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理论
-
清初遗民小说研究杨剑兵 著本书属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清初遗民小说研究”(编号:16BZW069)结项成果。所谓清初遗民小说是指清初顺康时期由文化遗民创作的反映遗民意识的小说群体。清初遗民小说是在清初的人文思潮、文化因素、史学情结、文学语境等复杂原因的共同作用下应运而生,其作家在空间分布上主要集中于江南地区,在生存状态上具有忠明、逃禅、交游广泛等特点。而在清初遗民小说的创作、艺术、评点、传播等方面,遗民意识则是贯穿始终,或通过隐晦曲折的方式,或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清初遗民小说与古代遗民戏剧、遗民诗词等遗民文学之间具有颇多的互通共性,甚至互动表现。总之,清初遗民小说具有鲜明的明清易代特色,更多地具有小说史与文学史价值。
-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指导手册周建明从2003年算起,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整整地走过了16个年头。在这16年中,我们既取得了前所未有成就,也出现过许多令人烦恼的问题。而究其根本,说到底还是理论准备不足。我们的伟大实践,常因缺乏理论指导而停滞不前甚至误入歧途。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决定组织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力量,共同编撰《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北斗”丛书》,用以指导今后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一、 丛书名称《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北斗”丛书》(工作指导手册系列)二、 学术总监冯骥才三、 丛书主编苑 利 顾 军三、丛书内容该丛书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针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出现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本丛书初定20本,共探讨20个方面的问题:(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导手册》苑利顾军 √(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导手册》杨红(三)《中国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编撰工作指导手册》郭平苑利(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指导手册》王福州苑利(五)《中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指导手册》周建明苑利 √(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管理工作指导手册》苑利顾军(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工作指导手册》杨红(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工作指导手册》杨慧子(九)《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容易出现哪些问题》顾军苑利(十)《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指导手册》苑利蒲娇 √(十一)《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工作指导手册》何燕苑利(十二)《小故事 大道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密码解读》苑利齐易(十三)《中国乡土教材编写工作指导手册》苑利毕瑞 √(十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工作指导手册》苑利齐易 √(十五)《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导手册》苑利顾军 √(十六)《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工作指导手册》穆森(十七)《新版中国文物保护法解读工作指导手册》穆森 √(十八)《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工作指导手册》苑利(十九)《中国吉祥图案活用工作指导手册》朱青峰 √(二十)《中国非遗田野调查工作指导手册》苑利三、丛书体例(一)本丛书将设计成便于携带的“口袋书”,每本6万字。(二)本丛书将采取问答体方式,通过一问一答,形象生动地解答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们所关注的每一个问题。每个问题的解答篇幅在300-400字(一页纸)左右。四、丛书作者(一)丛书作者必须懂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基本原理,以确保本丛书表述理念的正确。(二)丛书作者必须懂得相关专业知识,必须有前期研究成果,这样才能举重若轻,做好该领域的专业性指导工作。(三)丛书作者必须具有循循善诱的讲述能力,以确保这套丛书的通俗性。
