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制度
-
中国检察谢鹏程,邓思清,蔡巍 编《内设机构改革后检察办案业绩考核制度研究》根据内设机构改革后检察权运行模式的变革和检察官角色的重塑,对检察办案业绩考评提出制度构想。针对“四大检察”职能和“十大业务”类别的差异性,结合单独职务序列特点,提出分层分类分级考评方式;针对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需要,提出重点考核办案质量、效率、效果的内容和标准;突出考评反馈和结果运用,以实现奖优罚劣、奖勤罚懒、找准差距、补齐短板,促进争先创优的考核目的。《检察权运行监督机制完善研究》通过梳理分析1996年至2020年检察权运行监督机制规范化建设历程,围绕检察机关内部监督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媒体舆论和信息技术发展给检察权监督带来的外部环境变化,及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与检察机关自身监督体系如何有机贯通、相互协调等重点问题,提出应提升检察机关内部监督规则执行和遵守的操作性,实行依职权与依申请并重的案件信息公开模式,改进对各级院检察长办案权力行使的监督手段,完善自身监督机制与检察官惩戒、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等其他外部监督机制的衔接,实现机制建设与实践智慧的统一。《检察机关办案模式研究》指出,我国检察机关长期实行的“三级审批制”办案模式符合当时国情,但权责不清导致司法责任难以落实到位。检察机关司法责任制改革将“三级审批制”变革为以合一制为主、分离制为辅的混合办案模式。合一制办案模式明确了办案者与定案者的合一,分离制办案模式明确了办案者与定案者的分离。司法权分为审查证据权、认定事实权和适用法律权等三项基本权能。在世界范围内,司法权的全部权能可以由一个办案主体行使,也可以由不同的办案主体混同行使,还可以由不同的办案主体分别行使。因此,分离制办案模式符合司法亲历性规律。《“案一件比”质量评价指标研究》提出,“案一件比”是近年来检察机关创新提出评价办案质效的核心指标。该指标着眼实体与程序并重,引导检察官将每一个诉讼环节的工作做到好,在确保“案子”实体公正前提下,努力做到程序不反复、少折腾,大限度减少人为增加“案件”,通过对程序正义的重视,最终实现实体正义。这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生动体现,是实现司法检察案件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已经成为提高检察机关办案质效的“新引擎”。《大数据视角下“智慧检务”建设基本理论与实施规划研究》指出,检察系统内员额动态调整、省级统管人财物科学分配以及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精准监督的现实需求为“智慧检务”建设提供了充实的理论依据。大数据视角下,可以通过数据挖掘、案件画像、偏离预警等大数据技术建构自动、实时、动态、精准的检察工作量与办案质量评估体系,辅助“智慧检务”建设。“十四五”期间,应充分依托检察信息化建设的已有基础,在技术应用有限性的理性认识下出台大数据与检察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规划。《新时代检察技术与检察机关司法鉴定工作研究》认为,检察技术工作在“四大检察”全面协调充分发展的大背景下迎来新的机遇,通过探索转型发展,以办案体现检察技术价值,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也暴露出技术资源配置不均衡、人员流失严重和统筹调用难度大、检验鉴定业务萎缩、审查意见缺乏证据效力等问题。检察技术应当积极顺应改革发展需求,转变职能和定位,优化专业门类设置和资源配置,强化检察技术人员办案能力和水平,突出检察技术司法属性,积极探索“检察技术官”制度,助推检察技术长远发展。《基层检察院建设综合评估研究》提出,基层检察院建设综合评估的高目标应确定为“过硬”和“可靠、满意”。其中,“过硬”是“体”,“可靠和满意”是“翼”,由此构建基层检察院建设的“一体两翼”目标,评估的内容范围包括“政治坚定、业务优质、队伍专业、监管有效、保障有力”以及“社会评价”和“重点和创新工作”,并作为综合评估的一级评估指标。评估结果分为“优秀”“良好”“达标”和“不达标”四个等级,并按照“一院一评”的方式,在对评估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汇总形成内含“基本状况、主要成效、突出问题、结论建议及数据材料等附件”的综合评估报告。《“套路贷”犯罪司法适用疑难问题研究》指出,被害人因素是“套路贷”民刑界分的依据之一。被害人具有自我保护的可期待性或者尽谨慎义务可防止被“套”,不成立“套路贷”犯罪。除去以民间借贷之名行骗取他人财物之实外,对“套路贷”不宜认定为诈骗罪。“套路贷”团伙一般不具备非法控制特征,不宜认定为黑社会性质组织。在“套路贷”犯罪中,先前诈骗行为与后续敲诈勒索行为可成立吸收犯,应以敲诈勒索罪论处。先前诈骗行为与后续虚假诉讼应成立诈骗罪,不宜数罪并罚。直接平账人与“套路贷”犯罪行为人的两个诈骗行为之间属于法规竞合关系,应根据重法优于轻法原则定罪处罚。