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读物
-
自由主义基本理念顾肃著在现代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中,大概没有比自由主义更显得带有歧义和引起争议的了。不同时代、不同派别对自由主义的理解差异很大,基本态度上的褒贬也大相径庭。可是,自由主义毕竟是现代西方社会的主流思想和倾向,无论差别和争议有多大,无论人们是赞扬还是拒斥,自由主义都是西方社会的一面思想旗帜。因此,了解、研究并把握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原则和结论,便是当代政治哲学研究的一项基本任务。自由主义是一种基本的政治信念,一种哲学和社会运动,也是一种社会体制构建和政策取向。它还是一种宽容异己、兼容并包的生活方式。它把自由当作政府的基本方法和政策,社会的组织原则,以及个人与社区的生活方式。其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其价值诉求也是多元主义的。从词源学上说,自由主义本源于19世纪初西班牙的一个政党的名称,但它在英语世界里得到了最广泛的使用和认同,并且可以将其思想渊源一直追溯到古代希腊、犹太和基督教的思想和信仰中。然而,自由主义这一概念在历史演变中形成了诸多混乱。在几个世纪当中,其含义一直在变化,用法一直相当宽泛,没有明确的界定。在20世纪的后半期,英、意、德甚至日本和第三世界不少国家的政党都冠以“自由党”或类似的名称。但这些政党所强调的主要是经济纲领和政策,即将政府的干预和控制最小化,试图在现代工业组织的困难条件下推行经济自由的哲学。显而易见,自由主义本身所包含的内容并不限于这些政党所诉求的东西。在西方世界的自由主义、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这三种粗略划分的大的政治思潮中,自由主义本身的含混性、内部不同派别的分歧与争论可以说决不亚于另外两者。而自由主义在东西方社会所遭遇的误解,在不同国度、不同时期所受到的抨击批判甚至比其自身的内涵还要丰富多样,大概没有其他一种政治理念会像自由主义那样被扣上如此多的“帽子”或不当的标签。在中国大陆,自由主义曾经是革命队伍内部所斥责的不遵守纪律、自由散漫、自私自利、贪图小便宜的代名词,当然这与作为政治哲学的自由主义相去甚远。尽管如此,自由主义在西方乃至当今世界仍然具有基本的理论内涵和大致的原则界限,与其他政治理念和思潮有着重要的区别。而这些区别不是无足轻重的,因为直接关系到基本的政治价值观、体制构建和取向,甚至也涉及当今社会每个公民的生活方式和前景。自由取向的经济政策只是自由主义基本理念的一个具体结论,而自由主义的方法、基本信念的核心理念才是其最具生命力的成分。这就是它对现代世界个人与集体生活所持的基本立场。现代自由主义是西欧社会的产物,其黄金时代可以大致划在公元1750至1914年,也就是从法国启蒙思想家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段时间。但这也只是大致的说法,其实在此之前,自由主义思想已经在英国洛克这样的大哲学家中生了根,而在二次大战以后的半个多世纪,自由主义不仅没有衰落,而且以普遍化的方式渗入世界上的几乎每一个社会。自由主义不仅与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革命运动联系在一起,而且也曾是十月革命前俄国的有生力量,并且在二战后在日本、以色列、土耳其、希腊、许多拉丁美洲乃至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生了根。自由主义也是英、德、法、荷兰、比利时、奥地利和斯堪的那维亚国家的社会民主党,甚至还有美国的“福利州”的根本政治诉求(尽管人们对此存有争议)。甚至一些保守主义者的思想倾向中和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派势力的理论中也包含着自由主义的成分。那么,可不可以在此简单总结一下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呢?也许可以总结出数十条自由主义的原则,而且不一定能够对这些原则给出统一的解释,不同派别的自由主义者在这些方面同样会有所分歧。但大致说来,我们可以从当代著名政治哲学家罗尔斯的论述中总结出自由主义的若干基本原则。