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法学
-
知识产权佐藤辰彦 著本书以“知识产权就是财富”为主题,采用随笔的形式介绍了知识产权的故事。内容包括知识产权对产业和企业等带来的影响、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价值的运行机制、知识产权的活用形式、知识产权力量的活用启示,以及当代社会应如何运用知识产权的思考。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的发展,特别是新冠疫情的影响,在这个全世界发生巨变的时代,需要通过人类的智慧来灵活运用知识产权,进而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本书中关于日本近些年初创企业和发明人的创新故事,可以为我国各行业创新企业和发明人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借鉴。
-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的行政证据研究姬亚平 著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本书立足于行政证据的独特性的分析,意在揭示行政证据独有的规律和特点。书中对举证责任和证明标准问题的分析较系统,对完善现有行政证据制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书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视角研究行政证据问题,对行政证据的基础理论、规则进行了阐述,分析了行政证据的举证责任、证明标准、审查认定等问题,对于完善行政法制理论、指导行政机关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保护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汉魏服制制罪及其社会治理范式研究陈鹏飞 著丧服礼制具有教化卑幼孝亲感恩的作用,汉魏孝治政治为丧服礼制治亲安邦提供了广阔历史舞台。稽诸简牍文献及正史资料,西汉中后期服叙等级已成为限制亲属连坐、处置亲属相犯的定罪量刑标准;东汉中后期相关诏令、立法、修律事件及大量服制论罪案例已经形成严密的逻辑链条,证成“服制制罪”至迟在建安元年应劭修律时已成制。唯物史观范式研究揭示,汉魏“服制制罪”促进了礼法融合,推动了礼法秩序的重构,形成了“服制与事实并重”的司法审判模式,培养了一代代“经律双通”的司法人才,开启了礼法反抗公权侵害的历史,铸就了孝老爱亲、知礼守法、诚信友善、文明和谐等社会认同价值和民族特征,为汉代社会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成为后世儒家治亲安邦的圭臬。尽管“服制制罪”也有不少缺陷,但其善治智慧对解决当代养老、析产、继承、离婚子女抚养教育等亲情纠纷以及家庭暴力依然具有借鉴价值,为构建我国仁爱型法治提供了丰富的本土法治资源。
-
法律人类学论丛吴大华 编《法律人类学论丛》是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法律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与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法学重点学科发起创办、定期出版的学术读物。该读物以推进法律人类学研究为宗旨,营造浓厚的法律人类学学术研究氛围,倡导规范、严谨的研究方法,为学术界提供一个展示、提高和相互交流的学术平台。法律人类学是一门运用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法律问题进行解释和研究的学科,它处于法律学与人类学的交汇点,是一门交叉性的分支学科。作为19世纪中后期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法人类学是传统法学和传统人类学的扩张与“互渗”,要求不同文化间相互理解与尊重,对法律进行动态性的研究,认同法律多元,认同非国家法律,要求运用国家法律与非国家法律寻求纠纷解决以维护社会秩序。本书是《法律人类学论丛》第7卷,分别从理论与研究方法、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民族经济法治研究、民族地区基层治理、域外法律人类学等视角进行探讨,立足于理论与实践,立足于跨文化的比较,深入田野,不断探索法律人类学研究的“中国经验”
-
法家新论钱锦宇 著,钱锦宇 编对于身处21世纪的世界各国而言,国家的生存和发展仍然是各国的首要政治主题。为了在激烈的国家竞争中胜出,中国必须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性的建构,离不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尤其是先秦法家思想的支撑。先秦法家“不法古、不循今”的改革主义、“缘法而治、以法为教”的法治主义和“禁胜于身、立公弃私”的权力制约观等理念,对于当下中国而言,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本书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先秦法家和民国新法家思想的理论形态、历史贡献、合理内涵及其创造性转换等问题,力图在历史与现代语境中创造性地诠释和发展法家思想,以期为法治中国建设和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有益的智识支撑。
-
魏玛国家学吴彦 著,吴彦 主编 编《法哲学与政治哲学评论》是由同济大学法学院法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辑刊,《魏玛国家学》是第6辑。本辑聚焦于“魏玛国家学”这一主题,收录了多篇文章,其中既有对德国魏玛时期国家学理论成果以及经典文献与资料的译介,也有国内学者关于法哲学与政治哲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笔谈内容,从多方面、多维度展示了“魏玛国家学”和“法哲学与政治哲学”的主题探究,为我们了解这一领域的动态和经典内容展现了丰富的面貌。
