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理论
-
我在颐和园修钟表故宫与颐和园古钟表联合修复室颐和园是中国著名的皇家园林,其前身是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清漪园。清代皇家宫苑中的钟表等陈设统归内务府管理,因此颐和园旧藏的一百余块钟表实际上与故宫收藏的钟表基本同源,主要来源为进贡、定制和调拨。这些钟表的制作年代主要是十八世纪中后期至二十世纪初期,跨越百余年时间,制作国包括中国、英国、法国、美国等。故宫与颐和园古钟表联合修复室新作《我在颐和园修钟表》包括五大部分内容。// 颐和园钟表概述// 颐和园博物馆馆藏钟表简介// 颐和园博物馆馆藏钟表修复// 故宫博物院与颐和园古钟表联合修复室合作修复铜镀金升降塔钟纪实// 中国文物学会钟表专业委员会文物修复学术论文汇编
-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文献萃编于殿利 郑殿华 李红燕 编译本书为新时代“一带一路”古文明文献萃编丛书中的一本。本书是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原始文献汇编,主要是为专业的学生和研究者提供难得的原始资料,也可以让对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感兴趣的一般读者产生直接的观感。一部部文学作品让读者认识苏美尔和巴比伦人关于世界、人类起源和自身的理解,一篇篇铭文让读者了解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国家的演进,一份份契约和管理文书让读者看到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生动的经济生活,一封封书信让读者感受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鲜活的生命。
-
丝绸之路文明史武斌本书是一部全面描述丝绸之路的通史类著作,突破了分述陆上和海上、草原与西南各条丝绸之路的传统框架,全景式展现丝绸之路形成、发展、繁荣的历史,着重论述了各个朝代对丝绸之路的经略和管理,以及不同时期丝绸之路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所发挥的作用。全书分为3卷,包括9编55章,共135万字,配有500多幅历史图片,精选了与丝绸之路有关的中华文明与域外文明交流的丰富资料,按历史发展顺序进行编排,生动、翔实地反映了丝绸之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以及文化交流的突出成就,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科技、宗教、艺术等各个领域,为读者呈现以丝绸之路为载体的中外文明交流史,展现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丝路精神。
-
雪豹彼得·马西森(Peter Matthiessen)1973年,彼得•马西森和著名动物学家乔治•夏勒一道,深入喜马拉雅腹地探险。在神秘的夏尔巴人的帮助下,他们艰难跋涉两个月,徒步四百公里,前往人迹罕至的多尔帕高地,寻访神秘的水晶寺,调查喜马拉雅岩羊,还想一窥稀有而美丽的雪豹。在当年,这趟旅程可谓危险重重,对体力和精神都是极大的考验。而对于刚刚经历丧妻之痛的马西森而言,这也是一场非凡的“心灵之旅”——雪域高原的壮丽风物,接近神性的山民,禅修的启悟,也在慢慢抚平他内心的伤痛……
-
藏在故宫里的中国史张程故宫里只有600年明清史?不,故宫里有一部5000年中华文明史!故宫不仅是明清历史的亲历者,集中展示了明清器物和建筑的精华,而且聚拢了5000年中华文明的文物精粹,它们是中华文化皇冠上的明珠,是中华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存。本书遴选具有代表性的故宫文物,从这些器物和建筑着眼,介绍一件件文物的历史内涵、时代背景和它们背后的人物故事,串联起一部源远流长、绚丽多姿的中国史。全书主要以时间为顺序,兼及专题,用讲故事的方式,勾勒出每个时代的历史、每个主题的变迁,为读者展开一幅活栩栩如生的历史画卷……
-
耶路撒冷以东赵萱本书是*部中国人类学者在中东世界进行田野作业完成的民族志作品,作者基于15个月的田野调查,全面描述和讨论了“在边界上” 的耶路撒冷社会。沿着地缘-生命政治的理论路径,本书兼顾不同逻辑、不同主体、不同层次的表述方式,将巴以冲突放回到真实的日常生活世界去考察,描述并揭示出家族、宗教与国家在“耶路撒冷以东”的本来面貌以及持续经历治理化的复杂过程,力图清晰详实地呈现历史叙事、权力关系与治理效果在地化的多样性与复合性,最终还原出一个客观、真实、饱满的耶路撒冷与巴以边界。
-
暗影之城塔兰·汗(Taran N. Khan)自2001年塔利班政权被推翻后,阿富汗有一段难得的窗口期,援建力量得以进入阿富汗。印度女记者塔兰在这段和平期内多次往返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用漫步的方式反复探索这座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体察它的过往与当下、社会与民生,进而思考冲突与和平如何塑造这座城市,如何让它跌跌撞撞地走到今天。这是一座随着每场新战争的席卷而被残酷地抹去和重新绘制的城市,塔兰借由深入的探访和细腻的文笔带领读者挖掘出喀布尔幽灵般迭代的过去和那些被遗忘的记忆,在急剧变化的政治现实中捕捉那些相对稳定的文化与社会连接,在遗忘中打捞记忆,在断裂中发现连续,在暗影中寻觅光亮。
-
新民说·中世纪的餐桌(意)马西莫-蒙塔纳里本书为探究中世纪饮食文化的新史学著作。作者在广泛介绍中世纪食谱、菜式,以及面包、肉、奶酪、油、酒等各类食物的基础上,追溯了中世纪烹饪技法、饮食偏好、用餐器具、餐桌礼仪的演进和变化,探究了各类食材、佐料如何被发现、进入人们生活,以及面包、橄榄油、葡萄酒何以成为文明的标志物等。本书通过“吃”这一轻松的视角,描绘了中世纪日常生活与社会变革的多个侧面,力图摆脱对中世纪即等同于黑暗野蛮的不公正的刻板成见,发掘出中世纪对欧洲文明起源与发展的深刻影响。
-
向师而行苏洁红 著《向师而行》是一部教育随笔集,共分为三个篇章,分别为“且走且望”“且走且思”“且走且行”。书中记录了作者从一名青年学生到一位高校老师的心路历程与成长蜕变,其中有对职业与未来的困惑,有对人生与社会现状的思考,更有对教育和学生的热爱与关怀。经历了迷茫、思考,作者逐渐成长为有责任、有担当的成熟教师,而在为师之道上,他依旧在不断探索前行。
-
菊坡学派·粤地学派开端李强书是《岭南学术思想丛书》的一种。菊坡学派是南宋增城人崔与之和弟子于潜人洪咨夔、弟子番禺人李昴英开创的岭南历史上第一个儒家学术流派。本书分“史”“论”两个部分。“史”的部分,叙述菊坡学派代表性人物崔与之、洪咨夔、李昴英及其流派历史,赏析经典;“论”的部分,分析其思想特点、与其他学派的互动、对当时政局的影响,以及对岭南文化、中国文化的影响,并评述其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