一、自决原则:个人的生活只有在他们是自我决定的即自由选择的意义上才是有价值的;二、最大限度的平等自由:国家应当保障每个人与他人的同等自由相容的最大的个人自由;三、多元主义:由于个人确实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有可能作出不同的选择,简言之,存在善的观念的多样性;四、中立性:从前三项原则可以推出,国家应当保持中立并且反对完美主义;五、善的原则:应当公平分配资源,以使所有人都有追求其自身善的观念的公平机会;六、正当对善的优先性:正义(正当)原则约束个人对其自身善的观念的追求。{1}另一位自由主义者斯皮兹(DavidSpitz)在临终前为自由派人士所写下的“信条”或许能更直观地反映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他说:自由主义者必须:(1)尊崇自由甚于其他价值,即使是超过平等及正义。(2)尊重“人”而不是尊重“财产”;但是不要忽视财产在促进人类福祉方面的积极作用。(3)勿信任权力,即使权力出自多数亦然。(4)不要相信权威。(5)要宽容。(6)坚信民主政治。(7)尊重真理与理性。(8)接受变迁的必然发生。(9)勿耻于妥协。(10)最重要的是保持批判精神。{2}简言之,自由主义把自由价值置于其他价值之上,强调尊重人,不可轻信权力和权威,坚持宽容和民主政治,接受真理、理性和社会变迁,但也要学会妥协和保持批判精神。这些可谓自由主义之精华所在。自由主义理论的出发点是个人主义的,这里的个人主义是中性的,并不包含价值判断,它指以个人作为其立论和论证的基点,其他的政治哲学与伦理原则都从此推导出来。因而理论家有时也称此种论证方式为方法论个人主义。由于这种理论将个人作为社会分析的最小和基本的单位,其他一切组织、团体、社群甚至国家都可归结为或落实到个人,这就如同科学和哲学史上出现过的原子论,因而有些理论家将这种个人主义称为原子主义。事实上,自由主义者并不排斥集体、社会乃至国家的价值,个人主义也不是利己主义,从个人主义并不必然得出排斥一切集体取向和选择的结论。它只是说,判断一种社会政策和价值观的最终标准只能是个人,个人自由是一个社会最基本的出发点,也是所有社会政策和立法的基础。由个人而构成人群和社会,在发生学和本体论的意义上,个人都具有优先性。自由主义者坚信判定社会政策必须有一个最终的立足点,早在古代希腊,哲人们即已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是判定一切事物的最终准则。而这个人首先是个人,个人以自己为尺度看待他人和外物;每个人具有一套完整的神经和感受系统,快乐和痛苦首先是、最终也是个人的。经验主义者坚信离开了这种苦乐感和趋利避害的本能,再崇高伟大的价值观都会失去其最终依托。因此,从认识论和价值论上说,个人也是基本的单位。同理,当自由主义者谈论自由时,首要的立足点、判定起点和归宿也是个人,集体和社会的自由必须由个人的自由体现出来,否则便是虚幻的。很难设想一个社会的大多数个人不自由而这个社会本身是自由的,这在法理上是自相矛盾的。当然,一个受到外族奴役的社会(比如被占领的国家)在整体上是不自由的,这并不排斥某些个人(比如侵略者的帮凶)表面上是自由的(实质上仍然是奴隶),但即使是在这种极端情况下,整体的不自由仍然由一个个单个人的受奴役表现出来。这种个人主义尽管强调个人自由的优先性和基础性,但并不排斥社会性和人际互动性对个人的影响,以及集体或社会选择对个人选择的某些影响。然而,任何集体的选择最终仍然是权威人士个人及其团体的选择影响的结果,最终仍然表现为并起源于个人的选择。另一方面,在相同环境中人格与个性的差异往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表明了个人主体性和独特性的意义和重要性。自由主义者所说的自由首先是政治和法律意义上的自由,这包括个人在生活、言论、结社、从事经济和社会活动上的选择权,自由的制度表现为开放的选择余地,而不自由的制度则尽量限制公民个人的选择度。自由也是哲学和审美层次上的,只是其诠释决不限于黑格尔式的思辨,把自由仅归结为对必然的了解和把握。因为自由主义者所强调的哲学意义上的自由仍然与其本义相关,从经验主义的意义上说,即使个人完全掌握了事物的全部必然性(事实上不可能),他仍然拥有选择权,必然性其实不是一条单行线,而是多条叉路口。头脑清醒而又乐观的人不会选择从悬崖上跳下去寻死,但他上山的道路却有多种选择,并不总是只有一条出路。而在审美上的自由权则显得更为广泛,“情人眼里出西施”便说明了审美的主观性,尽管人们的审美存在统计的共同性,但却并不存在唯一客观的审美结论。