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法学
-
社会公正理论与政策景天魁等著本书集中讨论了当前全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社会公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是继续通过扩大了收入差距来刺激经济增长,还是通过形成合理的利益结构,逐步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需要持续的经济增长,而且需要保持社会稳定和生态平衡,不仅需要扩大对外开放,还处理好国内发燕尾服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景天魁,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所所长,第十届人画政协委员,主要从事发展社会不和社会保障研究。主要著作《打开社会奥秘的钥匙》1981年,山西人民出版社:《社会认识的结构和悖论》199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会学方法论与马克思》1994,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发展与发展社会学》2000,学习出版社,《基础整合的社会保障体系》主编,2001,华夏出版社,《中国社会发展的时空结构》2002,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作为公正的发展”是本书提出的核心概念。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分阶段之后,是继续通过扩大收入差距来刺激经济增长,还是通过形成合理的利益结构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继续通过实现城市优先,农业支援工业的方针来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还通过形成合理的城乡关系、工农业关系,实现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这些问题再一次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忽视公正,忽视社会的进步,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势必将进一步扩大贫富间的差距、地区间的差距、城市间差距、其结果必然导致社会问题大量涌现,合经济发展相统一的社会,舍弃了社会公正也就意味着失去了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
一般法的渊源董南方著本书作者借助许多伟大的思想或者有益的学术成果,探索解决法律基本难题,并凭借某些问题构建一种崭新的法哲学理论体系。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人”,下篇是“社会”,并附有相关参考文献。
-
当代中国法律制度变迁研究陈永胜本书从“当代中国法律制度概述”、“当代中国主要法律制度”、“香港、台湾、澳门的法律制度”三编内容入手进行研究。
-
日本大正时期政治思潮与知识分子研究陈秀武著从研究方法来看,本书按照历史学的理论方法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思路,对大正时期的政治思潮进行了分类,并运用翔实资料对各种政治思潮产生的背景、内容、特点等进行了实证考察。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理论和方法,体现了学科交叉研究特点,难度大、跨度大,有新意。从挖掘新观点的视角来看,作者在书中提出了“文化转型三指标”的判断标准、“知识分子具有以社会运动为依托推动社会整合的功能”、“社会结构三角形理论”、“知识分子思想变异的双刃剑效用”、“传统政治文化的根深蒂固是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的精神要因”等新观点。这些观点体现了作者的独立思考与创意,将有关研究深入了一步。
-
法理学周永坤著本书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对传统法理学作系统梳理的基础上,进行学科的自我反思,寻找与全球化趋势相契合的、为市场经济和法治建设服务的科学、理性的法理学。为初学者计,本书在体例上作了新的尝试。放弃从抽象的法概念开始的体例,采用先形而下后形而上、先静后动的体例,从法存在论到法本体论,再到法的运作、最后讲法律的宏观发展。本书内容涵盖了国家教委《法理学教学指导纲要》规定的知识点,同时增加了近年我国法理学研究的新成果以及西方法理学中的经典课题。本书对传统法理的内容是这样处理的:先予简要的概述,而后予以评价,并提出作者的结论。对于书中繁琐的逻辑推理的过程,初学者可以不予理睬,而留给有兴趣的研究者来批评。
-
诉讼法学卷2004年司法考试成峰暂缺简介...
