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读物
-
正义之诉大雅文化主编触目惊心!1937年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340,000人;日军侵华期间,遗留中国的化学毒气弹2,000,000发;日军侵华时期强掳中国慰安妇200,000人;日军侵华期间掳掠中国劳工40,000人;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民众死亡270,000人;抗战八年,中国军民伤亡总人数35,000,000人。王选:咋们中国人自己打官司,自己的官司要自己打。苏向祥:我们认为,法的精神和本质同是解决中日关系的一个有效途径。康健:气愤增加了我们的“反弹力”,激动增加了凝聚力。不管是正是反,跟日本的官司没完。汪东升:从某种意义上说,关于慰安妇问题的态度,是日本社会关于战争责任认识的“晴雨表”,也是承认还是否认侵略战争责任的试金石。尾山宏:尽管我们知道道路艰难,但是,我们要让家永先生的精神长存,我们要让日本政治家改变他们的历史观,我们要还给日本国民一个历史真相,我们要让战争受害人得到补偿,我们要安慰那些受伤的心灵。中国民间战争受害者展开的对日索赔斗争,其行为过程本身就意义非凡,它在揭露日军侵华的战争的暴行的同时,不仅是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有力回击,也是为了维护人权和民族尊严。这是一项理性的行为,从长远的目光来看,这项斗争有利于中日两国人民建立真正友好的基础。
-
城市化与市民公共利益保护王振海、刘增禄本书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的特色:1.聚焦性本书的主要特色为聚焦矛盾。“三农”问题、城市化问题是我国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土地问题则是城市化进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书中我们并没有把着眼点仅仅放在土地问题上,而是放宽眼界。关注这方面的各类问题,但着力最多、调研最充分的还是征地问题。2.针对性本书没有采用规范性的学理探讨方法开展研究,不注重纯学术的概念、命题方面的解析,不追求研究框架和内容的完整全面,而是注重专题性的、应用对策性的研究,解析热点焦点问题,不回避矛盾,并在掌握大量论据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力求对相关研究提供观点启发和引证材料,对实际工作有指导借鉴意义。3.实证性为写作好本书,我们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事调研与写作工作,开展了周密细致的实地调研活动,涉及青岛市、潍坊市的5个县(区)18个村(居委会)。
-
知识分子的背叛(法)朱利安·班达(Julien Benda)著;佘碧平译这本书投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因西方知识分子背叛“永恒的原则“去侍奉政治党派那些伪神,从谴责的角度重新估价他们这一倾向。他谴责的那些背弃永恒真理的人,主要指右派,尤其是法西斯分子。他声称知识分子首先应当忠于真理而不是党派。他试图对效力于事业与效力于党派作了区分,并且拒绝各种类型的极权主义主张,因为这些主张会毁坏知识分子生活的独立自主性。 本书是法国哲学家朱利安·班达的代表作,也是一本专门研究知识分子问题的世界名著。全书四章,集中讨论了“政治的时代”、“政治激情的本质”和“知识分子的背叛”等三大问题。从篇幅上看,比起同时代学人动辄数十万言的大作来,班达的这本书只能算是一篇论文罢了。不不定期,就在这本小书中,班达活脱脱地向我们展现了19世纪下半叶至一战前后西方知识分子的心态史。
-
中国海关事务通13刘浩宇,郑银莹 著《法律救济》旨在表达两层涵义:一来表其内容,即中国海关各项事务之通览,系统介绍当前中国海关事权、事务的运作状况及相关知识;二来表其作用,即读者可通过丛书熟知中国海关的管理制度和法律规定,通晓办理各项海关事务的正确途径和方法。丛书以中国海关现行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对外公布的规范性文件为写作依据,结构上以海关各项事务、业务门类为框架,向社会全面介绍海关的职能、海关对社会的服务以及社会需要向海关了解的基本知识。按照这样的思路设计下来,全套丛书由15个分册构成。《法律救济》内容和写作风格贯穿了通俗、简明、实用的原则,语言简练朴实,文字活泼生动,易读易懂易解。为避免读者时常抱怨的枯燥乏味,全套丛书还精心编排了案例、漫画和插图,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看起来赏心悦目,读起来引人入胜。丛书各分册作者是无可挑剔的,他们是从海关总署和基层海关挑选的一批年富力强,精于海关业务的门内汉,整套丛书凝聚了海关专业人士的心血。各分册的作者所承担的写作课题都是他们在各自岗位上所从事的职业,秀多作者是本部门、本业务领域的专家或负责人,他们是中国海关各项法律制度和措施的躬行者和实践者。显然,他们最清楚社会需要向海关了解什么,海关需要向社会告知什么。因崦,他们的发言无疑最具专业性、权威性和实用性。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还从海关总署聘请了部分专家对有些分册内容进行了审核,以确保丛书质量。