生活愈是多样化,审美便愈是多元化,这就为审美的自由创造了广阔的发展余地。个人自由的优先性并不必然排斥、否定人的社会性,把个人当作是孤零零的鲁宾逊(更何况鲁宾逊还有个星期五)。自由主义者从不否认人是社会的人,也不忽视个人受集体的某些影响,而只是强调人的社会性与个体性并不是完全对称的互动关系,因为社会性从根本上由个人的行动表现出来,而个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的自由发展的先决条件,而反过来就不能说社会的自由发展是个人全面发展的条件。自由主义者坚持认为,个人自由必须在经济上得到保障,没有经济的自由,其他的自由权便是空洞的。因此,保护个人财产是保障个人自由的重要条件。正如洛克所反复强调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权这三者密不可分。自由主义者强调,对个人自由的最大威胁往往来自政府,因而需要随时对政府权力保持警惕。政府是必要的祸害,尽管必要,但毕竟是祸害,因而随时需要以社会来制约政府,而不能让政府成为社会的主宰。社会人群(最终落实到个人身上)是主人,政府应当是公仆。因此,自由主义者一般对万能的政府保持警惕,因而提出最小意义上的政府权力之类的理论。此外,权力机构之间的牵制与平衡也是必要的。孟德斯鸠把限制政府权力、实现权力机构间的制衡当作保障自由的先决条件。尽管自由主义者在不同的时期对人际平等的强调有所差别,有些自由主义者(比如密尔)甚至还认为一人一票的选举制度有可能助长广泛的平庸,因而被当作自由主义者反对平等的典型;但自由主义者在总体上坚信人与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能力、贡献和政治判断方面的差别并不排斥人格上的平等,包括市场竞争中起点的平等。个人信仰和生活方式的选择也是实现个人人格的一部分,因而不应该由社会或集体的名义加以强制。所以从洛克开始,自由主义者便反复强调宗教乃至文化宽容的重要性,提倡多元文化观,认为宗教信仰和道德良知上的个人选择必须得到尊重,这种观点最终在宪政主义的人权条款中得到了升华,成为国际普遍公认的准则。因此,平等主义、宽容论和文化多元论不仅与自由主义原则并不矛盾,而且是其在不同时期以不同侧重点强调的内容。只是其论述的方式与其他政治哲学有所区别。比如自由主义者并不像一些左派批判理论家那样主张结果的平等,或者经济的平均主义;也不是以宽容论和文化多元论来否认生存、财产与政治权利等人权的普适性。从逻辑上说,人权普适性与文化多元论是不同层次的理论,前者指人作为人所具有的基本权利,后者则指人类的亚群体之间在处理自身文化特点上的自主性。后者永远也不可能成为否定个人作为人的普遍权利的理由。这正好比逻辑学家为了解决“说谎者悖论”等类悖论而必须澄清说话对象所指的适用范围一样。普适的人权与文化的特征都有自己的所指和适用范围,越出界限而否定对方是思想混乱的表现。当然,自由主义并不是一种高度统一和一致的思想理念,其内部存在着倾向上的差别。尽管一般自由主义在西方政治哲学中大致处于中间的位置,但其内部不同的派别自然有所偏向。传统的西方政治哲学通常以单维度的谱线依政治态度从左到右排列总的政治理念。其左端强调平等,因而赞成某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其右翼则强调传统的资本主义自由市场。这两个极端当中的自由主义者大多同时强调平等和自由,但依侧重点的不同而成为中间偏左或中间偏右的自由主义者。最右翼的自由主义者通常被称为自由至上主义者(Liber-tarianism),哈佛大学的诺齐克(RobertNozick)是其当代的一个典型代表,而最左翼的自由主义者则可举出社群主义者为例,他们与激进的社会批判理论家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理论上有一些共通点,但在基本气质、理论出发点和方法论上仍然存在重要的差别。因为社群主义仍然是西方主流思想的一部分,它在某种程度上修正了传统自由主义的偏颇,但却没有无条件地提倡国家主义。在冷战后时代,人们对于这种传统政治谱线的划分也有所争议,除了认为这种单维谱线是以传统的男性主导观念为基础,因而不能说明诸如性别间的平等问题以外,还认为这种谱线忽视了历史的背景,即任何社会的体制都不能回避历史形成的过程。如社群主义者便强调任何政治判断都离不开其形成的具体历史和文化环境。尽管如此,人们仍然不能完全抹杀这种划分的存在及其意义。