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法学
-
倪正茂全集8倪正茂 著《倪正茂全集》生命法学卷,包含了作者在生命法学领域已经出版的图书和论文,其中原创图书包括三本,分别为《生命法学引论》、《生命法学探析》、《安乐死法研究》,论文为已经在国内相关刊物上发表的和未发表的手稿,共计原创文章原创论文33篇,本卷著作共计60万字。本卷文集集中了倪正茂教授在生命法学的基本理论、生命法学的历史发展、生命法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与发展、安乐死法等领域所做的思考和总结。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
-
法院地法倾向对策研究张春良 著《法院地法倾向对策研究/西政文库》以建构遏制法院地法倾向的对策为中心,首先探讨了涉外法律选择的理念变迁与法院地法适用倾向之间的演进关系,在对比分析我国涉外法律适用的立法定位与司法实践的基础之上,提炼总结了我国涉外司法实践中法院地法倾向类型及其司法表达,进而探讨诱导法院地法倾向得以形成的更为内在的因素,最后针对此类消极诱因提出针对性的具体应对举措和长效的体系化选法方案。
-
中国经济法基本原则研究高桂林,杨雪婧 著经济法原则研究属于经济法的基础理论研究。经济法基本原则作为连接经济法价值目标和制度实践的必要环节,体现着对经济法的认识,切实指导着经济法制定、实施、监督的整个过程。本书在研究经济法基本原则的过程中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体现了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反映了经济立法和综合运用各种经济与法律手段调整经济关系的成果,借鉴和吸收了国内外经济法研究的新思想、新观点,注重阐明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制度,并且关注经济新业态,关心新时代下经济法所处的环境和承担的使命。
-
证据原理苏珊·哈克 著,刘静坤,王进喜 译法律领域的真相究竟是指纯粹的真相,还是指其他特殊的事物?审判是为了查明真相吗?对抗式程序和证据排除规则究竟是利于还是妨碍准确认定事实问题?证明标准能否等同于数学概率?统计学证据应当扮演何种适当的角色?法庭如何才能更好地处理案件中的科学证言?法庭如何区分可靠的科学证言与不可靠的胡言乱语?本书收录的十二篇跨领域的专业论文,对法律领域的科学、证明和真相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探究。 在这些论文中,苏珊·哈克教授一如既往地使用清晰和灵动的笔触,针对现实生活的法律问题,从知识理论和科学哲学等角度作出原创性和别致性的分析。她在书中详细地分析了大量案件和相关的科学著作,探讨了科学领域同行复核制度扮演的多重角色,以及相关法律领域的晚近发展。 苏珊·哈克教授是迈阿密大学人文学科杰出教授,艺术和科学学科库柏高级学者,哲学教授和法学教授。她出版了诸多业内高度认可的著作,包括《证据与探究》《理性地捍卫科学》,并且发表了大量法学、哲学和科学领域的论文。苏珊·哈克教授是彼得·金所著的《100名哲学家:世界*伟大的思想家的生平与著述》(2004年)收录的在世的著名哲学家之一;她还被《周日独立报》评为有史以来*重要的10名女性哲学家之一(2005年)。
-
发展权研究汪习根 编本书为湖北省人权法研究会的年会论文集,原书名为《发展、人权与法治研究》,在湖北省人权研究会成立十周年之际更名为《发展权研究》本书收集了会上各位重量级的领导发言、著名外国专家的演讲以及国内著名的人权法的学者提交的参会论本书是“发展、人权与法治研究”主题的2021年卷。本书以发展权为主线,全面研究发展中的人权问题,涵盖各项人权及其法治实践问题。本书收录了中外学者有关发展权的20篇文章。对近年来我国和世界各国的人权发展现状、趋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并做了深入的探讨。
-
法律史评论里赞,刘昕杰 编《法律史评论》是四川大学法学院、四川大学近代法文化研究所等机构主办的法律与历史跨学科学术集刊,被中国知网(CNKI)、北大法宝、维普数据库、超星期刊数据库等知名数据平台全文收录,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本卷共设“中华法系的传承与传播”“边疆民族法制的历史经验”“司法文化与司法近代化”“法学学术史”“法政人物”五个专题,并刊载中国法律史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会议综述一篇。
-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法律思想史学研究肖志珂 著本书开篇主要介绍了中国法律思想史学科正式兴起之前的背景。社会、文化等背景的铺垫,社会问题的论证,文化思潮的碰撞,都为中国法律思想史学科的兴起做了必要的准备。作者在本书中进一步总结了中国法律思想史学科的整体发展状况,比如学科特征、代表人物等,这样可对学科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有一个宏观的把握。然后,再从通史、断代史和重点专题领域的研究成果详细考察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发展特点、重要成果等。目前法律史学科的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对中国法律思想史学科的研究,不但为法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素材,也必将为当代法律史学科的合理设置提供借鉴。
-
法律与文学[澳] 基兰·多林 著,孙达丹 译本书重点介绍了法律和文学之间相互联系的诸多方式,从16 世纪文学与法律在律师会馆中的密切联系到当代文化中不甚显著的关联,描述了两个学科之间关系转变的历史。本书引发人们对“边界”的思考,并由此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跨越边界的旅行,围绕法律与文学交汇的著名案例,揭示在不同的历史和地理环境下产生的不同表达,旨在阐明边界上频繁的交流,法律和文学之间的诸多互动,以及由此产生的转变,为当今最令人兴奋的跨学科领域之一提供了极富启发性的研究指南,再度引发了法律与文学研究的热潮,是相关研究者不可绕过的重要参考。
-
陪审团审判与对抗式诉讼易延友 著陪审团审判与对抗式诉讼是英美法系诉讼制度中的两座标志性建筑。本书从二者之间的关系出发,对陪审团审判制度的起源与发展进行细致的梳理,对该制度在欧洲移植与演变的过程进行理论的分解,对其在英美近现代的传播及其与英美证据法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刻画与解剖,并对其最近的变化与将来的走向进行展望。 全书以诉讼模式理论为比较与分析的基本工具,论证了陪审团审判与对抗式诉讼之间互为表里、相互生成的内在关系,对该制度背后的国家理念、法治精神及诉讼原理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该书作者为清华大学法学院证据法研究中心主任,是颇有影响的中青年法学家。该书为作者第二部专著,最初于2004年在台北三民书局出版,迄今已15年,在台湾学术界享有盛誉,为该选题必引著作。15年过去,该论题在海峡两岸仍寥寥无几。同题材的专著在大陆迄今仍无出其右者。凭借该书较高的学术水准以及作者在大陆的影响力,该书会具有一定的市场。
-
乡村振兴法治保障研究曾炜 等 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我国有7亿多人口在农村,这决定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基点、重点和难点在基层,特别是在农村,加强乡村振兴法治问题的研究,对我国而言,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书阐述了乡村振兴的相关内容,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重大法律问题,即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的法治保障,以专题形式展开讨论,详细地探讨了我国法律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及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完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