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法学
-
司法智库李峰 编本书为上海师范大学法学院主编的司法制度研究文集,从学术界与实务界互动的角度,建设一个卓有成效的交流阵地,旨在研究司法前沿问题,推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促进理论创新与司法改革,提升司法学术、司法政策与实务水平。本书设立“理论探索”“制度分析”“实务研究”“比较法研究”“人才培养”“域外文献”7个栏目,共收录论文十余篇。其中对域内外法律文献资料、司法案例资料等方面进行的理论分析、评论、翻译等研究,为我国法制建设提供法律借鉴。
-
知识生产与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改革李鹏虎 著作者围绕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改革,以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为分析视角,试图构建出“传统学科型组织”和“新型跨学科组织”协同发展的组织模式,进而为克服传统学科型组织的弊端找到解决方案。整体而言,这部著作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国际比较,系统梳理了美国研究型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改革的实践与经验。美国研究型大学在基层学术组织改革中,不仅重视学科型组织的转型以及跨学科组织的布局,还尤为重视制度设计和环境营造,甚至对大学建筑设计理念也进行了革新;二是提出了我国研究型大学中“巴尔干化”式的组织割据问题,并分析了其中的危害,比如容易固化学科壁垒及学术资源流动,容易导致学术部门间的离散和分歧,容易滋生文本上的“影子式”组织;三是提出了“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改革需要关注大学组织整体效益”的观点。作者认为,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改革应考虑大学的价值理念和使命定位,以避免与大学中的师生成员或者学术项目失去有效联结。
-
绿色发展法治专题研究谈萧 等 著本书是一本对绿色发展专治开展专题性研究的专著。书稿的主要内容主要分为10章,主要内容包括:绿色发展、绿色信贷、绿色金融、绿色司法、环境监察、环境立法协同、环境执法合作、环境司法协作、环境非政府组织和中国绿色发展。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本书稿试图总结出广东、大湾区以及国内外绿色发展法治实践经验,为绿色大战的法治路径提供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支撑。本书作为专题研究文集,以大湾区绿色发展法治实践经验为例,对绿色发展的法律治理结构、立法及实践、公益诉讼制度的完善、协同治理及变革、中国绿色发展的法治路径进行了研究。
-
法学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林丁,李石松,图雅 著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完善,高校教育事业也在蓬勃发展,为我国培养大量的复合型人才。法学教育作为我国高校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负责向社会输送大量创新型人才,还关系到依法治国的方针能否实现。高校法学教育已经逐步占据我国法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是我国高校法学教育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如何抓住机遇,如何提高我国法学教育的整体质量,已经成为目前法学教育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熟练掌握法学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所需的实战技能,对个人工作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书适用于所有从事法学教育工作的职场人士,也适用于高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同时适用于对法学教育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
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法律规制研究刘冰 著本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取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研究如何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法律问题。作者从介绍隐性债务的含义及引起的风险入手,通过剖析产生隐性债务风险的根本原因,总结我国地方政府在隐性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探讨穿透式监管理论和系统性防化思维,提出关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防范化解的完善建议。
-