因为在前面论述的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如个人主义、自由和平等这些问题上仍然存在着基本的差别,而且今天人们在基本制度选择上日益接受的是主流思想的基础,用相对主义很难说明这种普遍性的趋同,尽管各种文化具体表现和形式的多样化依旧。因而一般认为,自由主义不仅仍然是今日西方世界的主导思想,甚至还日益扩展至正在走向市场化和民主化的非西方世界,包括已被纳入世界贸易组织构架内的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严格地说,这种自由主义在今天的世界应该称为自由民主主义,因为它在诉诸传统的自由主义理念时更加强调其民主主义的内涵,因而成了今天文明世界的浩荡大潮。说到世纪末自由主义政治理念在西方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法国思想家列维指出:“直到大约1980年,若在欧洲投票,你要作出两种社会间的自觉选择: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十年以后,社会主义已经不再是选择项。只有一种选择:民主的资本主义。分歧只在管理它的最佳方式。仍然存在左派与右派之间的差别,但这些都在自由主义范围以内。这是一种决定性的变化。……现在左派与右派的分歧乃涉及以效率适合社会整合,而不再是以自由适合效率的最佳方式。”{3}列维的一家之言尽管不无可商榷之处,但也从一个侧面表明自由主义在冷战后西方世界更占据主导的地位,差别只是具体侧重点的不同,却不是根本性的。罗尔斯和德沃金等当代最著名的自由主义者对此也有一些论述。他们尽管更强调平等,但从来不认为自己的思想不属于自由主义的主流传统。德沃金便强调平等权利观念的普适性,认为每一种能自圆其说的政治理论都具有自身终极的价值观,即平等。它们都是“平等主义”的理论{4}。当然这里说的平等主义不是经济结果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而是人们在权利和人格上的平等,即将人们在政治上平等对待。这是一种超越具体文化和伦理差异的普适的平等,是用以衡量当今世界政治体制的最基本的尺度。尽管平等的具体表现形式和阐述有差异,但当今世界很少有人愿意在理论上承认自己反对这种权利平等,这就说明了最基本的政治理念的普遍性。而像德沃金这样中间略偏左的自由主义者对此所作的论述很可以代表当代自由主义者所关注的核心观念。我们在此详加论述的正是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透过各种各样的具体表现形式和认知差异而循其根本,以便让今人理解这一西方主流思想根本性的内容和意义。
-
经典与解释的张力刘小枫,陈少明主编“经典与解释”原为中山大学哲学系三年前出版的一部文集的书名,如今我们决意将书名变成学问的方向。重拾中西方古典学问坠绪,不仅因为现代性问题迫使学问回味古典智慧,更因为古典学问关平亘古不移的人世问题。古学经典需要解释,解释是涵养精神的活动,也是思想取向的抉择:Errare,mehecule,malo curnPlatone,qaum cum lstls vera sentlre(宁可跟随柏拉图犯错,也不与那伙人一起正确:西塞罗语)。举凡疏证诠解中国古学经典、移译西学整理旧故的晚近成果,不外乎愿与中西方古典大智慧一起思想,以期寻回精神的涵养,不负教书育人的人类亘古基业。
-
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英)昆廷·斯金纳(Quentin Skinner)著;李宏图译本书为英国剑桥大学历史系教授昆廷·斯金纳在荣升为剑桥大学钦定近代史讲座教授时所作的演讲,经整理修改后出版的。本书是世界顶尖级有历史学家最重要的学术贡献,作者捍卫和发展了思想史研究的内在特性、目的和目标。在书中,作者通过研究17世纪英国思想家们对“自由”的论述,阐释了“自由”的含义,这种理解完全不同于伯林所提出的自由的概念,因而成为当前学术界最新和最具影响的观点,并被学术界广为引用。同时,也在这一思想史的个案研究中,作者再次阐发了其对思想史研究方法论的理解,进一步捍卫和深化了剑桥学派的理论和方法。本书前言下面这本小册子是我在1997年12月作为钦定近代史讲座教授时于剑桥大学所作的演讲的扩展,我试图在我所称之为公民自由的在一种新罗马法理论解释的盎格鲁政治理论的范围内以勾勒出它的兴衰。新罗马法理论凸现于17世纪中叶的英国革命之中,在18世纪时,它被用于批驳英国的寡头统治,后来也被美利坚殖民地人民用来反抗英国王权的革命理论。