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读物
-
北大法律评论张江莉主编中国,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都处于巨大的转型之中,只有把司法过程放到这一宏观背景之下去认识、理解,我们才会深刻地看清司法现状乃至其今后的发展态势,从而才能提出真正符合中国国情、满足中国人民需要的建议。《北大法律评论》早在1999年就办过“中国的审判委员会制度”、“中国乡村社会的法律”主题研讨关注中国司法中的问题。并且在以后的几年中,不断刊载这类有关司法问题文稿。对司法问题的重视,在其他杂志和书刊上同样也可以寻到痕迹。这的确是因为中国司法中存在诸多的不足,而司法对于中国的法治化又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的缘故。本次主题研讨再一次集中关注了这一问题。本辑主题研讨主要收集了2004年5月15日《北大法律评论》主办的“转型社会中的司法过程”学术研讨会的部分完成稿和部分约稿。第一篇是王亚新的《实践中的民事审判(二)——5个中级法院民事一审程序的运作》。王亚新教授一向重视对法律背后的社会生活的调查工作。在“中国乡村社会的法律”主题研讨(《北大法律评论》第2卷第1辑)中的《围绕审判资源获取与分配》是对基层法院民事经济审判认真调研的结果,而本文的考查对象转移到了中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被认为具有集审判方式改革经验之大成的意义,文章重点考查了该规定在2002年4月1日实施之前和此后,对象法院的程序运作是否改变或具有怎样的改变。陈瑞华的《无偏私的裁判者——回避与变更管辖问题之研究》是从刑事诉讼中的两个制度“回避”与“管辖变更”入手,以逻辑推论和相关案例证明的方式提出该制度在司法实践遭遇的问题;然后,作者探寻设立这两个制度的理论源头,提出“裁判的中立性和无偏私性”是公正审判的要求和保证,也是“回避”制度与“管辖变更”制度的共同根基,从程序正义的高度为这两种制度正本清源;最后,作者从“诉权与裁判权的重新配置”和“程序性制裁”两个方面提出了自己改造和重构这两种制度的设想,并反思了制度设计的限度。易延友在5月份的研讨会上担任陈瑞华教授的评议人,他的文章“司法权行使的正当性——由回避制度看刑事诉讼程序之弊病”即为针对陈瑞华教授文章的评议和延伸。傅郁林《中国基层法律服务状况初步考察报告——以农村基层法律服务所为窗口》一文是“中国基层法律服务现状与发展”项目初步成果。该报告涉及的是“准司法”领域的研究。通过文献资料调查、座谈会、个别访谈、实地或参与观察等研究方式,作者调查了湖北、四川和山西省的ABC三市的乡镇法律服务所和司法所的基本结构情况,并考查其与司法所、人民调解委员会、法律援助中心以及律师所等构成的大的司法背景之间的互动关系,得出初步的调研结论为:允许基层法律工作者这种较低层次的服务群体在一定层次和一定范围内存在,不仅在中国目前是必要而可行的,而且在中国这样的大国很可能永远都是必要的。而侯猛《最高法院司法知识体制再生产——以最高法院规制经济的司法过程为例》则指出,司法体制改革的背后是司法知识体制的再生产问题,因此,整个司法系统必须改变法官垄断司法知识生产或法官与少数利益集团寡头垄断司法知识生产现象。最高法院处理司法问题的知识是不完备的,作者从最高法院面临的竞争性博弈力量(信息来源或视角来源)、专家(思维)和媒体(价值判断)对司法知识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指出了中国最高法院司法所面临的影响力。并指出司法市场应该向所有人开放,最高人民法院应该建立自己的司法知识传统。本辑主题研讨沿用了5月份学术研讨会的题目,因为所有的文章都同中国变革中的司法过程有关。美国大法官卡多佐把司法过程比喻为“酿造一种化合物”的过程,法官借助“逻辑、历史、习惯、效用”的力量实现司法过程的最高精神理念,即法官创造法律。我们这里所指的“司法过程”与卡多佐笔下的“司法过程”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在中国,法官实施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也创造法律,而这一过程同时又是法律实现的一部分。既主动又被动的法官和法院,在更广泛意义的司法过程中,在规范、制度、理想、理性、知识和各种交织的社会力量所形成的约束下,会走到哪里去呢?
