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法学
-
私法的理念(加)温里布真正对民法的研究,停留在法条的整理和解释层面是不够的,民法不仅仅是现象的描述,而应该是私法规范与私法精神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看,这本《私法的理念》值得我们去揣摩。从私法制度中寻找法律的精神,从法哲学的抽象中寻找法律实践中所隐藏的意义,应该是民法学界和法理学界共同的任务。当民法学家和法理学家携手起来,共同探求私法理念的时候,我们才可以找到我们自己的真正的民法学和法理学。在这个意义上,温里布教授的这本《私法的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资参考的范本。
-
牛津法律理论词典(美)布赖恩·H.比克斯 著;邱昭继、等 译同行之间的智识砥砺激发了我撰写这本词典的灵感。学术同行互相阅读对方作品时,经常有“隔行如隔山”的感觉,因为一个学术传统的学者不能理解另外一个学术传统的标准术语。从事法律与经济学研究的学者几乎不能理解分析法学传统中的术语,并且这两派学者往往忽略了女权主义法律理论或种族批判理论中使用的观点和术语。本书的最低目标是充当一本译文手册,成为一部语词和短语的贝立兹(BerlitZ)指南,以此帮助不同法律学术传统的学者之间的理解和交流。如果本书在相互理解方面有所助益(相互理解是迈向相互评论的第一步),那我就心满意足了。本书也有更宏大的目标:以学生和学者易于掌握的方式提出一些来自不同法理学传统的基本概念。有如下几点值得注意的地方:第一,究竟选取哪些不选取哪些词条是撰写这本词典时不可避免的难题;在确定词条的范围时,我遵守了如下原则:1.不撰写在世作者的词条(截止于撰写时),虽然在其他的词条中会讨论在世作者的思想(即使不考虑当下作者思想的可变性,评价他们的思想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此外,撰写哪个作者的思想不撰写哪个作者的思想是一件得罪人的事情,而仅撰写过世作者的词条则不太会遭受人们的非议)。2.不同的作者对法律理论的论题有着不同的理解;我力图容纳一个较宽的论题域,但当法律理论侵入政治理论、经济学、道德哲学、形而上学、社会理论和宪法等领域时,这种做法存在使法律理论变得完全没有边界的危险。我容许法律理沦适度地侵入这些相邻的领域。但有些读者喜欢较宽的论题域,而有些读者喜欢较窄的论题域,这是难以调和的。3.有些理论家(例如,伊曼努尔·康德)或论题(例如,平权行动)的主要影响力和重要性超出了法律理论(狭义地理解),本书主要讨论这些人物或论题与法律理论相关的部分。第二,这项工作的主旨不是提出原创性的思想。它的主要目标是以一种人们易于理解的方式提出一个领域中习惯性的用法。然而,完全的客观是很难做到的,即使有可能(或许没有这种可能)做到这一点。本书不可避免地反映了我的判断,特别是我对他人的观点仅仅予以编辑的时候。本书致力于语词和思想理解的另外一个副产品是:虽然所有的词条都是我撰写的,但特定的词条或概括思想的方式反映了其他文本的成果。有些地方我概括词语的方式不同于特定作者的概括,我在文中对此作了详细的交待。第三,当本书涉及法律实践时,不可避免,更多的是美国和英国的法律实践。然而,许多讨论涉及更宽的论题,因而也触及了其他普通法系国家的法律实践,偶尔也触及了民法法系国家的法律实践。类似的,许多学派讨论不可避免地以英语世界的作品或翻译为英语的作品为基础。
-
宗法结构与中国古代民事争议解决机制毛国权《宗法结构与中国古代民事争议解决机制》从宗法结构与宗法原则入手,深入分析了在中国古代社会争议解决机制中人与人的关系、事实发现与规则发现以及不同争议解决机制相互之间的关系等几个重要问题,展示了中国古代法律样式的丰富内涵。对争议解决过程中人与人宗法关系的阐述、不同渊源规则的伦理地位的分析、官府争议解决机制与家族等非官府争议解决机制相互合作又相互冲突的解释等,均具有独特的视角。同时,该文比较恰当地结合了史料分析与理论论述,不仅说明了中国古代多元化的争议解决机制的固有合理性与实践性,也分析了宗法结构所带来的内在矛盾的不同方面,强调了以当事人为中心、保护当事人诉权在建设争议解决机制中的重要意义。
-
思想的气象陈夏红这本《思想的气象:中国政法大学学术演讲精粹》第一辑所编选的演讲稿,都是最近三四年来各个领域内的学者们在法大讲台上举办讲座的精华。这几年我们在塑造法大的学府形象方面,不遗余力地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包括各种高水平的学术讲座的举办。我一直认为,作为中国法学教育的最高学府,我们中国政法大学完全有责任给各种思想、学说提供一个可以被传播和辩驳的平台。事实上,创办一个能够弘扬思想和学术的言论平台,这不仅仅暗合大学本身发展所蕴涵的逻辑要求,亦是我们推动中国学术发展、促进中国社会进步的一种必要的智慧储备,或者眼光再放远一点,这亦是我们法大对于人类智慧的增长本身作出贡献之一呢!这套系列出版的《思想的气象:中国政法大学精彩学术演讲精粹》,我想可以成为综合、集中展示这个学术平台的一个窗口。
-