-
公民社会的诞生肖雪慧著全书共分为五辑,按我的理解,顺序依次是教育、法制、评论、宪政、学界规则。它给予我最深刻的感受是肖老师的内心始终心系具体的个人,而这“个人”是民主社会或在民主化进程中的公民,因此其学理立足于权利,围绕人的权利展开。我想肖老师把“教育”放在第一辑,和她作为一个教育者对教育现状有切肤之痛有着很大关系。因为此辑文字的思想和她在《教育:必要的乌托邦——肖雪慧教育随笔》及《独钓寒江雪》中的,乃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都是针对教育的困境和误区开出的一剂剂良药。她的眼光常投在弱势群体(尤其是贫穷的孩子)身上,其意旨在呼唤与民主化潮流同步的教育到来,培养公民社会、缓解目前社会冲突、避免大规模社会动荡。所以她的笔触有锋芒,但内里是拳拳的赤子之心。我从老师的文字中感受到一种力量,一种超越的眼光,而这种力量和眼光,在我看来乃是振兴民族教育的希望。第二个感受是在文学评论领域,肖老师所展示深厚的学养和深刻见地。毕竟肖老师的大学专业是川大哲学系,多年来研究的领域主要是伦理学,所以与文学还是有距离的。但第三辑中《作为学问家的何满子——读〈何满子学术论文集〉有感》,肖老师表现了极高的文学理论水平,绝对是中文系教授级别,而且其行文思路、文学见解,不拘一格,别有新见。她的这种新见立足于整个中国大文学史,所以对何满子先生的评价也显得客观中肯。何满子先生为人熟知的是作为杂文家的一面,而作为博中西、通古今的学问家的另一面却鲜为人知。所以肖文的出现,也提醒国人看一个作家要有全局观。何先生是一个持批判眼光的杂文家,也许在这点上和肖老师达成某种共识:对现实的批评,有利于针砭时弊,“引起疗救的注意”。当然,肖老师近年来一直心系自由、民主和宪政,所以第四辑中文字较为集中表达了她对中国现状的看法。从《宪政体制的道德救治手段》到《为了和平》,文心是希望国人能借鉴西方公民不服从的传统,具有普世价值观,并最终促成公民社会的诞生。她两次引用中世纪阿拉贡臣民向国王的宣誓语和1581年“出亡法”所撤销的对菲利普二世的效忠语,都在说明统治的正义性或合法性取决于它是否尊重人的权利。肖老师相信臣民和统治者之间有一种原始契约关系,证明以自由为核心的权利观念是西方人的普遍观念,而基于权利观念反抗国家权力突破原始契约所划定的界限是西方有力延续着的传统。从这个角度上说,西方公民所拥有的出版、言论、结社等自由,以及保持中立的独立司法系统为公民提供反对国家犯罪的合法渠道,在我国是怎样的稀缺!西方的公民有一种个人和国家之间存在的宪法性关系,而我们的“公民”则更多的是顺民和奴才。其中原因在于前者有希腊精神文明传统的传承,后者乃是两千多年专制王权的大一统,给予了国人一种“服膺于权力、效忠于一家一姓、无条件服从王权并把卑微和奴性植入于人内心的臣民训练”。所以肖老师急切呼唤必须通过对国家权力的约束来保障公民权利,当然这在一党执政、发扬党监督党的政治形势下,希望几近渺茫。所以肖老师特意引进西方的思想资源——博兰尼的《自由的逻辑》和斯科特戈登的《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希冀国人能“从另一文明中中自由的历险、自由的信仰和道德的关系,尤其是其间深刻的自我反省精神获得重要启示”,晓示国人“通行于古今立宪国家的人民与国家的关系应建立在相互忠诚和相互保护基础上”。我国的文化传统,其“核心是专制”(引用李慎之先生的话),所以肖老师特意写《多样文化和普世价值》和《为了和平》,提醒世人当代国际关系中很多冲突乃是文化冲突,要我们警惕狭隘民族主义倾向,认同与人权相适应的民主、法治、和平、正义、思想宽容等原则在内的普遍价值,因为这是保持文化多样性资源优势的价值前提。由于战争仍然还存在,甚至有核威慑影响在,所以肖老师厘清了“绝对的和平主义”和“有条件的和平主义”两个概念,这里的论述和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所说“在任何条件下都拒绝参与所有的战争是一种天真的必然有偏狭色彩的观点”是一致的。或许这样的观点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去年发生的伊拉克战争。最后一辑文字,都是反对剽窃别人学术成果的文字,但因为其中附有两则伦理学论文《作为伦理文化价值核心的人道主义》、《探询道德原则,建立整合模式——中国当代伦理文化建设系列研究》,通过一个侧面让我们了解到早在1997和1998年肖老师所达到的伦理学研究高度。当然这里也有建设公民社会的原则,例如公正、平等、互利和伙伴关系原则。至于反对剽窃文字,保护作者著作权问题,国家教育部在8月26日颁布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引自8月28日《钱江晚报》A3版),这在表达独立见解和创新思想要承担风险的时下,也算是政府的一个弥补吧。古人云:“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也希望今后的学术界多一些清洁和纯粹,多一些像肖雪慧老师这样治学严谨的学者。当然,《公民社会的诞生》并不是完美无缺之作。作品中还有一股情绪的潜流,有时表现为一种愤懑不平之气。