-
法律论证与法学方法戚渊[等]著稍具法理学常识的读者都知道,法理学、法律论证和法学方法这三个概念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之所以在这里合为一题,缘出于二:第一,三年前,我与几位同道者向官方申请并荣幸地获得了一个资助课题,名为《法论证理论研究》。三年了,由于客观环境的原因,却又未完全按照原研究计划完成。现在,为了结项,必须写些相类的文字。所以,面前的这篇文章必须在名称上与这个课题的名称扯上关系。这是形而下的缘由。第二,近些年,不才涉足法理学领域,所读所思,倍感在教学与研究中,概念之厘清,范畴之确定,命题之证立,问题之展开,对于一种理论之正确性的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法科专业的学生们如果真的能够准确地把握法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命题,了解“问题域”的来龙去脉,则可以构成日后学习部门法学的坚实基础;而在研究中,研究者对概念、范畴、命题和问题作力求准确地深入研究,则是进入法理学堂奥的捷径。本文的目的就是想通过对上述三个概念的分析将近年来在教学与研究中形成的部分浅见串联在一韶.希望读者赐教。这算是形而上的缘由。
-
北京奥运市民法律知识手册刘凝 赵梦普及法律知识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广大公民提高法律素质,增强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这套丛书有三个特点:一是贴近生活实际。全套书共10本,涉及奥运、交通、物业管理、购房合同及青少年维权等10个方面,既成一体,又独立成章,基本上覆盖了公民吃、穿、住、行的方方面面,所有与之有关的法律疑问都可以在这套书中找到答案。二是内容全面而深入。以《婚姻家庭法律自助》为例,它分为结婚篇、家庭篇、离婚篇。其中结婚篇又细分为未婚同居关系、结婚条件、非法干涉婚姻、结婚程序、婚假及仪式、婚姻的撤销、无效婚姻等几类问题,每一类问题下又有相关的问题。引申相关的法律问题令本套丛书与众不同。三是图文并茂。本套丛书语言通俗易懂,每一个小问题设计简洁明了,其中穿插场景、漫画,配以简明文字,引人入胜,较好地把深奥的法律理论化解为老少皆宜的日常生活知识。
-
北大论坛法学论文集“北大论坛”论文集编委会编本书收录了北大论坛法学分论坛上十多位法学名家的经典讲演,书中每篇文章都是针对某个法律领域的理论问题的具体探讨、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市场价值。<
-
最新农民实用法律知识田永源,刘晓霞 编著暂缺简介...
-
今日说法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组 编《今日说法》的落点是一个“说”字,就是对话,这“法”要靠“说”,突出这个“说”字以后,老百姓爱看。这种对话有几种,一种当然是主持人和专家之间的对话;另一个,拍摄的内容本身都是百姓自己的事情,其中有各种矛盾体的对话,有执法人员和被执法人员之间的对话。《今日说法》的魅力可能也应于说话了,所以觉得不呆板,能受人欢迎,收视率也稳步提高。它在一片荒地上创业,现在已是枝繁叶茂、绿树成荫了。《今日说法》的成功,另一个关键在于它找到了一个平等的、与人对话的视角。它不是“讲法”,而是“说法”。法律节目容易有俯视、仰视的视角,影响了平等对话。《今日说法》的视角非仰视,也非俯视,是平等的。这种形式,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
-
想到就说刘仁文这本集子阴差阳错,一拖已经几年。现在,它终于要和读者见面了。人生事皆是“围城”(我不知道“围城”二字是否为钱钟书先生所发明,倘若是,则此两字就足以让钟书先生不朽了)。几年前,为出版自己的这本集子,曾联系过好几家出版社,其中虽也有表示出兴趣者,但终究不了了之,现在却同时有几家出版社主动找上门来。原来是写好的稿没处发,现在是约稿的人太多,无法一一满足。过去,在法学所的小院子里,要是寂寞中有人呼响我的BP机,说是想就某个问题采访我,或者是别的朋友介绍来的此等差事,都是一律欢迎的,现在却有点顾不过来,连手机号码都不肯随便示人,有时甚至为自己的脾气不好而懊悔。我不想隐藏自己,不是因为自己足够真诚,仅仅是不想让自己太累。在这本集子里,读者可以读到我过去的彷徨,也可以看出我成长的足迹,是如何一步步从幼稚的文字和思想走向成熟的。