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法学
-
商业贿赂治理的结构、范式与中国之选择穆伯祥、陈兵商业贿赂严重危害一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国家的廉政建设以及良好社会风气的培育。商业贿赂的滋生有其深刻的个体原因、经济体制原因和社会层面的诱发因素,对其治理必须确定科学的目标与合理的理念。在全球视野,一些国家与国际组织已经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商业贿赂治理活动,其经验与做法值得借鉴。我国在长期的反商业贿赂实践中积累了良好的经验,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商业贿赂治理的体系也亟需进一步完善。
-
侦查构造论黄豹我国学界对诉讼构造理论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在借鉴英美刑事诉讼模式里捆和日本刑事诉讼构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以刑事诉讼中不同诉讼只能主题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基础理论。这是我国诉讼法学理论研究的一次质的飞跃,真正开始实现了诉讼法学从注释发学向理论法学的过度,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到现在,20多年时间过去了,刑事诉讼法学的里捆矿家体系已基本成型,对刑事诉讼法学理论领域的研究也是越来越广泛,如从最初的刑事诉讼构造]刑事诉讼目的、刑事申诉送证明和刑事诉讼效率等等。
-
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郑永流 主编本论丛为法哲学与法社会学专业性出版物。自二○○六年起,论丛每年两期,兼采中、英、德三种文字,于每年六月三十曰和十二月三十一日前出版。诚挚地期待海內外学者惠赐稿件。稿件无体裁和字数限制。来稿请采用电子文本,并附文字打印本。《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由中国政法大学郑永流教授创办于1998年。刊物以思考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根本属性为旨趣,并衍生出哲学层面与社会层面两个基本维度:以形而上之哲学传统烛照法学作为社会观念的超验品格,以形而下之社会实证落实法律作为社会规范的实践理性,以求在精深的哲思与具体的实践之中沟通规范与事实的鸿沟,最终为法学的中国问题与中国语境的开展、运用与解答提供智性支持。刊物在经费紧张等一系列不利外部环境下坚持办刊根本,并一开始就得到了法学界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学者朋友的鼎立支持,八年来,刊物努力发掘、并自觉进入了若干国际前沿的学术传统,并得到了国际一流学者,如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法哲学与法社会学协会前主席阿列克西、现任主席诺伊曼等学者的赐稿,在国际法学界亦产生了一定影响。
-
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孙琬钟、公丕祥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会自成立以来已经举行过五次学术研讨会,董必武同志的民主法治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与肯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为我们研究董老的民主法治思想进一步打开了思路,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自觉性和使命感,增强了我们深入研究的动力。研究会要认真学习和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密切联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民主法治实际,发掘董老民主法治思想的丰富内涵,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发挥我们应有的作用。
-
法学家茶座张士宝作为学问,法学是博大精深的,然而,法学又应该是通俗易懂的,因为他只有掌握在百姓的手中才能发挥作用。正如茶之虽为寻常百姓之饮品,却仍为斯文雅士所重爱。因此,法学应该走出超凡脱俗的“象牙塔”,步入寻常百姓家。在法学著述中,“阳春白雪”当然不可缺少,但“下里巴人”亦是不可或缺。用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的事,谈老百姓关注的问题,讲老百姓生活中的法理。这就是《法学家茶座》的追求。
-
法律专业逻辑学教程张晓光 主编《法律专业逻辑学教程》以逻辑是什么发端,根据法律专业学生的特点,吸收和借鉴了国内外关于法律逻辑的主要研究成果,系统阐述了概念、判断、推理及其有效性、逻辑基本规律、归纳推理、类比推理、论证、谬误、逻辑与法律、传统与现代等现代逻辑学的基本命题,每章之后均附有一定量的练习题,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强逻辑训练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法律专业逻辑学教程》可供大学本科、专科法律、公安等专业师生作为教材使用。
-
北大法律评论《北大法律评论》编辑委员会 编本辑《评论》包括“主题研讨”、“论文”、“评论”三个部分。人民陪审员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参审制度。无论是历史演变过程还是实际运作,它都既不同于英美法系的陪审团制,也不同于大陆法系的参审制。在中国,其形成发展随着当时的政治和司法状况而起伏波动。二十年来,中国的法制逐渐步入正轨,但人民陪审员制度作为一项司法制度却渐趋衰落。200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很大程序上相当于一部《人民陪审员法》,人民陪审员制度作为司法改革的一部分也似乎重视生机。然而“行动中的法”从来就与“纸面上的法”存在差距,现实状况也不会因为一纸法令而轻易改善。究竟这一制度在实际中的运作如何?这一问题对解决纠纷不仅有现实价值,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
法典、习俗与司法实践黄宗智 著本书是关于中国清代与民国期间的法律与司法实践的研究专著。全书共三部分:导论;第一部,从清代法律到国民党法律;第二部,清代与国民党民事法律制度的比较。其中,第一部分为三章,介绍国民党民事法律的产生到成形过程,第二部分为七章,从典、田面权、债、赡养、婚姻等几个方面对清代与国民党民事法律制度进行了比较,最后的第十一章是结论。本书有两条线索:一是回答从清代到1949年,中国民事法律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变与不变;二是通过对清代与民国时期司法实践的考察,否定了“好人不见官”的传统看法,明确指出在此期间多数老百姓是使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并且多数县令、法官也是依法行事。
-
新编中国法制史廖宗麟目录
-
清华法学许章润 主编本书为“中国司法传统与现代性研究”专辑,旨在现代性的关照下梳理中国传统司法,阐明中国传统司法的方法论意义与主要特征,对特定国家的司法历史作深入的探寻,追寻司法背后的文化根源,而收古今关照、东西镜鉴之效。同时,本辑还刊发了一组其他专论,涉及“再造礼乐神州”与民国时期清华大学法学教育等内容,兼具思想性与可读性,相信会引发读者无限共鸣。.本书适合法学研究者与法科学生阅读,对于法律职业共同体及关心中国法学之其他有心人士,亦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