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法学
-
中国共产党法治思想史稿谢红星 著本书以时间为经,以刑事法治思想的诞生、发展、完善为纬,全面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刑事方面法治思想的诞生和发展历程,并对党在成立初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建立后等不同历史阶段关于刑事方面的法治思想的来源、探索、实践和完善进行了重点梳理。尤为值得称道的是,本书重点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依法治国方面所取得的显著进步,再次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最根本保证。可以说,本书资料翔实、体例合理、详略得当,是一部难得的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刑事法治思想专著,极具出版价值。
-
西晋法典体系研究邓长春 著本书是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古时期法典编纂的法理逻辑与历史经验研究”阶段性成果。本书以西晋时期的法典体系为研究对象。分为五个部分: 1.西晋法典体系的历史前提; 2.西晋法典体系的构建过程; 3.西晋法典体系的构建成就; 4.西晋法典体系的支撑要素; 5.西晋法典体系的历史地位。晋唐时期的法典体系成为中华法系重要的制度根基。西晋法典体系是中古时期法制文明的蓄水池。尽管开创于西晋的法典体系传统在唐代中期以后逐渐衰微,中国法典进入新的发展周期,但其沉淀下来的经验智慧却仍值得总结继承。
-
《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评估与修订研究郑曙光 著本书以《中小企业促进法》应具有法益目标的应然性与实然性为分析问题的理路,以《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实施与修订为主线,以经济法中的倡导型立法为法技术构建手段来研究我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立法政策,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小企业促进法》的修订与制度完善问题。 本书共由12章组成,分别对促进型立法的功能与目标、《中小企业促进法》的立法政策、《中小企业促进法》修订前后的调整能力、促进政策工具入法的法治化运行等相关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探讨。本书的创新点在于,从促进型立法的视角来探讨《中小企业促进法》的法域与特色,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问题来探讨《中小企业促进法》修订的现实意义,从国际比较的视角来探讨《中小企业促进法》的中国特色,从促进政策的整体性功能来评析《中小企业促进法》的立法结构与制度设计问题,从促进政策工具入法后的法治化运行来探索《中小企业促进法》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
-
社会治理与刑事司法合作模式研究王廷婷 著本书以社会治理模式的变迁与刑事司法运行方式变迁之间的关系作为切入点,通过对我国不同时期社会的治理方式与刑事司法特点的分析,提出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背景下,刑事司法应当树立合作治理理念,应对现实存在的效率以及效用的危机,提升治理能力。从基于被追诉人处分权的合作治理、基于社会公众参与权的合作治理以及基于社会力量协助刑事司法的合作治理三个维度构建了刑事司法合作治理的基本框架。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郑泰安 著本书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社会治理的实践和制度创新为研究重点,具体而言,首先,对社会治理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对成渝双城经济圈社会治理的实践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就成渝双城经济圈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制度优化从现代化目标、要素和模式、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市域社会治理创新的协同模式等进行了详细研究。从多个层次展开研究,探究适合成渝地区社会治理制度的系统性、规律性、类型化问题,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制度创新成为本次研究的重要目标。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社会治理的实践特征,着力从制度建构的系统性、规律性、创新性和类型化等角度研究社会治理的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探索多方主体联动治理机制,完善风险应对机制,构建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成渝双城经济圈社会治理制度。
-
罗马禁奢法研究李飞 著本研究以罗马禁奢法为主题,是一项法律史研究,自然是围绕罗马史上对奢侈法律规制的各个面向来展开。如前文所述,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罗马禁奢立法的文本,二是罗马禁奢法运作机制之一的浪费人制度,三是作为罗马禁奢法在实际运作中的操盘手的监察官制度。然而在深入这一主题之前,读者或许仍然存有如同我在前文研究缘起中所提到的,我在最初接触到禁奢法这个概念时所产生的一个困惑:奢侈不应是道德调控的事项吗,还能以法律来规制?本书为解开这个困惑,对罗马禁奢法进行了具体的研究。本书的最后,通过从道德—社会—政治—权力的多元维度对罗马禁奢法进一步的深入解读,思考罗马禁奢法的历史遗产在今天何以继承这一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并试图对中国禁奢法的前景进行了简单勾勒。
-
民间法谢晖,陈金钊,彭中礼 编自文明时代以来,人类秩序,既因国家正式法而成,亦藉民间非正式法而就。然法律学术所关注者每每为国家正式法。此种传统,在近代大学法学教育产生以还即为定制。被谓之人类近代高等教育始创专业之法律学,实乃国家法的法理。究其因,盖在该专业训练之宗旨,在培养所谓贯彻国家法意之工匠——法律家。 作为国家法覆盖不能的必要支持:习惯作为法源在此的意义重大。民间法就是以中国广大地区间千差万别的习俗风俗习惯为主要研究对象,为国家法统一意志与覆盖不能之间的空白提供统一支持和适法性解释。在当前我国综合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上是必要而有价值的学术研究方向,为法学理论研究拓展出更宽广的天地,并因其极具实践指导意义,又可为地方司法人员司法实务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知识学习的有用读本。
-
走私禁限类货物、物品犯罪研究何萍 著我国对于禁止、限制进出口货物、物品的规定,散见于众多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发布的目录中,本书从具体走私对象的管制目的、管制程度以及发布管制规定的规范性文件的层级等角度,具体分析走私国家禁止、限制进出口货物、物品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以及刑法性质。对走私国家禁止进出口的货物、物品犯罪等罪名进行立法考察以及司法解读,结合相关司法解释,进行形式及实质分析,论述行政犯的二次违法性问题以及行为人的认识错误对构成本罪的影响。
-
民国检察的理论与实践谢冬慧 著检察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司法机制,它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既有理论的洞察力,也有实践的影响力。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检察制度发挥着重要职能,历来受到统治者的关注,民国时期也不例外。本书以南京国民政府检察制度为例,通过国民政府检察制度的历史源流、理论回溯、制度变迁、规范阐释、实证分析、历史评价、当下思考等七章内容,较为完整地解读和分析了民国时期的检察理论和实践:寻找当时检察制度成长背后的社会动因及内在规律因素,挖掘民国时期如何高效运行检察权以及检察权顺利运行所涉及的内部管理关系和外部保障制度,探讨检察官与法官之间的职责分工和相互关系等。同时,本书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总结经验教训,为当下我国检察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
-
中国监狱学史纲郭明 著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和汉语学术,中国监狱学诞生于西法东渐的清末。自清末以来,伴随文化传统、社会结构、国家类型和学术形态的重大变迁,中国监狱学经历了与其他中国社会科学既同又异的曲折历程。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学术性格的复杂和部门地位的偏僻,该学科百年来积淀而成的学术状况,迄今仍少为人知。《中国监狱学史纲(修订版)(中国法律史学文丛)》广泛搜集中国监狱学术发展的各种相关学术文献史料,对中国监狱学术发展的基本脉络,尤其是其理论与知识的演变轨迹,给予结构化、体系化的梳理、描述和分析,其中以对各个时期的代表作进行细致的文本解读与比较研究为依据,着重介绍了沈家本、王元增、孙雄等清末民国时期监狱学者的监狱学成就,由此形成了关于清末以来中国监狱学史的少有系统论述成果。作为中国监狱学术史研究的奠基之作,填补了法学史中监狱学史研究的叙事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