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法学
-
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研究王传良 著如何养护和可持续利用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ABNJ)海洋生物多样性是全球海洋治理的热点,其中,ABNJ海洋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是其核心问题。本书以如何构建具有良法属性的ABNJ海洋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为研究对象,并以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为理论基础,对于我国参与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构建和国内法律因应提出建议。
-
正确法卡尔·拉伦茨 著,雷磊 译法秩序必须满足哪些要求才能成为一种“公正”秩序意义上的“正确法”(richtiges Recht),这一问题既与哲学家有关,也与法学家有关。说它与哲学家有关,是因为至少从柏拉图(Plato)开始,正义的内涵,以及人类共同生活之“正确”秩序的问题就属于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了;说它与法学家有关,是因为尽管从表面看,法学家可以在被给定的实在法规范或被视为具有决定性的法院裁判面前止步,但他却一再要面对这个问题,即鉴于不断变化的生活关系或具有其他状态的情形,这些规范或裁判所说的东西是否是“正确的”。但两者的视角却有所不同:根据西方哲学的传统,哲学家追问的是作为许多规范与裁判之基础的“那个”终极效力标准是什么,而法学家总是一再去追问公正的个案裁判是什么。所以哲学家几乎不关注法学家说了什么,反之亦然。但这对于两方来说都是损失。如果哲学家能将法学家通过其所掌握的视角(法学家在发现“正确的”裁判时受这些视角的引导)来提供的素材考虑进来,他们就会提供比不确定的表述更多的东西:这类表述是如此不确定,以至于一再出现的对他们的反驳,也即这是纯粹“空洞的公式”,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如果法学家能将他们所发现和运用的更为一般的视角与超越各个实在法的法伦理学相联系,他们就会更有意识地去与它们打交道,更好地去评估它们的“位值”。为此需要架设一座桥梁。这就是本书所要追求的目标。
-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仲裁制度研究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 著本书作者团队在2021年度分别就多个国家的仲裁法律制度历史沿革、现行仲裁法律规定、该国主要仲裁机构及仲裁规则、仲裁制度特点等开展了深入研究,并形成了详细全面报告,同时,也专门针对中国当事人如何参与相关国家仲裁活动、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等提出了对策与建议。本书具有较强理论性和实践性。对于了解、研究、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国际商事仲裁法律制度,为中国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都具体重要参考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仲裁制度研究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 著本书作者团队在2020年度分别就多个国家的仲裁法律制度历史沿革、现行仲裁法律规定、该国主要仲裁机构及仲裁规则、仲裁制度特点等开展了深入研究,并形成了详细全面报告,同时,也专门针对中国当事人如何参与相关国家仲裁活动、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等提出了对策与建议。本书具有较强理论性和实践性。对于了解、研究、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国际商事仲裁法律制度,为中国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都具体重要参考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
失能失智老龄人安养信托的制度设计陈雪萍 著高龄化来袭导致失能失智老龄人的安养照护和财产管理问题日渐凸显。本书认为,为实现失能失智老龄人“医护照料”“健康养护”“福祉提升”等目的,应确立“自我决定”“最佳利益”原则,作为安养信托制度设计之宗旨。应活化信托制度,以满足老龄人不同时段之需求,使老龄人依据不同的生命曲线、自身的需求和经济状况提前进行财产规划,失能失智时实现“身心照料”“财产管理”之双重目的。本书为实践中信托与其他制度之融合创新提供理论根基,为安养信托法制之本土化及相关立法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
刑法解释过程论田杜国 著本书在对中外刑法解释的发展状况进行梳理和考察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刑法解释过程论”这一理论命题。刑法解释不仅是一种解释行为,其更是一种解释过程。解释主体、解释立场、解释角度、解释客体、解释对象、解释规则、解释原则、解释行为以及解释方法等九种要素是刑法解释过程得以形成的必备构成要素。主客间表现形式与主体间表现形式是刑法解释过程的必然外化形式。在各种要素综合作用下,刑法解释过程体现出了客观性、主观性、时间性、空间性、规范性、开放性、承继性和建构性这八种基本特征。在全面、科学、系统阐述刑法解释过程论这一命题之后,本书还就当下刑法解释领域中所存在的主要刑法解释理论展开了独具特色的学术反思和检讨。
-
网络信息法学研究周汉华 著本书针对数据治理与数据安全立法、互联网不正当竞争的法律规制、个人信息保护网络监管与网络治理等前沿和热点问题,围绕网络信息法学的现状和问题、国际经验、立法重点、立法路径和保障措施等展开论述。全书收录了域外视野、新兴领域立法专题、网络犯罪治理和法律适用四部分。
-
生态保护红线法律制度研究莫张勤 著生态保护红线作为创新制度,从被写入2015年实施的《环境保护法》到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其列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国家亟需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生态安全的强烈愿景。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厘清生态保护红线功能定位,剖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的理论证成、规范效力、法律责任、配套措施等实践样态与未来发展。主要运用实证分析、比较分析、归纳分析的方法,对生态保护红线法律制度的理论解剖与路径选择展开对比探究。生态保护红线并不是以环境要素的“污染”和“破坏”作为法律规制的判断依据,而是以人类行为是否合理使用生态空间作为判断的标准。从法律责任承担主体分析,它不以私人主体权利限制为中心,而是围绕政府生态环境义务展开,是政府责任从权力本位到责任本位的重大转变。生态保护红线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中发挥着重要战略性作用,但其制度能否真正落地,在于对其应然功能的准确定位与法律责任的落实。
-
信用卡合同中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张尧 著以持卡人为当事人的信用卡合同能否被视作一种新类型的合同?如果将其视作一种新类型的合同,如何将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新理念与信用卡合同的理论进行融合?金融消费者保护作为一种新的理念,能否为理论和实践皆存在诸多疑难问题的信用卡合同的理论架构注入一缕“清风”,化解信用卡合同冒名责任等难题,并使信用卡合同的理论一以贯之?本书虽是围绕信用卡合同中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而展开的论述,但并未采用罗列金融消费者的权利和金融机构的义务的方式,而是以合同解释为视角,试图将金融消费者保护理论融入信用卡合同的解释,将持卡人的合同当事人和金融消费者的身份糅于一体,对信用卡合同的内容和所涉关系重新进行界定。
-
人权法的司法适用尼哈尔·贾亚维克拉玛(Nihal Jayawickrama) 著,孙世彦,郞兴和 译《人权法的司法适用——国内、区域和国际判例》的研究对象是国际、区域和国内机构适用国际人权条约和国内宪法的司法实践所产生的人权判例。《人权法的司法适用——国内、区域和国际判例》根据联合国人权条约机构等国际性机构,欧洲人权法院和美洲人权法院等区域性机构,以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法院的近4000件人权案例,详细分析了27项得到普遍承认的人权的各项要素,还简要叙述了作为人权法司法适用之背景和框架的人权的历史发展,国际和国内保护历程,人权的救济、解释、限制和克减等方面。《人权法的司法适用——国内、区域和国际判例》以集中、便捷的方式展现了世界范围内人权法司法适用的实践情况,以及国际、区域和国内机构对于每一人权之各项要素的认识和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