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法学
-
家国思想的秩序机制研究戴巍巍 著“家”与“国”是中国传统社会*为一般化的关系主体,“家”的文化绝对性与“国”、“个人”的相对性角色形成鲜明对比,以“家”为始的伦理思想不仅是传统中国人的精神渊源,也是社会秩序的建构逻辑,对传统法秩序建构逻辑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的解读,以及以此为基础实现的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正是本文所期待达到的现实意义。本书聚焦于传统社会秩序的形成与演变规律,尝试揭示其背后的思想动因,并以此为基础勾勒出传统社会秩序的建构逻辑。通过对“家国”思想的渊源、流变与发展变化及其内外动机的描述,可以沟通作为传统文化系统之核心的“家国”思想与传统社会秩序这两个社会子系统之间的联系,更能够在沟通清晰化过程中体现出的复杂性与偶在性特征的基础上,为传统社会秩序的正当性、发展性、客观性乃至科学性提供论说之依据。
-
物权崔建远 著《物权:规范与学说—以中国物权法的解释论为中心》(上、下册)(2011年)入选“三个一百创新图书出版工程”,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第二版在首版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及相关法律的规定,阐释了物权及物权法的概念,介绍了物权法及物权法学的体系,分析了物权法的基本原则,描述了物权法的发展和中国物权法的制定,依次介绍和讨论了物权的类型、物权的客体、物权的效力、物权的变动、物权的保护、占有、所有权总论、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相邻关系、共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海域使用权、居住权、地役权及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养殖权、捕捞权诸用益物权,以及抵押权、质权和留置权诸担保物权。《物权:规范与学说—以中国物权法的解释论为中心(上册)(第二版)》适于法学硕士生、博士生学习之用,也为司法实务人员工作提供必备参考用书。
-
警察刑事执法论丛李汝川 著本书为中国法学会警察法学研究会警察刑事执法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五届警察刑事执法论坛”优秀论文集,主题是新型金融犯罪的惩治与防范。近年来,新型金融犯罪频发,严重危害金融秩序和安全。本书的出版旨在深入贯彻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党中央关于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决策部署,完善新型金融犯罪的惩治和防范工作措施,为依法惩治与防范新型金融犯罪、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秩序与安全和服务金融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主要内容涉及新型金融犯罪惩治与防范基本问题研究、涉众型金融犯罪惩治与防范研究、网络金融犯罪惩治与防范研究和其他扰乱金融秩序犯罪惩治与防范研究等方面,均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和公安司法实务部门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成果,专业性、学术性、融合性、指导性强。
-
中国参与国际太空合作的知识产权制度完善研究李杜 著本书是对国际太空合作领域知识产权问题予以介绍的学术著作,在厘清国际太空合作中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知识产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从国际、区域和国内三个层面寻求解决方式,并通过与其他国家的立法和实践的对比研究,设计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创新路径。内容涵括与外层空间法律地位直接相关的知识产权问题、外层空间活动的其他知识产权问题、技术革新给国际太空合作带来的知识产权困境、外层空间活动商业化对知识产权制度提出的挑战、卫星通信中的著作权问题、卫星遥感数据相关法律问题、卫星导航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应对国际太空合作知识产权问题的实践、中国参与国际太空合作的现状、中国参与国际太空合作的知识产权法政策需求、国际太空合作背景下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研究等。
-
