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读物
-
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孙琬钟,刘瑞川主编本书主要收录了法学思想研究上的论文,包括:学习董必武民主法制思想的几点体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法治文明建设、董必武法律思想有关“三个代表”和依法治国精神实质初探等。
-
法律基础与就业指导张宇 主编本书特点:了解民办高等教育概况,掌握基础性法律知识,为就业做好准备。为大学生“成人”和“成才”提供有益帮助。本书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民办高等教育;第二部分是法律基础;第三部分是就业指导;贯彻了“少而精”的原则,将可读性、实用性、针对性、可操作性融为一体,力求观点新、材料新,为大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留有时间和空间。用最少的时间而求得最实用、有效的知识是本书追求的目标。
-
牛津法律术语小辞典(美)杰伊·M.费曼(Jay M.Feinman)著;高如华,袁方注电子词典向来是外语老师“抵制”的对象,因为,电子词典带来所谓的“快捷”掩盖了他们对词条解释的极度敷衍。带有例句的英一英词典反倒越来越受推崇。这类用英文解释英文词意的大部头工具书对于习惯了用中文解释英文的读者来说虽然不胜其苦,然而随着使用习惯的适应和对学习的实用性能的认识,读者己经乐在其中了:因为,英文解释使英文的思维方式通过英文的表达方式体现出来,而英文例句更能给读者带来理解的享受。在此种语境下的长期熏陶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读者的英文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自然会循序渐进地得以提升。中国大学外语系的学习方法似乎与法学院的英文学习方式不大一样,法律术语的必备是法学院学生学习法律英语的基础。我们出版的《牛津法律术语小辞典》是法学院学生学习英文法律术语的一部启蒙读物和基础工具书。《辞典》以影印的方式出现,一开始就为中国的法学院学生提供了锻炼英文思维能力和英文表达能力的空间。本书作者杰伊·M·费曼教授是美国路特格斯大学(Rutgem)法律教育与法律理论研究专家,他所著的《推开美国法律之门》(Law 101: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the American Legal System)影印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已成为中国的法学院学生了解美国法律体系和学习法律英语的畅销读物。费曼教授从《新牛津美语辞典》(New Oxford American DiCtiOnary)中选择了美国1001个最晦涩的常用法律术语加以认真的定义和阐释(Carefully defined and explained),不仅附上例句,并对每个词务追根溯源和列出了词性变形,力图将词义解释得清晰活泼(clearandlively),以便读者轻松地从根木上了解词务的意义。另外,费曼教授将一些容易混用的词汇在词义上作了仔细的比较,告诉读者如何辨析它们的差异。就词汇量而言,费曼教授的《牛津法律术语小辞典》算不上宏篇巨著, 但这毫不影响其价值。在英文语境下,本书实现了两个主要功能:查询和学习。本(辞典)将最大程度上方便法学院学生在阅读美国法律英语读物时查询到最艰涩难懂的常用法律词汇;同时,本《辞典》又是一本好用的学习辞典,可以帮助法学院的学生主动学习和掌握常用法律词汇。我们在本《辞典》增加了附录,对所有词务一一作了中文对照注释,以便于学生们理解和查阅。使用本书时另有三点斋要说明:一是本(辞典)中穿插了10篇短文,回答了日常生活中与法律相关的常见问题,如何选择法学院、如何应诉等,这些小文章也是中国法学院学生了解美国法律又化的小窗口;二是费曼教授在本《辞典》后列举了一些参考书目,含法律职业、人物和法理等各类;三是本《辞典下列出了一个发音例释表,便于学生们学习发音。希望这木小《辞典》成为法学院学生的学习法律英语基本术语的良师益友,伴您度过法学院学习的珍贵岁月。
-
测出的不仅是心跳贾国勇著犯罪?睦聿馐允堑苯袷澜缟弦幻判碌男陶斓鞑榧际酰彩且幻鸥呖萍几咧悄芗际酢?犯罪心理测试要侧的是“谁经历了这件事?是怎么做的?”只要罪犯到过现场,有作案动机,甚至他作案后的去向等等,都将被测出来。在中国,这项刑侦调查技术起步比较晚,尚不为公众所熟悉。甚至,还有很多人对这门技术将信将疑。2004年4月25日,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实话实说》栏目正在录制,主持人和晶对来宾说:“清今天晚上不说谎话的朋友举绿牌,说谎话的举红牌!”现场的来宾齐刷刷地举起了绿牌。
-
民族社会学马戎编著本书为“民族社会学”课程教材,全书共分18章,内容涉及(1)“民族”和。族群”的定义,(2)族群意识,(3)理解中国族群关系的理论框架,(4)族群关系的社会目标;(5)如何衡量与分析现实社会中的族群关系,(6)族群集团之间的结构性差异;(7)族群集团在人口结构方面的差异,(8)人口迁移与族群关系,(9)语言使用与族群关系,(10)族群居住格局与族群关系,(11)族际通婚;(12)影响族群关系变迁的因素分析,(13)族群平等和影响族群关系的政策因素,(14)现代化进程中族群关系的演变t(15)族群关系与“民族主义”;(16)群族关系发展前景的展望。本书以社会学为学科基础,吸收了人口学、政治学、种族与族群研究等领域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案例,结合了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其理论来源涵盖了西方民族社会学、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中国民族关系演变史等内容,并介绍了大量国内外的研究实例。书后附有修订后的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04年春季“课程大纲”,可供任课教师参考。本书使用对象为:各高等学校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区、地、市党校研究生或培训进修生。
