为后来者从事这一时期北平美术活动的研究,贡献绝大,自无异议。《金石书画品鉴录》选取作者有关艺术品见闻、书评、题跋、鉴别等类文章,即是作者从艺经历的重要佐证,也是对读者了解、学习中国书画的普及性知识。于非闇先生早年得益于家藏法帖、书画、印谱、拓片、缂丝、颜料等颇丰,使其自幼耳濡目染,更得画师王润暄传授绘画技艺,追随齐白石学习绘画篆刻,受赵梦朱、张大千指点专事工笔画创作,诗书画印无不精通,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在北平画坛声名鹊起。他继承传统又不墨守陈法,善于探索创新,通过“师造化”使作品更有生命力,画上题诗跋文,配以自刻印章,使画面饶有意趣。他将这些学习传统、创作经验不时撰文发表,囿于报刊栏目篇幅及其他各种原因所限,这类文章或有不成系统之虞,但浅显短小之中又包含着作者切身的体验和认知,引导读者由浅入深地步人艺术世界,品味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之奥妙。这类文章虽经修订整理,浓缩于日后整理出版《我怎样画工笔花鸟画》《中国画颜料研究》两部著述中,本辑收录的原始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多彩,或可作为辅助参阅。
-
中国游戏研究孙静,邓剑本书认为,游戏文化是一种融合了多种媒体语言的互动符号系统,其生产与消费都是社会历史文化实践。为了更好地理解游戏文化,研究者应从具体的游戏作品与游戏现象出发,通过严肃的学术视角对游戏展开深度解码。为了探索中文语境下的游戏研究范式及路径,本书收录了多篇首次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章,涵盖游戏历史、游戏批评、游戏产业、游戏创新等多个主题。本书立足中国本土,以问题意识为导向,鼓励跨学科视角,聚焦游戏文化的生产、消费和传播,力争勾勒出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游戏文化发展脉络,为学者、大众和产业提供有效的参考。
-
于非闇小辑 吾国之色于非闇 著.本书根据文章发表时间先后,编为《金石书画》《负暄续录》《颜料淘治》三部分,是作者结合自己学画、创作经历和心得,畅谈中国书画篆刻的笔墨纸砚、用到用料、颜料装裱等,兼具理论性与实用性,承前启后,是从事篆刻与中国画创作不可或缺的一项基础知识,对继承发扬民族篆刻与绘画传统具有积极意义。
-
于非闇小辑 闲人不闲于非闇 著.本书集中展示作者的生活经历,从自家身世、成长经历到师友交往,反映了时代背景下的作者成长过程及艺术追求。分为六个部分:“我本世家”选取作者介绍家族亲属和自家境况的回忆文章,这种生活环境给作者的社会认知、学养生成和从业趋向影响深远。“北平一民”则为作者讲述自身求学、生活起居的文章,从个人的生活场景折射出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生活景观。“舞文弄墨”则侧重作者读书治学、课徒授业、编辑写作、研习书画的真实记录,对深入了解作者的秉性学养、艺术创作有所帮助。“漫游山川”是一组游历纪略,从中窥见作者的兴趣爱好和漫游行踪。“怀故忆旧”是作者与身边师友交往的点滴记录,透过精练传神的文字,使众多被历史封尘的人与事重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些逸闻轶事可作掌故谈,更是难得的史料。“戏曲艺人”,作者早年热衷听曲观戏,对民间曲艺如八角鼓、岔曲、单弦等颇为关注,曾有收集整理的宏愿,通读作者所写随笔小品之文,约略可见受其影响的痕迹。
-
中华传统文化的两创历程柴文华 康宇 王春辉“两创”即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本书较为系统地梳理了从秦汉以来“五经”系统的建立,到近现代马克思主义的传入的“双创”历程。 旨在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两创”的历程和经验,结合时代精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为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提高参考。
-
科技自立自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著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和新科技革命的重要机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是党中央站在国家发展的新起点上,对我国“十四五”时期和中长期科技发展的总体方向和前进路径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本书立足国际经验和中国国情,讨论辨析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要义和重要内涵。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是形成符合科研规律、有效满足国家发展和市场需求、鼓励探索创新、开放和有活力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本书从科技力量布局、科技计划组织、科研管理制度、科研评价体系、科技转化机制、创新开放制度等角度系统梳理了我国当前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并提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路径的相关建议。
-
智能传播发展的逻辑演进研究赵静宜著智能技术不仅在信息传播领域掀起智能传播的全新变革,更促使研究者系统思考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变革规律与演进逻辑。本书将智能传播视为复杂的多层级互动系统,思考发现其遵循“复杂技术——信息质量需求”的演进范式。虽然智能传播的不同层级各自都有独特的发展逻辑,但最终指向均围绕传播主体的重要变革展开。智能传播是继大众媒介传播、社交媒体传播之后人类传播发展的又一全新阶段,是人类传播活动演进的重要环节与理想结果。在开源性人工智能技术方兴未艾的当下,本书试图从动态控制和人机协同两个方面为未来传播图景勾画提供战略建议。
-
于非闇小辑 故都漫墨于非闇 著.作者用饱含同情或略带辛辣讽刺的笔调,生动传神地刻画了旧京时政及不同阶层百姓的生活,宛如一幅北平风俗画卷,对连年内战及社会时弊的指摘,不仅是国内解放战争时期北平生活的真实写照,更具社会人文历史资料价值。
-
浙东文化通论张如安浙东文化是以浙东区域为其生发的舞台,有其自身的源流,但其形成和发展并不是游离于中华文化的主线之外,而是在中华文化演变发展的背景之下逐步展开的,并在中华文化的变迁中不断演变和重构,形成自己的文化形态,同时又顽强地保留了自身的区域性特征。浙东文化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活力的区域文化之一。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讨论浙东文化的概念、发展模式、形成阶段、海外影响等,旨在作本体研究。下编撷取若干浙东优势文化,作专题性介绍。
-
焚书(英)理查德·奥文登知识的保存从来都是一项艰苦的斗争:享誉古代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因管理不善而日渐式微;博德利爵士的巨额投入才使牛津的新图书馆得以建成;纳粹政权纵火焚烧了成千上万册犹太人的书籍;卡夫卡的手稿则有可能因为他生前的遗嘱而不见于后世。在本书中,博德利图书馆馆长理查德·奥文登横跨三千年的历史记录和资料,介绍了从泥板到云数据存储时代的知识受难史,探讨了知识保存的现状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图书管理员和档案馆馆员等众多有识之士的努力和牺牲也在书中有精彩的呈现。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书籍保存史和震撼人心的人类文明史。通过此书,我们应该理解,图书馆和档案馆不仅仅是存储文献的地方,也与当下的政治、教育和文化产生紧密的互动,为社会的健康运转提供重要支持。理查德·奥文登也向整个社会提出倡议:凝聚制定公共政策的共识,并为这些重要的知识保存机构争取该有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