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读物
-
社区居民法律知识读本吴爱英 主编为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的《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和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紧密配合法律进社区活动,深入开展社区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积极推进社区法治建设,满足社区居民学法用法的需要,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司法部法制宣传司组织编写了这本《社区居民法律知识读本》,做为全国“五五”普法统一读本。深入开展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加强社区民主法治建设是开展“法律六进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开展“法律六进活动”中,明确提出要认真总结“法律进社区”的经验,积极探索社区法制宣传教育的新途径,要结合各个时期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发生在居民身边的典型案例,有针对性地为居民开展公益性法制讲座、居民法制论坛活动,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法律服务。加强社区居民法律知识学习,提高社区居民的法律素质是广大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每个社区居民的义务。本读本本着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采用问答的形式,从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婚姻家庭、未成年人保护、房屋买卖、房屋租赁、物业管理、交通安全、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民事官司及信访十个方面,全面而深入地阐述了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法律问题,较好地把浑身的法学理论化为居民的日常生活知识,通俗易懂,非常适合社区居民学习使用,是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的好教材。
-
世界博览会法律制度研究邱一川本书系对世界博览舍相关法律制度的完整介绍:首先,回顾了世界博览会法律制度的历史演进过程;其次,对申办和筹备世界博览会所涉厦的各项具体法律制度进行了全面、完整的介绍和制析;最后,对世界博览会法律制度的特点进行分析评述井在此基础上对上海世界博览会的相是筹办工作提出一些其体的建议。本书资料翔实,兼具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对于上海世界博览会以及类似会展的举办者大有裨益。
-
现代证明责任问题(德)普维庭《现代证明责任问题》将注意力集中在客观证明责任方面,但是对与客观证明责任相邻和相关的现象,尤其是表见证明、推定、证明度以及自由证明评价,本书也进行了研究。本文在研究中主要涉及的是德国的法律规范和案例,但是读者可以发现,本书并非研究的是某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中的特殊现象。可以況,它的结论原则上对每个国家的法律体系都有效。
-
中华法系的和谐理念潘丽萍《中华法系的和谐理念》试图通过对中华法系的灵魂:“和谐”理念问题的历史分析与现实的考察,而且主要是通过对传统、近代、现代尤其是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华法系和谐理念的批判与反思,探讨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特性,以及我国近代以来法律发展的内在冲突之概源,从而就中华法和谐理念的当代构建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中华法系的和谐理念》的论述建立以下几个前提基础之上:第一,以特定时期法律意识和法律制度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效果为研究载体。第二,以“法的理念”为研究切入点,并在价值层面的意义上使用“法的理念”概念。第三,力求以法文化现代化的“主体性的中国”为根基。《中华法系的和谐理念》在研究过程中将运用批判和反思的方法论,具体地说就是运用价值分析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