“套路贷”犯罪数额存在“套路贷”犯罪之犯罪数额与“套路贷”之犯罪数额之别,两者在认定上有所不同。在计算非法放贷数额时,约定利息应作为实际年利率的计算依据。《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视阈下醉驾犯罪实证研究》指出,我国醉驾犯罪刑事政策历经由入刑伊始的严厉惩处到现阶段逐步探索宽严结合的发展过程。由于缺乏统一的全国性政策指导,不同地区间存在宽严尺度不一、刑罚裁量失衡甚至处罚极端化的问题。下一步应以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为指导,回归醉驾犯罪系微罪的本质属性,尽快统一醉驾犯罪的刑事裁量标准,推动构建公安机关“零容忍”、检法机关逐层分流、社会各界紧密配合的“惩防一体化”综合治理体系。《民法典实施背景下民事诉讼精准监督研究》指出,在民法典实施背景下,以精准监督理念代领民事检察工作创新发展,是新时代做强民事检察工作的根本要求。民事检察监督理念几经发展变化,通过对其发展脉络加以梳理,可以厘清精准监督理念的基本内涵。从实证分析视角来看,民事诉讼精准监督理念符合现实需求。民法典的价值体系与精准监督理念具有同一性,其为民事检察监督提供了实体法精准监督依据、体系化精准监督思维和全方位精准监督范围,民事检察应当将民法典精神融入司法办案中,代领民事检察工作创新发展。《认罪认罚后被告人反悔研究》指出,被告人认罪认罚后的反悔行为在法理上具有正当性,其享有反悔的诉讼权利,司法机关应当理性对待被告人的反悔权。司法实践中,被告人认罪认罚后反悔的时间、内容、原因等较为复杂,检察院、法院应对被告人认罪认罚后反悔的做法各异。被告人认罪认罚后的反悔行为客观上势必会造成诉讼效率的降低和司法成本的增加,影响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预期效果。因此,应当高度重视认罪认罚后被告人反悔问题,科学构建应对认罪认罚后被告人反悔的预防机制和规制机制。《环境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研究》认为,检察机关通过诉前程序不仅监督和督促环保部门依法履职,而且在及时化解环境纠纷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我国行政诉讼法缺少对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具体制度设计,检察机关在环境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中遇到了检察建议法律地位、调查取证权配置、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履职认定标准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有必要通过制定公益诉讼法及完善相关立法和司法解释,加强检察建议的法律地位,合理配置检察机关的调查取证权,明确行政机关的配合义务,建立科学的证据规则,完善环保行政部门依法履职的认定原则和标准,这是完善环境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的关键。
-
上海检察研究龚培华 编《上海检察研究》是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组织编写的,为更好地服务检察业务决策和司法办案而公开出版的专业法学研究成果,是检察院调研成果的汇集,具有较强的实务性。本书为2022年第1辑,主要包含新时代知识产权检察保护、企业合规专题研究、检察理论与实务前沿、年会传真等内容,共计31篇文章。本书旨在以理论研究引领实践发展,以实践之行促理论创新,以期对司法办案实践和检察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贡献上海检察智慧与力量。
-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法学家苏力教授代表作苏力 著本书是著名法学家苏力的代表作,也是对当代中国法学界有重要影响的著作,面世近二十年畅销不衰。 本书大致分成三编。第一编主要是关注一些社会和法律的热点问题,诸如隐私权、婚姻法修改、刑事诉讼法修改、送法下乡、科技与法律以及司法审查和制度形成的问题。当然都只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试图从一个角度切入进行学理的然而可能对社会实践有影响的讨论。第二编的文字是对于法学自身的反思。最后一编的五篇是读书笔记和读后感。 本书第三版改正了原书编校中的错讹,重新调整了每篇文章的语句,使全书论题更为集中,语言更为凝炼,风格更为鲜明。
-
税收的公法规范谢立斌 著本书为论文集,各篇论文主要从基本原理和权利保护这两个方面,对征税行为进行了公法角度的分析。从基本原理的角度来看,税收涉及到税收法定原则、国家征税权、纳税人和国家之间关系等问题。多篇论文对此展开了深入分析。从权利保护的角度来看,税收主要受到平等权和财产权的约束。平等权要求立法者在设定税负的时候,做到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不同情况不同对待。立法者应当具体应当如何设定税负才能满足平等权条款的要求,相关论文予以探讨。从财产权利角度而言,税收直接构成对公民的经济负担。那么,如何判断税收是否构成对财产权的侵犯,相关论文也进行了深入探讨。