-
学法律讲道德刘家峰,欣辑,伯锦 编为满足广大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提高道德素养的需要,我们在1996年就编辑出版了本书。深受青少年及其家长、学校的欢迎。我们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和我国法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情况,对《学法律讲道德》进行修订,重新出版、发行。这也算是我社在新时期对加强青少年法制道德教育、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的一点对加强青少年法制道德教育、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的一点微薄贡献吧。希望它能够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所帮助。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作者为满足广大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提高到的素养的需求,编写了《学法律讲道德》丛书。
-
李岚清音乐笔谈李岚清编著这是一本音乐普及读物,也是一部关于音乐与人生、音乐与工作、音乐与教育的交响诗般的著作。全书仿佛是一首如歌的行板,以亲切朴素的叙述方式,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陈述50位经典音乐大师的心路历程,展示了欧洲经典音乐三百余年的历史。尤为可贵的是,李岚清同志从非专业音乐工作者的角度,将自己对欧洲经典音乐的爱好与理解,以及音乐对工作的帮助、对人生的启悟都凝练于文字中,为读者打开崭新的视野:音乐给人以直击心灵的力量,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情趣、思维更有创意、工作更有效率、领导更有艺术、人生更加丰厚。书中还向读者推荐了这50位音乐大师的代表作品,简要解释了部分音乐常识与名词,并附有音乐欣赏光盘(DVD)一张。音乐是文化修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把这本书献给所有现在的和未来的知识分子,以及所有喜爱音乐的人们,愿它能架起一座通往音乐的桥梁,让更多的人通过它进入音乐世界,了解音乐,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促进中国艺术更好地走向世界。本书前言在14世纪至17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文学、诗歌、绘画、雕塑、音乐、戏剧等都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并进而促进了欧洲的工业革命。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使一个经历了漫长中世纪缓慢发展的欧洲,逐步变成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欧洲,对人类的文明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欧洲的音乐也同其他文艺形式一样,从17世纪开始走出宗教的羁绊,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从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的巴罗克音乐,到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的古典主义音乐,以及整个19世纪的浪漫主义音乐,无论是从音乐的形式和内涵、音乐的表现和技巧、音乐的实践和理论,都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结出了累累硕果。欧洲经典音乐也常被人们称为欧洲古典音乐。我之所以称之为经典音乐,不仅是为了避免与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的古典主义音乐相混淆,更重要的是想强调它的久盛不衰,百听不厌,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和精神文明的境界。同时,欧洲经典音乐的基本理论和作曲技巧,也是其他音乐包括现代民族音乐发展和提高所需要借鉴的。我国的民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但它的发展和提高,也需要吸收和借鉴欧洲经典音乐的精髓,这样才能在世界乐坛上产生更大的影响。