从1986年来京,集体户口从西城迁到海淀,又从海淀迁到东城,直到后来有了爱、有了家,落户石景山。庆幸命运之余,也不能忘怀那一次次的挣扎,一个热血青年,在转型期的社会大染缸里,他不甘心沉沦,始终怀揣一份对理想的追求。朋友们称他为“阿甘”。重读这些文章,作为作者本人,我有以下几点感受:首先,从思路看,过去的一些文章往往喜欢在一些对策建议上用宏大的口号这样的老套路,后来慢慢归于制度建设,再后来更将制度建设落实为具体的、符合人性的东西。看得出来,自己的认识在深化。应当说,这与自己这些年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生活阅历不无关系。特别是我从事经济学博士后研究后,《制度经济学》等书对我的思维产生了较大影响。我不敢保证我现在就一定找到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只不过想说,任何人的思想都是“有限”的,都受他特定的经历和知识结构的影响。其次,从发表文章的报刊和内容看,涉及面是比较广的。全国有数十家报纸杂志刊登了我题材多样的文章,其中《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都在10篇以上,《法制日报》、《检察日报》则更多,其他如《人民日报》、《南方周末》也不少。这反映了自己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敏感。随着自己专业研究的入门和展开,近年来已经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全面开花了,想起那些孤灯夜战的日子,还有那些未了的题材和心愿,内心充满了回忆和惋惜。再次,这些文章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不少报纸,如《文摘报》、《作家文摘》等都转载过其中的文章,有的文章,如《警察要不要作证》、《政府恶意与“选择性起诉”》等,还同时被多家报刊转载;还有的文章,如《治安通报与公众知情权》等,曾被国外刊物全文刊登。有的读者来信,或称“好文”、“说出了时代的声音”,或就自己遇到的法律问题进行请教,或提出商榷意见,或进一步反映实际中的情况。这使我意识到这类文章的价值,也激励着我继续力所能及地写一些这方面的文章。美国华裔学者周策纵在对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评中曾说:“它们是零碎的、短小的,但却是丰富的、深刻的。”收录在本集子中的文章,虽然还远谈不上“丰富”和“深刻”,但这些“零碎的”和“短小的”的东西确实有助于我将那些带有自己思想原创性、又不可能篇篇形成学术论文的东西,通过这样一个平台表达出来,同时也有助于我将那些对社会有重要意义的学理问题用大众化的语言予以阐明,使其拥有更广的受众。我自信这种付出,对一个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是值得的。正因此,虽然现在学术著译的工作比较忙,但我仍然没有放弃这方面的努力。目前,我还承担着两个报社的专栏写作任务:一是《检察日报》的“法治纵横谈”,一是《新京报》的“具体权利”,每个月分别要供稿一至二篇,前者侧重法制领域,后者侧重社会领域。不管工作有多忙,我都决心坚持下去。坚持下去,必有所成。我初步计划,下一部随笔集准备就叫《具体权利》,再下一部叫《一路走来》,至于这以后还写不写,到时再说。本文集的整理工作琐碎而繁重,有的文章最初是手写稿,并且几次搬家,难以找到下落;10余年来,电脑也换了好几台,过去的文章又不像现在能上网找到;有的文章当初被剪下贴到自己的剪报集里,却没有标明发表于何时,如今只能凭大概印象加以说明。尽管花费不少时间去搜罗,但终究有几篇记忆中的文章没有找着。尤为遗憾的是,文集初稿竞在不知不觉中达到60余万字,最后只好在出版社的建议下忍痛割爱,拿掉近20万字。理解之余,也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能有机会将这些文字奉献给读者。本书收入的文章绝大部分在报刊上公开发表过,我要借此机会感谢这些报刊及其相关的责任编辑,尤其是:《法制日报》的杨悦新,《检察日报》的李国民、孙丽,《中国国情国力》的王二羽,《学习时报》的兰文飞等。江平、高铭暄、郑成思等学界前辈多次对我的这些“豆腐块”文章给予关注和肯定,我感谢他们的鼓励。特别是江先生,还在百忙之中热情为我作序,嘉许之词溢于言表,令我不安和感动。在书稿的整理过程中,夫人刘艳、表妹魏妍、学生许士友帮我做了大量的工作,特致谢忱。能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我的这部集子,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19年前,我这只丑小鸭就是在那里起步的。感谢母校的出版社,让我圆了这个梦。最后,请允许我将此书献给我的父亲和母亲,感谢他们对我的栽培,衷心祝愿他们能健康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