-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龙瀛、王鹏、武廷海城市是文明的孵化器与载体,城市周期性的兴衰见证人类文明的迭代发展,技术进步不断催化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发展变化并终投影于城市空间中。如今,第四次工业革命正以一系列以信息与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深刻地影响着城市及其规划设计。对未来理想城市的探讨与构想是人类发展探索的永恒主题,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到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再到“公交导向开发”“15分钟城市”等等,实际上都在探讨技术影响下理想城市原型和城市的发展变化,人类通过实践来创造未来城市。本书为“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系列第39辑,本辑聚焦“未来城市规划与设计”,包括“学术文章”“国际快线”“人物访谈”三大部分,共15篇文章。
-
百年旅俄华侨华人研究宁艳红 著本书将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黑龙江中上游旅俄华侨华人作为研究对象,清晰明确地研究了十月革命以前、苏联时期、俄罗斯时期这三个时间段中国旅俄华侨的生活情况。全书注重以史为线,突出了逻辑维度考量,讲述史实故事的同时,融入学术观点表达,既肯定学界前辈的研究成果,但更追求突破与创新。本书区别于以往的研究著述,在史料的搜集整理、深入研究方面,独辟蹊径,注入了作者十余年旅俄华侨研究的学术观点,是一部比较有价值的作品。
-
主流与分流赵逵夫 田有余 隆滟 张银 著本书一方面开展纵向研究,梳理与“牛郎织女”传说和七夕节俗相关的历代诗、词、曲、赋、小说、戏曲、曲艺资料,追溯其在秦汉以后发展、传播和分化的历程,穷究其不同时期变异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根源;另一方面进行横向研究,分析“牛郎织女”传说和七节风俗在我国汉族、少数民族地区和朝鲜、韩国、日本、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传播、变异情况。在此基础上,探究其鼓励人们冲破礼教枷锁、追求爱情和家庭理想的历史作用,彰显其崇尚勤劳、善良、忠贞的文化意义以及对中华乃至亚洲文化的巨大影响。
-
酒图像里的近代中国薛化松本书从图像史视角展开系列研究,清晰勾画了近代中国酒类图像的产生、类型、特点及其与近代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从文学、图像学、设计学、传播学等角度,多元地展示出酒的特质及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本书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近代中国酒文化的研究走向多学科交叉的方向,丰富读者认识近代中国的多元面向,为艺术史、商业史、思想史与社会史的对话提供契机与可能。
-
京津地区京剧票友研究王兴昀著本书为一部学术专著。清末民初,随着京剧成为大众流行文化,票戏不再是文人士大夫、八旗子弟的专属雅乐,而成为社会各阶层均可参与的大众娱乐。票友数量的增加,带动了票房的蓬勃发展。作者研究了彼时票友群体的构成和发展变化,以专业的视角和生动的笔触对上述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全书结构清晰简洁、内容丰富,更难能可贵的是,收录了大量民国报刊对票友的报道。这些原汁原味的时代信息,对读者而言轻松有趣,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也可将其作为史料加以利用。
-
《列子》成书研究葛刚岩 著作为先秦思想家,列御寇的身上聚焦了太多的学术争议。作为与列御寇相关的经典文献——《列子》,也同样如此,其中尤以该书的成书与真伪,争议多。从目前学界的主流观点来看,认为《列子》乃“魏晋伪书”的说法稍占上风,并给出了诸如“曹丕”“佛教思想”等所谓的证据。本书力避先入为主的学术陷阱,立足于《列子》文本及客观的历史真实,针对“魏晋说”的相关证据予以系统考辨,细致甄别,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列子》成书于西汉的学术观点。
-
海德格尔存在论的科学哲学思想王颖斌 著海德格尔就形而上学视域中科学的基础、本质、实在对象、命题形式和研究方法等表现出的片面性、非本真性和异化进行批判,揭示其引发的科学本身、自然、人和存在的危机以及虚无主义的困境,探讨科学的合法性问题,进而对此予以克服和 ,通过思和诗展现存在的真理,寻求人类生存的出路,构建人之生存的诗意家园。海德格尔的科学哲学思想虽有不足,却具有转向性和革命性。 本书挖掘了海德格尔科学哲学中时间性、找属、沉I地展现了海德从“有”“无”之辨的角度探讨海德格尔的科学哲学,系统、深入地展现了海德格尔科学哲学思想的全貌,对推进和丰富海德格尔思想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壮锦纹饰研究路琼 著本书以壮锦纹饰为研究对象,立足在纹饰这个小点上,通过民艺学的研究方法对其艺术形态及文化归属进行调研和分析,希望能够以此去窥探蕴含在传统民间工艺美术背后的文化:壮锦纹饰的分类是怎样的?有什么艺术特征和美学内涵?壮锦纹饰有没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有没有壮乡民族民间文化的地域性特点?是否有了新的发展?是否需要创新?壮锦纹饰承载着壮族的风俗、习惯、信仰、情感、价值观,记录着传统农耕生活方式与文化状态。研究它,无论我们采用历时性的眼光还是共时性的眼界,都能够透过壮锦纹饰的艺术特征及现象,去分析织锦编织与纹饰之间存在的技术性表达、材料性表达、色彩性表达的关系,去论证纹饰与服装物用之间存在的审美性、装饰性、实用性的关系,去探索纹饰与社会发展的关联并追寻那艺术特征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