然而,到19世纪,新罗马法理论渐渐消退。它的一些内容只体现在宪章运动的六点要求和在约翰·斯图亚特·密尔对妇妇女臣属地位的解释,以及代表着依从和受压迫的人们的呼喊中。可是自由主义理念的胜利基本上使新罗马法理论销声匿迹。而与此同时,与根值于古典自由主义之中的自由观念相一致的内容却从未消失,继续在盎格鲁政治中占据主导。这本小册子的意旨是通过重新进入我们已经丢失的知识世界去质疑自由主义理念胜利之后这种自由的霸权。我谋略在它最初形成的知识和政治语境的范围内来定位新罗马法理论,考察这一理论本身的结构和前提,由此,以特定的方法提供给我们来重新思考,如果我们愿意的话,要求我们思想唯一性的可能性。虽然这本小册子很薄,但在我写作的过程中受惠于很多人,在同很多研究与此主题相关的学者的讨论中,我得到了很大的收益。在此,我衷心感谢戴维·阿米塔奇、杰弗瑞·鲍德温、安娜贝尔·布雷特、阿伦·克罗玛蒂叶、马丁·丹泽尔塞尼斯、马库·皮尔特内、戴维·朗西曼、乔纳森·斯考特、让-法比安·施皮茨和布莱尔·伍德。我也非常感谢戴维·约翰斯顿和我多次讨论过罗马法,以及与约翰·波科克和詹姆斯·塔利的对我非常有帮助的著作,我受到了此书的很大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他和我于1994年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主持的论自由及其历史的联合讲习班,自此,我开始转向研究这些主题。像我通常始终所做的那样,我最为感谢的是苏珊·詹姆斯,她不仅阅读了这本小册子每一章的草稿,而且与我进行了数不清楚的多次讨论。在过去的两年中,我一直作为“共和主义:一种共享的欧洲遗产”的欧洲科学基金网的主席而工作。我从所提交给我们会议的论文中学到了很多,我肯定我们大家的很多讨论已经在我的论文中留下了印记。我也要特别感谢马丁·冯·格尔德恩,他作为我们研究小组的秘书而做了很多工作以及与他多次协商大家征此的学术兴趣事宜。
-
天则盛洪主编对孙志刚所遭不幸的追问进入了一个我们似乎意料得到、又出乎意料的境地。我们可能又一次遇到了一些“执法者”的欺瞒和残忍结盟。被追问者可能要发问:为什么还要追究?结果不是已经都出来了吗?直接的回答是:因为一些旧疑点尚未澄清又增新的疑点;因为恐怕冤死者的旧坟之外再添新坟,而新死者也不一定全无冤曲。而追问者可能还要发问:为什么公布全部的真相这么难?仅仅数十个小时的事实在如此重视之下难道不是可以朗如白昼吗?听不到回答。人们只好揣测:因为这事实的真相可能被执法者自以为会损害执法者的权力和利益。而一些当事人内心悄悄的回答也许还是:这不就是一个人死了吗?还要怎么着?或许还可能这样想:“非典”大敌当前,为什么还要这样为仅仅一个人的死说话?我真的愿意以尽量好的动机去测度人们,我也不认为是谁真正是蓄意一定要杀死孙志刚,我真正忧虑的是一种对生命的极度轻率和冷漠的态度继续存在,尤其是执法者对生命的极度轻率和冷漠,而他们手中掌握的权力是很容易将人置于一种死亡地步的。这种和权力联系在一起的、极其轻率和冷漠地对待生命有时比蓄意谋杀还可怕,因为它是更大量发生的,也是更容易受到庇护甚或谅解和宽恕的。人们有时会习惯于日常的“残忍”,而将这种“残忍”导致的死亡视作“意外”。所以,我想我们有重温生命原则的必要。
-
转型中的政府行政学院研究室本书是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受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委托承担的《上海浦东新区创新政府体制和管理模式》课题的最终成果。该成果由1个总报告、5个分报告、15个背景材料组成,总报告以5个分报告的论点和论据作支撑,5个分报告则分别以国际、国内和浦东3个背景材料作支撑,形成了一个结构严谨,论点鲜明、论据翔实、层层递进的综合研究报告体系,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参考价值。
-