我国典当法律制度研究关涛 著典当在我国已经成为重要的融资渠道,本书通过回顾我国典当制度的发展史,结合现代民商法理论,对于典当实务中存在的争议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和论证,例如,典当关系成立的认定,赎当、续当与绝当的属性问题,绝当后的息费计算问题,以及绝当物的处理问题等,在此基础上,对于我国典当制度的完善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本书认为,我国目前的典当与传统典当有较大差异,传统典当发展至今主要表现为营业质和典权制度,二者在我国《民法典》中均无明确规定,我国目前的典当与营业质相似,但也有不同之处,其业务内容包含了营业质所排斥的不动产抵押典当与财产权利质押典当。原《物权法》禁止流质,因此,动产典当绝当的合法性曾备受质疑,随着《民法典》对于流质禁止的修正,流质约款的效力已无疑义,但由于不动产典当与不动产抵押的雷同,使不动产抵押典当缺乏在法律上存在的必要性,而《民法典》相关司法解释规定的让与担保为不动产典当回归传统典权提供了某种可能,在不动产典当中,若当事人约定转移当物所有权给典当行而当户保留买回权,在买回前当户向典当行交纳租金,此种约定符合最*人民法院《关于适用<>
-
刑法论丛赵秉志 著《刑法论丛》第66卷共载论文21篇,秉承本论丛业已习惯的固定风格,所收录的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期我国刑法学界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内容涵括中国刑法学、外国刑法学、比较刑法学、刑事执行法学、犯罪学与刑事政策学等刑法学诸多领域。 本卷特设“过失犯罪专栏”,收录了3篇相关文章。 纪康的“客观预见可能性的构造与机能——兼论主客观理论”一文,认为客观预见可能性通过客观合目的性筛选主体意志与结果之间相关联的内容,通过相当性判断筛选符合自然意义上的因果关联;客观预见可能性的具体作用是作为排除行为与结果之间归责的工具。杨智博的“过失不真正不作为犯的认定规则与限制路径”一文,主张在认定过失不真正不作为犯时必须同时符合过失犯与不作为犯的构成要件,以合理匡定这种犯罪类型的处罚范围。赵姗姗的“疫苗监管过失中玩忽职守罪的适用困境与突围”一文,在分析疫苗监管过失中玩忽职守罪适用困境的基础上,主张通过重塑预见可能性的内涵,突破条文适用上的困境。 本卷的其他栏目还刊载了如下优秀成果: 曾粤兴、陈艳飞的“法人共同犯罪中相关责任人的罪与罚”一文,对法人共同犯罪中相关责任人的罪与罚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分配应采取由外而内的“两次分担法”,并根据相关责任人在法人共同犯罪的地位和作用区分主从犯。 Arthur Shuste著、邱帅萍译的“霍布斯《利维坦》中的近现代自然权利与惩罚”一文,对近现代传统中规范性惩罚理论的首倡者——霍布斯的惩罚理论进行了深入分析。 熊亚文的“中立帮助行为正犯化的法教义学审视”一文倡导以客观归责理论为基础的综合限制方案,主张在最大程度上限缩中立帮助行为的可罚范围。 赵卿、叶萍的“公司治理视野下治理跨国商业贿赂犯罪的合规反腐路径探析”一文对跨国商业贿赂犯罪治理的合规反腐路径进行了研讨。 冷必元的“刑事罚没收入作为司法经费用途的历史惯性”一文从历史考察的视角对刑事罚没收入与司法经费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了深度分析。 杨学锋的“社会学想象力推动下的社会解组理论成长”一文,对犯罪学领域的社会解组理论的诞生、复兴和实证方法的重要发展进行了专题研究。
-
法社会学维度下非诉调解与司法程序衔接研究李祎 著相较于诉讼,非诉调解具有非对抗性、灵活性和低成本的优势,有利于及时化解矛盾纠纷、节约司法资源、寻求纠纷双方当事人权益平衡和当事人关系的恢复。而非诉调解协议达成后一方当事人甚至双方当事人反悔的现象屡见不鲜,不但浪费调解资源,也使得非诉调解的纠纷解决优势未能充分发挥。非诉调解协议如何获得强制执行力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非诉调解协议可通过达成后直接赋予强制执行力、公证、通过督促程序转化为支付令、附加仲裁条款和司法确认等方式获得强制执行力。综合比较分析,相较于其他程序衔接机制而言,非诉调解与司法程序衔接的司法确认是避免非诉调解成为“无果之花”的有效路径,通过非诉调解与司法程序衔接,实现矛盾纠纷解决的协同共治。
-
保险公司个人信息保护实务研究中国保险行业协会 著本书聚焦保险公司个人信息保护,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主要介绍宏观概念并对个人信息保护必要性予以阐述;第二章至第六章针对保险公司个人信息保护具体问题进行解读;第七章就前述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全书以问题导向为基调,直面保险公司在个人保护领域的问题,包括保险公司个人信息存储与出境、保险公司使用大数据背景下的个人信息保护、金融保险集团综合经营背景下的个人信息保护、个人敏感信息保护以及保险公司信息系统建设缺陷所致个人信息泄露风险。最后就相关问题提出具体建议,从国家、行业、个人不同层面提出今后的可行做法,为各类保险公司提供参考意见。
-
商业秘密保护法的规范构造研究陶乾 著本书立足于商业秘密的基础法理,研究中国商业秘密保护法的规范构造,以期能够为中国商业秘密制度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在研究思路上,本书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为出发点,考察商业秘密保护的立法模式与制度定位。以商业秘密权为研究对象,依照权利确认、权利内容、权利限制与权利保护的结构,从商业秘密立法保护和司法保护两个层面进行理论研究和规范分析。在构建商业秘密的权利法制度体系的同时,完善商业秘密权利保护与限制的利益平衡机制。在考察域外商业秘密制度发展趋势的同时,探讨我国如何完善适应商业秘密国际保护环境并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秘密保护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