论司法公正与媒体报道之关系杨益航 著司法活动与新闻报道之间有着深厚渊源,二者的关系是学界和业界关注研究的核心问题,在实践的推进中常讲常新。本书致力于构建司法与媒体良性互动、相生相长的和谐关系,以期达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个优选目标。在具体研究中从当前司法活动与媒体报道之间的价值目标出发,梳理了国内外在应对涉法新闻报道方面的实践和发展,就典型问题进行了初步阐释,并在理论的基础上以比较法研究的方式对国内外的一些典型案例进行研判,探讨在应对热点案件和舆情中的一般和特殊情况及应对方法,从发展角度对新媒体环境下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新挑战和新问题初步分析,*后从实际出发,对建立和谐有序的司法与媒体互动关系提出了若干建议。
-
广州法治化营商环境研究柳立子,赵安然 著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我国营商环境改革坚持以法治引领和保障。广州正积极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打造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基于对营商环境建设方向和企业需求的共同研判,广州市社会科学院联合南方都市报筹划出版本书,全面呈现广州营商环境建设中的法治保障发展现况与未来趋势,以及各级各部门在法治保障营商环境方面的重要探索,总结提炼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广州经验”。
-
关系性视域下我国社会工作师权利义务立法研究暂缺作者在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本土化发展的道路上,亦需要社会工作的法治化。推动社会工作师立法,是发挥社会工作师专业作用,保护社会工作师合法权益,规范其行为,维护服务对象利益,推进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的保障。国际经验也表明社会工作师立法对于社会工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法律本质上是法律关系的设定,表述为权利义务,权利义务是法律的核心内容。没有权利义务也就没有法律。作为法学与社会工作交叉学科议题,本书聚焦于社会工作师权利义务这一法律核心范畴。在研究取向上,本书从关系性视域出发。当前国际和国内兴起的关系主义视角为分析问题提供了更具穿透力和智慧的方式。本书首先从理论上构建了关系性社会治理框架,继而延伸到关系性视角的立法与社会工作师权利义务立法。借鉴相关经验,基于法理分析,形成了社会工作师权利义务的架构,指出当下我国社会工作师权利义务立法面临的职业共同性与特殊性、现实与发展、域外借鉴与本土实践、权利与义务、法律与道德五对关系矛盾体。本书对社会工作师各项法定权利义务的讨论也就是在解决这五对关系中得出的。
-
公司法律评论2021 第2卷顾功耘 著《公司法律评论》2021第2卷首先聚焦于公司法体系中治理机制和资本规则两个关键制度,分别就股东会表决比例规则的完善、公司监事变更的司法争议及解决、抽逃出资制度的法律适用、双层股权结构下特定事项平等表决规则展开探讨;其次就证券投资咨询违法责任追究、新三板挂牌公司摘牌中的法律问题、上市公司收购失败后再收购行为的规制等证券方面的内容予以研究分析;再次就破产程序当中的预重整、个人破产制度予以深度思考和呈现;*后对具有显著影响力的代表性案件进行解读和剖析。
-
生态利益的物权法表达项波,孟春阳 著生态物权是物权法对生态环境所承载的生态利益私权保护而形成一种新的准物权,与用益物权强调对物的用益性、独立性相比,有着很大的区别,是对准物权理论体系的丰富与发展,是具有公权色彩的私权。生态物权作为准物权的一种形式,与传统物权之间因其调整利益的不同,在指向同一类事物时难免会发生冲突,应通过权利之内核——利益的位阶理论和物权间的冲突规则予以协调和衡平,*终实现生态物权与传统物权之间的衔接与耦合。 生态物权在转换为法律权利的过程中,宜采用渐进的方式来进行,需要借助环境法和物权法衔接共同对生态物权进行规定,在环境法中对生态物权的初始取得进行规定,在物权法中则采用现行准物权规范模式,承认生态物权为准物权的一种,除特别法另有规定外,一律准用物权规则即可。生态物权的构建必须有特别法上的其他制度予以保障,诸如生态红线制度、生态利益价值量化制度、合理的初始分配制度等,这些制度是生态物权能够成立的基础和核心制度,类似于土地民事权利构建之土地规划制度、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等等。生态物权的成立可为当前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主体的确认奠定了权利基础,丰富了和发展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理论。
-
公司法律评论2021 第1卷顾功耘 著本书主要包括以下版块:年度法制报告、证券法制、破产法制、律师实务、域外法制、专题研究、案件聚焦等。以介绍、分析或评述,将公司法与资本市场典型事件呈现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