良好秩序观的建构邹立君这部由博士学位论文精简而成的袖珍本无论从论题的建构抑或论述进路来说都可谓体现了一种我所谓的“个殊化”的研究取向努力。“个殊化”研究方式,具体到对西方理论资源的把握上来讲主要是指依凭每个西方论者的文本,关注其知识生产的特定时空,尤其是严格遵循其知识增量的具体的内在逻辑或理论脉络。我在这里所主张的乃是一种明确承认以“中国”作为思想根据的“个殊化”研究方式.亦即一种以研究者对于“中国”当下情势的“问题化”处理为根据而对西方法律哲学家的思想进行逐个分析与批判的研究路径。具体到《良好秩序观的建构》,作者乃是在承认“人究竟应该生活在何种性质的社会秩序之中”这一问题在当下中国的普适价值的前提下展开对朗·富勒法律秩序观的细致梳理和研究的。
-
全球化与多元法律文化信春鹰 主编《全球化与多元法律文化》试图从国际法律法规以强势的姿态努力覆盖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背景不同的国家的方面来观察全球化与多元法律文化关系问题。对怎样才能客观有效的制定法律,才能在自己的文化背景下维护本国家的文化特征。《全球化与多元法律文化》分为四个单元,分别是法律文化:传统与改革、法律文化的输入与输出、变化中的法系:差异与融合、法律文化与法律制度变革。
-
民法经济法国际经济法论坛韩天森 主编一滴水能反映太阳的光辉!寓于平凡中的伟大,寓于细节中的。一篇论文,似一滴水;一本论文集,似细节集合的智慧之果。本书为重庆市法学会学术论文集,学术成果积累十分丰厚,是研究会的专家、学者、法官、检察官、警官、政府法治与司法工作者等的智慧硕果,内容涉及民法、经济法、国家经济法等。希望本书能为法学界的相关人士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
刑事裁判权研究彭海青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刑事裁判权的学术专著。刑事裁判权是法院认定事实、适用法律,对刑事案件的实体问题与程序问题作出处理的国家权力。其直接关涉到刑事诉讼中其他国家权力行使的合法性与合目的性、诉讼参与人权利的予夺、社会冲突的解决以及社会和谐的恢复,在刑事诉讼权力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本书采用历史考察、比较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博弈论及多学科综合研究等方法,对刑事裁判权的产生、内涵、特点、地位、主体、客体、功能、局限、运行原则、程序、制约机制以及价值理论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探讨,提出个人独到见解,对于刑事诉讼法学理论与方法的更新、发展,对于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完善,对于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某些问题的解决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
和谐社会与浙江法治建设胡虎林当前,如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指导下推进“法治浙江”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谐社会与浙江法治建设》收入的12篇论文,绝大部分是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和浙江省法学会于2007年4月合作召开的“和谐社会与浙江法治建设理论研讨会”的交流论文,部分则系《法治研究》杂志约请省内外专家学者撰写的优秀研究成果,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浙江法治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法律、司法制度与法律社会学李楯 著在法律以及法律建设这一问题上,存在着三种具体的影响因素,第一是中华法系传统,第二是20世纪前期在中国形成的大陆法传统,第三是孙中山所倡导确立的党治传统,第四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法律体系的影响。 把中国的法律、司法制度、法律问题放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之中去研究,是我20年来持续尝试的一种方法。面对当代中国问题,有认为与今日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地区并无质的不同,区别只在于发展的阶段和先后而已;有认为中国的道路是极特殊的,不但不同于发达国家,且不同于发展中国家。我持后一种看法:今日的中国是一个转型国家,它有着在整体世界形成后,被迫打开国门,开始自己的被现代化进程后的重新封闭,有着一般发展中国家所没有的计划经济的经历,有着作为计划经济遗产的城乡分治,在结构上缺少与政府相对应的市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