这对于一个伦理学家是一种遗憾。但是我们想到肖老师的坎坷命运——经历上个世纪末的那次事件,专制政权一直以来给予她心灵的伤害。我想读者自然会谅解她这一点。毕竟从那时至今,肖老师一直含辛茹苦,默默耕耘,不懈播撒文明的种子。所以我祝愿她作品中的文明之种像《圣经》中所说,能多一些撒在泥土中,立于信心的磐石,这样能引发一大批民众的觉醒。借傅国涌先生的话,肖老师确实是当代“文明的使者”,“作为一个有成就的伦理学家,她的全部文化、社会批判都建立在坚实的学术研究和深厚的人文素养基础之上,所以才显得那么清楚、有力。”借她自己对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的评价,肖雪慧老师作品有着“深邃的历史感、广阔的伦理思考、对人性及其需要有完整而透彻的理解”。<
-
禁毒学教程肇恒伟《禁毒学教程》分毒品、易制毒化学品基础知识,毒品问题与我国禁毒工作,禁毒法适用,毒品犯罪案件侦查和禁吸戒毒五部分,系统全面地介绍了禁毒学的基础知识。这五部分内容相对独立,又密切相关,构成了禁毒学知识和理论体系的基础。《禁毒学教程》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相关人员参考使用。
-
法理学与法史阮晏子主编全书共分“法律思想史与法学史”、“法律制度史”、“法理学”、“英文部分”四大板块。其中“法律思想史与法学史”下设“西方法哲学、西方法学史”与“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律学史”,“法律制度史”下设“中国法制史”与“外国法制史”。“西方法哲学、西方法学史”按时间和法学流派编排;“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律学史”按朝代顺序编排,从先秦一直到当代,其中先秦部分流派分明,故又分为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中国法制史”也按朝代顺序编排,从先秦到民国时期;外国法制史以各大洲为框架,按国别编排;法理学占据了本书的大部分篇幅,其内容设置主要参照了张文显主编的《法理学》教材(北京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中的章节设置,但有所调整,其顺序如下:法学导论、法起源与发展、法的作用和价值、法的本体、法的运行、法与社会。英文部分的问题点未加以提炼,只是将其按照年代、期刊名称、卷期顺序排列编排置后。本书的目的在于让每一位研究者以最节省时间的方式找到其需要的最齐全的论文资料。因此,在本书的编排框架确定之后,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按照“问题点”(以文献源标题内容的关键词为主要确定依据)的方式将文献源标题进行分类,然后再将这些问题点按照其在学科体系中的位置编入本书。本书“问题点”的提炼有两大特点,一是“分”,二是“统”。就“分”而言,要编好一个“问题点”,编者需要深入地挖掘某一问题方方面面。这项简单、重复、枯燥的“识别—分类—归纳”工作其实需要非常深厚的学术类型化功底。以“法治”为例,如果仅仅简单地将相关的文章统统放入这么“宏大”的概念下,那么这本书也许完全没有意义或者说降低一大半。为了清楚地表现这一“宏大话语”,编者将其解剖为两部分共十一个小的问题:1.法治的含义(1)法治(2)法治与德治(3)法治与人治(4)党与法治2.法治的构成(1)法律至上(2)法律信仰(3)法律权威(4)良法(5)法的合法性(6)法的合理性(7)法律工具主义可以看到,每一个“小”问题,其实都可以写一篇博士论文。本书有多处这样精致的“解剖”,如法学方法论、法律发展、法的本体、法的运行部分等等都有非常学术化的问题提炼。就“统”而言,主要指以某一“研究领域”为中心,将相关的文章统统收入,以求其全。因此,某些看来属于部门法的文章标题也可能被收入其中。这一现象在“法学方法论”、“中国的法制现代化”、“法治国家”、“人权”、“法的实现及其阻却”、“司法改革”、“公益诉讼”等部分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在“法和经济学”一章中,编者就不得不将关于各部门法经济分析的文章收进来;在“法的实现及其阻却”问题上,编者不仅收录了“自由裁量权”相关文章,还收录了“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甚至收录了有关“反腐败:成因及对策”相关文章。当然,“分”与“统”都只有一个目的——尽可能地方便广大的研究者。
-
政治文明的法学解读何士青著现代社会,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实现政治现代化,是世界文明国家的共同选择。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本书作者以法学视角对政治文明进行了细致解读。本书视角新,立意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