-
学生常用法律手册法律出版社法规中心 编本书与以往的学生法律手册相比具有下列特点:全新教学体例——按照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确立的核心课程体系和司法考试的大纲要求,结合当前的主流法学教材系列,由具有教学经验的专家人士权威编选教学中涉及到的重要法律文本,分成宪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民事诉讼法、经济法、商法、知识产权法、国际法十编。每编之中,再根据教学进度,划分为多个专题,实现法规研读和课堂教学的同速进步。创新编注体例——结合法学核心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司法考试的大纲要求,对各核心课程的主体法规,给出简明扼要的“教学及司考重点”提示,为您细致安排学习进度和准备司法考试提供重要参考;同时立足于法律体系的发展变化,对重要法律的修改变动给出关于修改背景和内容的注释。这样,无论您是对主体法规细心研读、仔细推敲,还是对现行法律体系历史梳理、宏观把握,本书都能给您提供重要的帮助。精美开放版式——本书的开本和版式,与传统的法规图书相比,都是革命性的;编注页面主要分成两个部分,双栏的正文区和开阔的编注区。一般情况下,我们把主体法规的“教学及司考重点”放在同页的编注区,为您提供了空间组合的便处。学生法规图书——全书收录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等规范形式,共计130余件,180余万字,囊括了法律本科教育所有重要的法律文本。充分体现了我们以广大学生为核心、提供卓越法规出版服务的专业追求。
-
边缘法学探索李振宇著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的爆炸必然引起知识创新和理论创新。知识创新以跨学科研究为突破口,在跨学科研究中发展了边缘科学,成就了新兴学科,有力地支持厂理论创新。边缘法学是知识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实验场。它把法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促进了边缘法学各学科的迅速成长。拓展厂法律应用的疆域,扩大了法学研究的视野,增添了司法实践的方法,成为法律科学的新亮点。边缘法学作为法制建设的重要科学,必将推动依法治国实践在高层次上取得突破。边缘法学由法律和相关学科相结合而产生。它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学科,目前在我国还处于空白。本书只是希望能对这一学科的发展和繁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更多专家学者对这一学科的重视和关注。通过同仁们的共同努力,使法律实践在更高层次上取得最佳效果。提高法律活动的效率,提高政法院校的教学效果,开阔法学研究者和和司法工作者的视野,提高中国法制建设的文明程度,是边缘法学研究的目的所在。
-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讲座全国人大培训中心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常委会立法,监督等工作,继续举行每两个月一次的法制讲座。六讲的题目分别是:法学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企业破产法律制度,国民经济指标和经济形执分析方法,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娃娃表大会制度的几个问题,我国的物权法律制度,统计法及其需要完善的几个问题。
-
反腐镜鉴录金强编著内容介绍:本书精选了60个典型的贪官案例,按类型分为3篇:上篇,权力是一柄双刃剑;中篇,情欲不可以放纵;下篇,守住自己那口“井”。书中对每个案例加以精心的分析、点评,使本书既有可读性,又有指导性。
-
西方法·中国法与法律现代化曹全来 著本书的大部分内容已经在有关杂志或报纸上发表过。这些文章涉及到比较法律史学和法理学两个领域。本书第一卷“西方法文化史述评”,主要讨论了西方法律与法治传统、古代罗马法和美国法治三大问题。第二卷“中国法文化史述评”。这一卷所包含的几篇文章主要涉及到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精神的理解和评价。第三卷“法律近代化:中国问题”。这一卷主要由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过程中所作的几篇论文组成。第四卷“当代中国的法治和法学”。“寻找法治的根基——中国法律意识调查”一文,是笔者指导的一次问卷调查报告。“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与当代中国法学教育”一文,是源于笔者对当今法科学生就业与中国法律职业的一种担忧。这些文章可以分为西方法治理论、中国法律传统及其近代变化以及关于人性、人文主义和启蒙的法律意义等三部分
-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研究付子堂著《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研究》是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推荐的国家级研究生教材,适用于各专业博士生学位课程“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和法学专业研究生“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研究”课程教学选用。《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研究》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最主要的一些代表性著作,详细而系统地清理了从马克思到邓小平关于法律问题的论述,简明地勾画出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创立和发展脉络。在研究方法上,《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研究》忠实原著,注重背景;全面系统,纵横比较;大胆怀疑,合理修正。《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研究》有助于比较准确地理清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根本原理及其理论体系,引导研究生探索马克思主义经典法律思想的现代意义,从而实现马克恩主义法学现代化。
-
东吴法学周永坤主编Charles B.Wang Foundation资助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主办。本书收16篇文章,分为六个栏目:东吴前沿——宪政研究、刑法论辩、东吴法学院九十华诞庆典专辑、争鸣、学术探幽、综述。
-
多维时空下的理论法学研究复旦大学法学院编这一文集的出版反映了复旦大学法学院理论法学学科对中国理论法学发展方向的理解和中国法制实践要求的体悟,分为“法律本体和方法”、“国家宪政与行政”和“法律文化与传统”三个专题,对理论法学领域中法理学、宪政理论、法律文化中的若干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其中,“法律本体与方法”涉及法律思想史、法律与道德、法律与社会以及人权等法律基础理论问题;“国家宪政与行政”集中探讨中外宪政建设、宪政基本理论和行政法发展动向等问题;“法律文化与传统”则重点关注中国法律传统、特别是民事法律文化以及文化与制度的关系等问题。
-
杨兆龙法学文集杨兆龙著;艾永明,陆锦璧编东吴法学是中国现代法学史上的一座高峰,时有“南东吴,北朝阳”之美称。自1915年开设始,东吴大学法科以英美法和比较法为特色,云集和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法律人才,如王宠惠、吴经熊、盛振为、倪征燠、李浩培、杨兆龙、孙晓楼、丘汉平、潘汉典等等,他们的著述为中国现代法学研究和法律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资源。本套丛书就是对这一宝贵资源的保存、整理和传播。著名法学家杨兆龙教授是东吴法学的杰出代表之一。杨兆龙先生精研两大法系,学贯中西、博通众科而又经世致用,于学术和实践两途均有杰出成就。本书收入杨兆龙先生的专著、论文、译作、草拟之法律法规以及撰写的判决书,共计100余万字,对今日之法学研究和法律实践具有极为重要的启发和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