-
上海蓝皮书姚建龙,李建伟,王海峰,孟祥沛 著《上海法治发展报告(2022)》对2021年度上海法治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回顾、梳理和总结,重点反映上海在人大工作、法治政府、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等方面的工作重点及亮点,对今后上海法治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探索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和展望。
-
我国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问题研究李艳霞 著本书在阐述刑事庭审实质化的内涵、性质、要求、特征、理论依据的基础上,解读了庭审实质化改革的背景、探究进程,进而深入研究了改革前面临的问题、改革中新出现的问题以及改革亟待完善的配套措施,最后展望了我国庭审实质化改革的方向。本书共分六章,主要内容介绍如下:第一章首先阐述刑事庭审实质化的基本范畴。第二章研究了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的理论依据。第三章从刑事政策、立法、司法实践的角度解读了我国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的背景,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我国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的立法、规范性文件的探究历程和司法实践历程,最后指出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中应当厘清的两个关系。第四章明晰了我国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前面临的问题及改革举措。 第五章阐释了我国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试点中新出现的问题及化解对策。第六章考量了我国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亟待解决的配套制度问题。
-
我国法律框架下男女平等研究马慧 著本书共分为四章:第一章 我国男女平等的法律溯源,主要论述我国男女平等原则的法律保障及对策,妇女平等权益的宪法保护,法理学视角下性别平等法律制度的立法完善。第二章 婚姻家庭领域的男女平等,主要论述《民法典》对男女平等的考量与阐释、离婚女性权益保障的现状与对策、《反家庭暴力法》视域下的女性权益维护;第三章 社会经济领域的男女平等,主要论述《劳动法》视域下社会性别平等问题、我国教育性别平等的状况与对策分析、女性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困境与对策分析;第四章 男女平等的法律救济,主要论述了《妇女权益保障法》的文本分析与立法启示、完善救济制度,切实保障女性权益、女继承人的法律救济制度研究。
-
环境资源与能源法评论于文轩 著本书以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加强生态文明法制建设为背景,从环境司法理论讨论、环境司法的法制框架、环境司法实践与挑战以及环境司法发展趋势等方面,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制理论支持。
-
上海审判实践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陈昶 编本书系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组织编写的应用法学类图书。本书主要由上海市法院系统的法院审判人员、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人士撰稿,内容主要为法学实务研究和理论探讨。本书共收入文章32篇,是2022年的第1辑,总第314辑,包含专稿、司法实务、司法大数据分析、改革前沿、案例精解、学术争鸣、审判业务文件等栏目,对审判实践和理论研究具有一定借鉴和参考价值。
-
企业合规总论张云霄 等 著本书紧密结合当前我国企业合规改革的相关工作,注重综合运用法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对关涉企业合规这一重大课题的一系列基础理论展开全面的、系统的研究。本书首先从企业合规的基础理论谈起,科学分析企业合规发展的实际轨迹,继而较为详细地阐释了企业合规风险论、企业合规制度论、企业合规文化论、企业合规组织论和企业合规措施论等主要内容。各章节之间逻辑清晰、环环相扣、论证有力。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章 企业合规基础理论; 第二章 企业合规发展论; 第三章 企业合规风险论; 第四章 企业合规制度论; 第五章 企业合规文化论; 第六章 企业合规组织论; 第七章 企业合规措施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