法律视野下先秦和谐思想研究孙光妍,桑东辉 著本书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探求“和谐统一”这一人类共同的原始思维。从法律视阈观察和研究先秦时期的和谐思想意义重大,从理论界的研究看,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理论界的一大热点,但站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角度,从中国传统文明看和谐思想的专著还不多见。对先秦时期和谐思想的缘起、流变作详细考察,将有助我们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本质,指导建设和谐社会。 本书的主题是从法律的视角对先秦时期的和谐思想进行研究。在体例上,以和谐思想为主线,剖析法律各个层面,对先秦时期的法律文化与和谐思想进行多侧面的分析。在将目光凝聚在法律思想史的视角,认真梳理文化源头的和谐思想之际,作者重点关注的是先秦时期法文化中和谐思想的精神向度和价值内涵,试图通过对先秦法律与和谐思想的探析,发掘其中所蕴涵的优秀文化内涵和当代价值,为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撑。
-
法学家茶座张士宝 主编在中国,茶馆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大约于唐代便有雏形,于宋代渐成规模。至明清则已为时尚。古往今来,茶馆的名称很多,如茶楼、茶肆、茶坊、茶店、茶居、茶社.茶艺馆等;种类也很多,如只供饮茶闲谈的清茶馆,专卖粗茶的野馆,兼卖点心酒菜的荤茶馆,带有说书唱词的书茶馆,兼供下棋打牌的棋茶馆,表演茶道的茶艺馆等。茶馆的基本功能是供人们喝茶、休闲、娱乐、洽谈,但是也曾经“客串”过调解纠纷、解决矛盾的场所。在旧中国,时有纠纷双方相约到茶馆商谈解决办法或条件,即俗话所说的“吃讲茶”或“吃品茶”,而且往往有调解人或评判人在场调停乃至仲裁,于是,茶馆也就有了一点法院的功能。 笔者到世界各国访问,很喜欢参观当地的法院,不仅要旁听审判,而且要欣赏其建筑布局和雕塑绘画。在笔者看过的法院中,有的高大威武,有的精致玲珑:有的古香古色,有的现代摩登;有的令人感到庄严肃穆,有的让人感到亲善平和。法院的基本功能是定分止争,在公平正义的前提下维护社会安定。为此,法院既需要威严性,也需要亲民性。古代法院的设计往往注重前者,而现代法院的设计则更加强调后者,包括设有专门供律师和当事人休息、谈话乃至饮萘或咖啡的场所,于是,法院似乎也有了一点茶馆的功能。有茶,就会有茶馆;有法,就该有法院。现在,有些超豪华的茶馆的门槛很高.门脸很吓人,让人望而却步;有些法院的门槛也很高,门脸也很吓人,让人敬而远之。近闻有些地方出现了一种“返古”现象,乡民在遇到纠纷时不去法院,而是由当地“长老们”调解或进行“神明裁判”。这很值得我们从事法学研究和司法实务工作的人深思。窃以为,茶馆的门槛过高,百姓可以自己回家解决饮茶的需要,于国于民并无大害;但是,倘若法院的门槛过高,百姓都自己去寻找解决纠纷的途径,那对社会来说就是后患无穷了。
-
厦门大学法律评论廖益新 主编编辑者以《厦门大学法律评论》参与转型中国的学术建设、社会进步。编辑者提供的形异而神一的话语平台包括:为学术专论,比较法—域外法—台湾法,立法建议—法条评析,实务见解(包括但不限于判解研究,及于司法与行政),法律教育,学位论文,学术观察(如书评、学术批评、学术现象之检讨)。在必要和可能时,编辑者也将就某一特定主题以专题研讨展示作者之智识于读者。
-
正义是否击败了时间中国人战争被害赔偿诉讼律师团 著;朱春立、余文 译要把“绝对不可能”变为“可能”——这是不屈的律师们热血沸腾地谱写出的诉讼记录。面对国际人权侵害事件,为数众多的律师们团结起来,像开凿难以打通的隧道那样,一次又一次地凿落坚硬的岩石。这样的诉讼过程,是超越国境、实现人类共同正义和理念的斗争,通过这一斗争他们展示给世人的,是作为律师、同时也作为一个人,令人格外向往的人生方式的典范。“中国人战争被害赔偿请求事件”律师团成立于10年前。此书既以探讨中国人战后补偿诉讼为课题,同时也对该律师团体所展开的各种活动,包括宣传受害事件和旧日本军的加害事实、组织签名活动及集会、法庭旁听等的记叙。由于战后补偿诉讼是尖锐地指向日本人的“历史认识”这个社会性、政治性问题——该诉讼至今并没有结束,其社会评价和各方面情况,也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即使是现在律师团每天仍然在法庭内外进行着斗争,特别是 2005年春天以后,几乎每月都会有新的判决,判决的内容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准确地捕捉到不断变化着的问题,对之予以评价认知,再进行归纳,即是此书的核心所在。其根本目的则是使中日两国共有正确的历史认识,构筑中日间真正友好和信赖的关系。另外,这场诉讼斗争所针对的问题,以及各个律师团的律师、学者和支援者们就这个问题过去进行了怎样的斗争,现在又在进行着怎样的斗争,以及将日本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犯下同样罪行的德国进行比较等,也是这本书想要坦率地告诉读者的。
-
文涛拍案凤凰卫视文涛拍案栏目组本书出自凤凰卫视的同名另类法制节目,主持人窦文涛在节目中仗义执言、性情毕现,演说“大案、要案、奇案、公案”的社会传奇,有理有节,激浊清扬。作为一个叙事者的基本态度,窦文涛在节目中坚持“真听、真看、真感觉”的作风,让观众发现一个对法制案件的正值道德良心视角。不管文涛正襟危坐,还是嬉笑幽默,或者谴责愤怒,节目总是在轻松中透着严肃,在玩味中隐喻着理性思考。
-
律令时代中国的法律与社会郑显文从战国后期律令体制的萌芽,到清王朝的灭亡,以律令为核心,以科、格、式、例为补充的法律体系在中国存续了二千余年。本书作者以中国的传世文献为基础,结合新出土的考古材料和周边国家的文献资料,试图对中国律令时代的法律状况及对当时社会造成的影响进行简单的勾勒,以期深入发掘我国优秀的法律文化传统,为今天的立法提供有益的借鉴。读者对象:政法院校师生及法制史研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