法学前沿《法学前沿》编辑委员会编法律本是无所谓“前沿”的。法律的最初关心就是如何解决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事务,而日常生活又有什么前沿后方?有的只是一件件平凡但有可能重要甚至性命犹关的事;尽管事情有大有小,关涉的人和利益有多有少,但大小问题都得解决,小问题在特定人身上在特定时候就可能很大,涉及的利益也可能很多。因此法律从一开始就是平凡的、琐细的,甚至是很俗气的,说穿了就是要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用洋人的话来说就是“为权利而斗争”。也因此,法律强调常人的理性,强调实践理性。但是,哪怕是最平庸的事情,做多了,也会累积些许经验;哪怕是最琐细的经验,累积多了,也会唤起人们些许灵感,引发诸多联想。这就是知识,一种相对稳定的并有用的经验,并且因为有社会需求而变得有市场价值,美其名日:法学。但这也还是无所谓前沿。我们能说刑法或民法是前沿吗?宪法或行政法是后方?或者是相反。甚至法律中的新问题,偶尔遇到的特例也未必是前沿。这样的问题,如果不具普遍性,可以由破例——特事特办——来处理,英文中称之为od九oc;如果日益频繁,那么就一定会逐渐行成一种新的处理这种问题的定式,形成一个新的门类,例如当下的网络法,可能很新,有可能但仍然未必是前沿。前沿之出现与法学从一种职业性的知识集合体(abody·ofknowledse)到系统化、理论化和形式化有关,与其试图学术化有关。任何一个学科,一旦开始系统化、理论化,就必定要概括、抽象,也就是要排斥一些东西,突现一些东西。
-
新功能主义及其后(美)杰弗里·C·亚历山大(Jeffrey C. Alexander)著;彭牧,史建华,杨渝东译本书是杰出社会学家、新功能主义代表人物杰弗里·C.亚历山大二十多年来理论批评的总结,全面而深入地反思了帕森斯之后西方社会学理论的重要发展。亚历山大指出了新一代理论家对帕森斯的激烈反叛中所存在的偏颇与误解,并进而澄清了帕森斯及新功能主义的主要理论关切与目标,探索了超越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的局限,使社会学理论更好地应对经验现实的途径。杰弗?铩·来历山大,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社会学教授,研究领域涉及社会理论、文化社会学、市民社会等,主要著作有《社会学的理论逻辑》(1982-1983),《当代社会学二十讲》(1987),《行动及其环境》(1988),《结构与意义》(1989),《世纪末的社会理论》(1995),《新功能主义及其后》(1998)等。《新功能主义及其后》这本书将会告诉我们大家,究竟我们这一代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过去、现在和未来。对于那些有文化但轻视理论著作的人来说,这本杰出的著作很好地表明了好的理论如何与它所谈及的经验现实保持强有力的对抗。对那些多年以前就加入到反对帕森斯、戴维斯等人的阵营中的人来说,本书提醒
-
中国基层社会重构潘小娟著本书的目的在于探究社区的本质及其生命力之所在,证明社区建设中出现的政府越位、居委会错位、非营利组织缺位等问题皆源于制度性缺陷和结构性矛盾,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合理限制国家的权力。为此,本书将以社区的兴起和发展沿革为脉络,采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静态与动态想结合的研究方法,力图通过对社区及其相关理论的梳理和对我国社区建设实践的实证研究,来全面诠释社工的内涵和社区发展的本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社区进行合理的界定,准确把握社区的功能定位,系统阐述社区发展的动力以及影响和制?忌缜⒄沟闹饕蛩兀骄康鞫用窆惴翰斡肷缜芾淼挠行揪叮菇ㄓ肷缁嶂饕迨谐【孟嗍视Φ纳缜卫砟J剑夜诮械某鞘谢愎芾硖逯聘母锾峁├砺垡谰莺陀胁慰技壑档亩圆呓ㄒ椤?
-
当今世界的社会福利(美)威廉姆H·怀特科(William H. Whitaker),(美)罗纳德C·费德里科(Ronald C. Federico)著;解俊杰译目录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任重道远一一《当代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丛书》总序…………李铁映1丛书主编絮语……………………………………………………1第二版序言………………………………………………………1第一版序言………………………………………………………1前言……………………………………………………………1致读者………………………………………………………1走近社会福利………………………………………………3本书的体系…………………………………………………3四国之比较观察……………………………