这是我们常常强调的: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要继承和发展我国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又要吸收其他民族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我国当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正是我国音乐工作者们遵循这个原则辛勤努力的结果。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不仅能够陶冶情操,而且能够启发创意,有助于提高表达自我感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世界文化不断加强的交流与合作的形势。希望大家特别是广大知识分子对欧洲经典音乐予以重视,培养这方面的兴趣,进一步发展和丰富我国的音乐文化,完善自身文化修养,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在介绍欧洲经典音乐方面,我国专业音乐工作者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出版过许多这方面的图书和音像制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作为一个经典音乐的爱好者,我看过不少这方面的出版物。在受益匪浅的同时,我感到很多出版物比较专业,普通读者不易看懂,难以引起他们对欧洲经典音乐进一步的兴趣。因此,多年前我就萌发了一个愿望:有朝一日,作为一个非音乐专业的音乐爱好者,我可否也写一本这方面的书,以期更有利于广大普通读者对欧洲经典音乐的理解。为此,我在多年分管文化教育工作的过程中,结合工作需要和个人兴趣,在学习这方面知识的同时,注意收集和积累资料,作了若干笔记,但因为工作忙,无暇系统整理。在离开工作岗位并写完第一本书《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以后,我就尝试进行这项工作。以我个人的体验,要培养对欧洲经典音乐的兴趣,在聆听作品的同时,要对当时的主要经典音乐家有所了解。例如,他们生活的年代、家庭和时代背景,他们是怎样成为音乐大师的,他们的代表作,他们各自的音乐特色和在音乐史上的贡献,他们之间以及同其他文艺家的关系,等等。这些正是本书讲述的主要内容。为了增加本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在保持历史真实性的前提下,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小故事,并选配了多年来收集的有关这些音乐大师的图片。对于这本书,如果广大读者能看得下去,我就会感到欣慰;如果由此而对欧洲经典音乐产生了兴趣,那将是我更大的欣慰。本书的编撰出版,得到许多同志的帮助,特别是我国音乐教育家、音乐工作者和驻外使馆同志们的指导和帮助,对此我表示诚挚的感谢。尽管如此,对音乐我毕竟是外行,书中如有不妥之处,请予批评指正。
-
视角全国高校法律书评大赛组委会 编此本名为《视角》的大赛作品集收录了本次大赛一、二、三等奖作品和部分优秀奖作品共84篇,所有书评均出自于各高校法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之手,他们思想活跃、目光敏锐,敢于用尚显稚嫩的笔端来阐述自己对法学名著的独到见解,其中,西南政法大学张传福同学的《公共服务论:一种现实主义国家观》、华东政法学院何燕萍同学的《开民智的法治随笔》、南开大学杨涛同学的《数字技术与版权的利益平衡》、南京大学黄伟峰同学的《关于几点商榷意见》、清华大学叶慰同学的《又一部艰深的法学经典》等作品都是法律书评中的不可多得的精品。重新翻阅此书,我们仍然能够从字里行间中品味出选手扎实的学术理论功底和可贵的思想火花。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愿所有的读者都能和我们一同去分享这份收获的喜悦。
-
司法实务前沿姜洪鲁暂缺简介...
-
宗教的历史(英)凯伦·法林顿(Karen Farrington)著;秦学信,杨春丽译宗教对人类生活影响的深广程度是不言而喻的,我们的精神活动、信仰模式、心理状态、行为方式、伦理概念、风格习惯中处处可以察见原始宗教的残留。作为一种根植于人类的存在,宗教无一例外地诞生于每个民族的历史中。现在不同文化环境的作用之下,宗教与宗教之间呈现出极大的差异性和多元态:多数宗教离不开造物神的支持,面佛教却似乎拒绝神;有的宗教喜欢独身,有的宗教赞美多予多孙;有的教义推崇削发,有的却不准教徒动身上一根毫毛……《宗教的历史》运用形象的素材,生动地介绍了人类各种主要宗教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崇拜、仪式、信条、礼俗、节日、传奇、先知、名人等;将各大代表性宗教置于不同的社会景观与历史时段中加以解读,还原基本真面貌。在全球化带来文化融合也带来文化冲突加剧的今天,透过不同宗教的了解而达到对不同文化的领域,这是《宗教的历史》的初衷所在。我们大都同意宗教是人类某些需求的替代品或慰藉的说法。在科学和人类其他智能足以解释世界万物之前,也许宗教总会存在。本来,世上一定会有无法解释的现象——比如没人能回答为什么雷电击中的是这个人而不是那个人;生命中更有许多事情是难以操纵的——比如谁也摆脱不了死亡。然而人类却倾向于这么做。的确办不到时,人们便乐意让一种高于自己的超凡力量——神或上帝——作为世界的终极答案存在着安排一切。人类与生俱来的恐惧感、好奇心、解释欲与操控愿望常常可能指向同一个结果——宗教的产生。因而对宗教的回顾也就成了对人类本能的一种回顾。宗教的历程典型地印证了人类精神活动的双重性:在种种负面、消极的现象背后,我们的确看到了宗教于引导敬畏心、鼓励自省与自律、传播道德感、培养慈善情怀等方面的突出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