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理论
-
苏州刻书史陈正宏《苏州刻书史》通过历时地考述苏州刻书史,呈现出苏州刻书“宋元是初期,明代是高峰,清代成为重镇”这一历史发展面貌与成就。该书从社会史和文化史的视角,表现出苏州刻书 在技术、艺术与学术之间的有机互动关系,而非仅仅从文献研究的角度写出一部封闭、单一的地方刻书史。该书凸显出苏州刻书业的发达,尤其突出苏州文人、苏州文化在其中发挥的 倡导性作用,并展现出苏州刻书在中国及世界上的影响力。本书主要从宋、元、明、清历代,阐述苏州刻书的状况。同时从官刻、私刻、坊刻、寺刻等各个角度反映以上朝代苏州刻书 在全国的地位及至对中国出版业的作用,因此也罗列了明清两代主要刻书机构及刻书主要代表人的简介。
-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崔志远《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系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学术集刊,创刊于2007年,每年出版春之卷、秋之卷两卷。原名《燕赵学术》,2015年更名《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本刊发表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各二级学科包括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方面的研究文章,还设有学术名家、京津冀文学研究等栏目。本刊的办刊宗旨是:荟萃百家成果,展示人文情怀,鼓励开放创新。经过十余年不懈探索,本刊已形成自己的运作机制和办刊特色,具有较高的学术质量,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评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2023年春之卷包含方言微观问题研究、明清小说与戏曲研究、京津冀文学研究、文艺学前沿:“事件”与审美文化研究、西方古典学研究、地方文献研究、学术名家研究、书序与书评等八个栏目。
-
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研究与实践刘长江,王?琳,王秀文,徐智鑫本书重点研究新时期尤其是后疫情时代在信息化技术日臻成熟的环境中如何实施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并提升教学管理水平,以满足个性化人才培养的需求。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总体现状、个性化教学资源建设、个性化教学设计、个性化教学评价、后疫情时期的个性化教学、课程思政视域下的个性化教学等等。本书适合全国大学英语教师及教学管理工作者使用,对提升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水平和大学英语教师转型发展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
佛像康桥 编著北方多石窟,南方多禅院。一个洞窟,一座佛塔,一处禅院,就是一个超凡绝尘的世界;一尊佛像,一抹微笑,一缕阳光,就是一幅永恒的画面。《佛像:永恒的微笑》精选了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巩义石窟、天龙山石窟、灵泉寺石窟、响堂山石窟、千佛崖、佛光寺、杭州烟霞洞、正定隆兴寺、大同华严寺、杭州飞来峰造像等在中国佛像制作史上颇具代表性的古迹,逐一介绍相关文化常识,解析每一尊佛像的来龙去脉,诉说沧桑岁月中的故事,描述保存状况,并展现考古方面的结论,尤其是佛教造像艺术在传播过程中,时代变迁与地域变化带来的本土化过程。千年遗构、百年旧影。书中所选千百年间积累的图照,具有原初性和现场感,展现了震撼人心的古典之美。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佛像永恒的微笑。
-
昨日之城黄伟林由于历史的原因,桂林承担了那个年代全国抗战文化中心的角色。桂林文化城的故事,实际上是那个年代中国文化人的故事。存在于1938至1944年的桂林文化城,既是昨日之城,它述说一段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文化历史;也是今日之城,它启示今日中国人文化在中华民族生存发展进程中的意义;更是未来之城,它将那种支持中华民族打败侵略者的文化力量传承、传播到未来,让国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进程中焕发出源源不断、历久弥新的创造力量。
-
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研究与实践林霞、曾宣伟 等著本书为我国首个研究国际理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著作。主要展示了我区依托华东师大成立长三角国际理解教育联盟,以及与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签约合作项目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阶段成果。在理论上阐述了新时代国际理解教育的新定位、主要目标和内容体系;对世界教育2030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本土化的研究与实践;将国际理解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进行了紧密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话语体系和表达。在实践上构建了课程建设、学科渗透、主题活动、研学实践、联盟共建等五大载体,将五育并举、五育融合思想蕴含其中,形成了多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案例。
-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研究高凯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学术界与业界的关注,虽然目前研究已具一定规模,且取得一些成果,然而全面、系统的研究尚不足,尤其利用量化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的并不多见。本书作者经过在美国长期实地考察,结合对20余位外国知名专家学者及实践经验丰富电影人的深度访谈,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电影海外传播内容特征、推广模式等进行研究,并通过对海外观众进行调查问卷的方式展开了中国电影海外传播满意度实证研究。 最后作者基于研究结果,深入分析中国电影海外传播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了提升中国电影海外传播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
启蒙、趣味和民族卢铭君 著中德双语刊物《德文月刊》出版于民国时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曾广受德语学子的欢迎,成为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的独特现象。本书基于大量史料,对《德文月刊》展开全方面的研究:厘清始创和发展历程,考察前后两任主编,即德国人欧特曼和现代诗人冯至,在创刊和复刊中的作用;提炼出“启蒙、趣味和民族”三个关键词,在近代语境中论述其文学译作在中德文学互鉴中的作用;梳理该刊透露出的世界意识与民族情怀,旁及语言习得与广告,最后附以书目及珍贵的未刊史料。
-
文化大传统与中国早期文论精神胡建升 著根据中国本土文化的实际材料与田野经验,文学人类学将文字还没有出现以前的文化传统与文明状态称为文化大传统。本书立足于文化大传统的文化基因与神话图像,重新对中国早期文论及其潜藏的精神价值展开本土语境的知识建构与跨学科文化阐释,综合运用早期岩画、神话图像、出土实物、出土文献等新材料,彰显文化文本的神话叙事功能,结合传世文献、出土文献的文字文本,整合比较神话学、文化人类学、知识考古学、民族学、物质文化研究、神话图像研究、古典学、比较宗教学等诸多学科的交叉知识,运用四重证据法,进行参证互释,实现整体释古,善于在多个学科场域之间迂回穿梭,深度认知中国早期文论不为人知的文化编码和精神价值。本书认为中国早期文论的本土价值和原型编码在于史前文化大传统的神话信仰与文化基因,只有跳出以文字书写文本为中心的单一片面的传统文论研究模式,才能打破西方文论以作者、读者、书写文本、世界为核心要素的文论认知模式,建构以文化文本、神话编码、文化基因为新型范式的中国文论模式与价值体系。本书所建构的文论新范式对探讨新时代中国文论价值的价值取向与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讲好中国故事元叙事传播战略研究陈先红 著暂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