………………5小结……………………………………………………23研究问题………………………………………………23主要概念和术语………………………………………24参考文献………………………………………………24第一章什么是社会福利………………………………………28概述……………………………………………………28学习目的………………………………………………28第一节了解社会福利的框架……………………………29第二节社会福利中的收入维持计划……………………32第三节社会福利中的社会服务计划……………………37第四节社会福利工作鉴定:四国之比较…………………39小结……………………………………………………58研究问题………………………………………………59主要概念和术语………………………………………60参考文献………………………………………………60第二章社会福利的必要性……………………………………63概述……………………………………………………63学习目的………………………………………………64第一节人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64第二节人的共同需要和人的差异性……………………66第三节贯穿于人的生命周期的需要……………………71第四节人的需要与社会的回应…………………………79第五节社会福利的价值…………………………………82第六节社会福利一一粘合剂……………………………88小结……………………………………………………89研究问题………………………………………………90主要概念和术语………………………………………9l参考文献………………………………………………91第三章对社会福利的争议……………………………………94概述……………………………………………………94学习目的………………………………………………95第一节价值观和选择……………………………………96第二节提出自己的观点…………………………………97第三节竞争性范式………………………………………99第四节归咎于被损害者…………………………………103第五节哪些人应得到帮助………………………………107第六节怎样提供帮助……………………………………120小结……………………………………………………139研究问题………………………………………………140主要概念和术语………………………………………141参考文献………………………………………………141第四章社会福利的历史渊源…………………………………146概述……………………………………………………146学习目的………………………………………………147第一节帮助他人的责任感的形成………………………147第二节帮助角色的演变…………………………………154第三节理论渊源…………………………………………160第四节对受助者的分类及社会的回应…………………168小结……………………………………………………173研究问题………………………………………………174主要概念和术语………………………………………174参考文献………………………………………………175第五章社会运动和社会改革对社会福利的影响……………179概述……………………………………………………179学习目的………………………………………………179第一节社会运动和社会改革……………………………180第二节美国的社会改革和社会福利…………………184小结……………………………………………………221研究问题………………………………………………221主要概念和术语………………………………………221参考文献………………………………………………222第六章当今社会福利的结构…………………………………226概述……………………………………………………226学习目的………………………………………………227第一节非正式帮助网络、正式机构和社会福利计划…227第二节公共社会福利计划和私人社会福利计划………231第三节市场的角色………………………………………238第四节社会福利的补缺方式和制度方式………………245第五节现金给付和实物给付……………………………247第六节组织的复杂性……………………………………249第七节社会保障的五大“支柱”…………………………254小结……………………………………………………258研究问题………………………………………………258主要概念和术语………………………………………259参考文献………………………………………………259第七章日常生活中的社会福利………………………………262概述……………………………………………