-
国际私法本体论蒋新苗 著本书立足国际私法本体研究,聚焦国内外国际私法理论与实践的热点和难点,结合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及其司法解释,参照国际社会的*
-
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法律问题研究刘华 著本书稿以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为核心,以整体理念为基础,同时借鉴可持续发展理论、绿色发展思想等诸多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理论,探讨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相关法律问题。全面回顾了国家公园这一概念的形成、发展以及现有的主要类型,同时对我国的自然保护地建设进行了探讨,阐述了我国建设国家公园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需要。本书稿共分为七章,包括国家公园法制建设基本理论、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法制建设概况、国外国家公园法制建设概况、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面临的主要法律问题、完善我国国家公园体制的法律方面的建议等几个部分,内容丰富,结构完整。
-
环境法评论秦天宝 编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是蜚声海外的人才基地、咨政成效卓著的高端智库和前言思想荟萃的学术重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该所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2001年即被教育部评审为***重点学科。其主办的《环境法评论》常设热点专题、理论前沿、实务进展、国际动态、硕博论文集萃、新人新作、会议综述、案例评析、书评等栏目,每期具体栏目设置视当期稿源而定。《环境法评论》第五辑设置了情寄珞珈、生物安全与野生动物保护专题、环境司法理论前沿、热点聚焦、译文精选五个栏目。
-
经济法论丛 2021年第1卷王红霞 著本卷《经济法论丛》由市场规制法、金融财税法、经济法实施、相关研究及域外法制5个栏目13篇佳作组成。 “市场规制法”专栏发表了3篇具有突出问题意识的好文。兰磊教授《干预定价自主权与垄断行为之关系辨析:以转售价格维持为切入点》一文揭示并批驳了实践中从干预定价自主权来推导出垄断的错误逻辑,厘清了自主定价权的公权属性,并强调反垄断执法机关考察转售价格维持时应回归到竞争损害分析上来。 翟巍教授《社会公共服务视野下行政垄断行为之厘定、识别与规制》一文聚焦社会公共服务领域高频发生的行政垄断,指出其与公权力机关实施的合法社会保障行为的高度形似与实质差别,建议在审慎甄别的基础上,建构横跨多部门法的社会公共服务领域行政垄断行为的统合规制机制。平台垄断是2020年迄今经济法领域*热门的话题之一。李丹博士《平台企业的垄断行为规制研究》一文不仅强调反垄断法应顺应平台经济发展规律、有效规制平台垄断,而且针对如何优化“相关市场界定—市场优势分析—具体行为认定”规则逐一提出了具体的务实主张。 “金融财税法”专栏的文章充分呈现科际整合的研究特色。张凯教授《金融科技风险治理:监管挑战与治理路径》一文深入挖掘了金融科技风险的基本内涵、衍生机理与传导路径,从技术短板、法律“瓶颈”、监管盲区等方面揭示了金融科技风险的监管困境,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理对策。管斌教授等《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金融法治创新——一个空间视角》一文针对海南自由贸易港金融资源分布不合理、非均衡状态,融合性地运用了戴维·哈维的空间理论,从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方面开展观察,并提出了制度集成创新的具体举措。此外,还收录了博士生彭程《个人所得税制中专项附加扣除权的证成与展开——将纳税人置于家庭婚姻的场域中考量》、张旭《减税降费政策:基于收益分配权的法律解析》两篇新锐文章。 本卷特别设立了“经济法实施”专栏。谈萧教授《经济公法视角下行业处罚的类型构造》一文关注“行业处罚”这一既往被忽视的重要议题,提出了行业组织可以设置的处罚类型及其实践中的表现形态与作用机制,明确了行业处罚措施设置时所应遵循的若干原理。陶鹏远《经济法司法审判中公共政策的引入与创制》一文洞悉了不同公共政策导向所引发的同案异判,对经济法司法审判中引入公共政策的正当性和方式进行了剖析,并揭示了其本质,文中诸多见解饶富启发意义。 破产法虽然从部门法意义上被划归为商法,但其中的诸多制度与经济法关系密切。大规模侵权事件往往伴随债务人企业的财务危机。在此情形下,如何有效保护未来侵权债权人利益成为重要议题。博士生谢肇煌《破产重整框架下的大规模侵权损害赔偿基金》一文以实用主义为导向,提出了在破产重整框架下设立以侵权债权人为受益人的信托基金新思路。博士范志勇《从社会共识到法治价值共识的破产联动》一文关注到重大突发公卫事件中社会共识的生成及其所促成的破产联动,对如何利用危机的契机功能推动制度变革开展了建设性的分析。 2020年年底,日本通过了《工人合作社法》,张德峰教授迅速组织力量对全文进行了翻译,为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素材。该译文连同李胜利教授翻译的韩国《法规中反竞争因素评估指南》一同收录于本卷“域外法制”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