………262学习目的………………………………………………263第一节具体的社会福利计划之理解……………………263第二节社会保障的五大支柱:美国……………………265第三节社会保障的五大支柱:瑞典……………………284第四节社会保障的五大支柱:波兰……………………287第五节社会保障的五大支柱:墨西哥…………………293第六节服务的一体化……………………………………296小结…………………………………………………299研究问题………………………………………………300主要概念和术语………………………………………301参考文献………………………………………………301第八章社会福利和主要社会制度的关系……………………304概述……………………………………………………304学习目的………………………………………………305第一节社会福利和其他社会制度………………………305第二节社会福利和家庭…………………………………310第三节社会福利和教育…………………………………319第四节社会福利和宗教…………………………………325¨第五节社会福利和政治制度……………………………327第六节社会福利和经济制度……………………………330第七节社会福利对公众的影响…………………………337小结……………………………………………………339研究问题………………………………………………340主要概念和术语………………………………………340参考文献………………………………………………341第九章社会福利职业的作用…………………………………344概述……………………………………………………344学习目的………………………………………………345第一节社会福利职业的作用……………………………345第二节职业的特征………………………………………348第三节主要的社会福利职业……………………………354.第四节专业人员助手的作用……………………………367第五节其他提供福利服务的人…………………………368第六节在社会福利中为自己找准一个位置……………371小结……………………………………………………373研究问题………………………………………………374主要概念和术语………………………………………375参考文献………………………………………………375第十章社会福利的未来………………………………………377概述……………………………………………………377第一节变动时代的持久性社会影响……………………378第二节不能失败:一国的和国际的观点………………396小结……………………………………………………398研究问题………………………………………………399主要概念和术语………………………………………400参考文献………………………………………………400附录:福利改革及工996年的社会福利立法…………………40Q参考文献……………………………………………………406名词术语…………………………………………………………407译后记……………………………………………………………425
-
教会法研究彭小瑜著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对罗马天主教会法律制度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的学术专著。它在充分掌握原台文献和国外研究动态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学、宗教学、法学和宗教社会学等研究方法,梳理了教会法历史和理论的线索和脉络,追溯了其起源和发展,对教会法的性质和特点、教会法庭对异端和异教徒的处分、教会有关战争和国际法的观点、教皇制度和教会外交等进行了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及教皇和教会的回应方式,并通过大量个案细节的分析加强了研究的深度。作者诸如宗教裁判所、教会法与西方近代宪政主义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等问题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有助于匡正国内学术界关于所谓“黑暗中世纪”的一些错误看法。全书计八章。它虽然把研究重心放在中世纪时期,但尽量将讨论延伸到后中世纪的教会法理论和法规,以便于理解当前的天主教会。因而,它虽然重在历史考察,却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