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法学
-
现代化进程中的村域社会惠霞 著本书从七个方面展示村域社会现代化的微观过程。界定村域社会的内涵,梳理村域社会发展的理论脉络,归纳村域社会现代化中的政策变革历史。村域社会的百态生活,既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保留,也紧跟时代步伐,在国家与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发生着巨变。
-
中德私法研究20 情势变更王洪亮,田士永,张双根,张谷,朱庆育 著本书为《中德私法研究》第20卷,本卷主题为:情势变更。 《民法典》第533条将情事变更原则纳入法典,且与《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26条相比,在规范内容上也发生了变化:首先,明确了情事变更所涉及合同的“基础条件”。其次,不可抗力与情事变更不再是法定的互斥事由。再次,增设了受不利影响的一方当事人之重新协商权。最后,明确了裁量机构系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同时,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引发的民商事争议也多与情事变更原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书即以情事变更为主题,安排主题报告、专题论文、专题译文与案例分析,从制度史、比较法、法官法等维度呈现情事变更制度的各个面向。
-
新时代普法创新与发展研究陈思明 著本书从多重治理角度深化对新时代普法理念、内容、效果的理论认识,充实新时代普法转型发展的理论基础。拓展高质量研究视角、丰富法治高质量发展研究内容,以普法方式增进对人民法治理念、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法治需求和法治供给等体系化科学认识。同时,科学合理发挥普法在新时代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中的长期基础性法治作用。促进将新时代政治势能有效转化为新时代法治动能,增进新时代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中的法治交流,促进新时代人民法治理念、法理思维、法治方式等科学普及。
-
证据法的理念张保生 著随着社会不断进步,更高水平的司法文明建设,需要以人们思想观念和证据意识的更新为先导,通过证据理念的转变推动证据制度的创新。与人的行为相比,“理念是重要的,人的行为不仅受利益的支配,也受理念的支配。社会的变革和人类的进步基本上都是在新的理念推动下出现的,没有理念的变化就没有制度和政策的改变。中国过去三十多年所取得的成就是理念变化的结果,中国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走出一些错误的理念陷阱”。同样,中国证据法四十多年的成就也是证据法理念变化带来的结果,中国司法文明和法治建设的未来,也取决于能否摈弃一些落后的证据理念。如果不能打破这些思想桎酷,现代证据法律制度是无法在中国建立起来的。本书分上下两篇,从十个方面论述了证据法理念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上篇 证据法的逻辑理念:事实认定从“实事求是”向“实证求是”的理念转变、证据属性从“客观性”向“相关性”的理念转变、法律推理研究从“法律适用”向“事实认定”的理念转变、证据解释从“精确性”向“似真性”的理念转变、AI法律系统从“量刑模拟”向“证据推理”的理念转变。下篇证据法的价值理念:刑事审判从“有罪推定”向“无罪推定”的理念转变、证据合法性调查从“侦调特权”向“控辩平等”的理念转变、司法文明从“口供裁判”向“证据裁判”的理念转变、证据制度从“义务本位”向“权利本位”的理念转变、证据立法从“打补丁”向“体系化”的理念转变。
-
批判法理与多元现代性蒋余浩 著罗伯托·昂格尔是巴西裔法理学家、社会理论家和政治家,其论述中始终存在一个通过法制改革推动社会变革的宏伟构想。与众不同的是,昂格尔的“法制变革”主张从根本上重构了西方现代法治,即突破现代法律科学加诸自身的种种限制,在守法与变法、法律与政治、中心与边缘、正常与反常、秩序与创新等对立范畴之间建立制度联系,在法律分析中公开进行有关多元的社会生活样式的争论,使“法律”从职业精英的修辞游戏变成民主抗争的公共论坛。本书在围绕昂格尔上述批判法理思想进行梳理的同时,着重关注了昂格尔的“西方现代法治原理多元可能性”的理论思考,针对昂格尔提出的变动世界的制度建设方案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
中国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矫治教程叶扬 著社区矫正是我国刑罚执行制度的重大改革,正在迅猛发展。本书整合了三方面的基础知识,普通心理矫治知识、中国监狱服刑人员心理矫治理论与技术的有益内核、社区矫正对象自身心理矫治的实践和探索成果。内容涵盖了我国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矫治的概念、任务、心理矫治工作中常用的理论以及富有特色的治疗技术等。社区矫正对象在辅导之下进行的自我探索和心理建设,对于促进安全适应、改善心理健康水平、鼓舞悔改从善的积极性、提升人生意义感无疑获益良多。我国监狱的心理矫治工作经历了初创、制度化、规范化等突飞猛进的发展阶段。为了适应新时代社区矫正工作的发展需要,《中国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矫治教程》提供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自我调适的方式方法,为促进社区矫正对象积极改造、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做些添砖加瓦的工作。
-
道路与理念龙大轩 著作者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央视“法律讲堂”主讲嘉宾。本书梳理了五千年的中华法律文化发展历史,提出了四阶段划分:阶段“礼乐”文化,反映了夏商西周时期法律制度与法律思想的特征;第二阶段“法律”文化,反映了春秋战国到秦朝时期法律制度与法律思想的特征;第三阶段“礼法”文化,反映了汉朝到清朝末年法律制度与法律思想的特征;第四阶段“法治”文化,展现了清末法制改革以来百余年中国人对法治的梦想与追求。概括了具有代表性的八种价值理念:仁爱、诚信、孝道、清官、礼让、侠义、廉耻、夫妻情义,并选取了八个案例,阐述上述八种理念在历代法制实践与法律生活中的具体运用。采用“以故事讲制度,以制度讲文化,以文化讲人性”的叙事方式,坚持知识性、趣味性、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条分缕析,力求鉴古知今、古为今用。根据时代精神加以转化,加强研究阐发、公共普及、传承运用,使中华很好传统法律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全书约18万字,分为道路篇、理念篇、案例举要三部分,具有可读性趣味性。可作高校中华很好传统法律文化的教材,和普及法治文化的通俗读物。
-
儒家的世界董彦斌 著与列文森关注的主题一致,本书亦讨论“儒家中国及其现代命运”。生于农、重视农,生于礼仪、重视秩序,生于静态、重视温情,生于阅读、重视阅读的儒家当中,蕴含着中国的密码。进入近代,儒家与中国发生巨变。随着一轮轮的由旧入新,当儒家进入博物馆时,对儒家的观念进行现代解读,是我们重塑观念的新起点。
-
江南故纸堆沈潜 编本书著录的契约文书,上迄清乾隆年间,下至20世纪50年代,大多数是清代、民国时期的遗物。本书收录的契约文书,按实物内容,分为地契篇、房契篇、执业证书篇、田赋与地租篇、分拨与析产篇及其他篇(包括借贷、纠纷调解等)六大类。
-
中国传媒法治发展史郑宁 著2011—2020是我国传媒技术和业态日新月异的十年,也是传媒法治进程全面加速的十年。本书运用历史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方法,梳理2011—2020年中国传媒法治发展历史,包括传媒立法、方针、政策,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监管,互联网治理,信息公开,著作权保护,人格权保护六部分,在总结出每一年度传媒法治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又概括出这十年的发展规律和未来趋势,对传媒法治史研究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本书还配套收录了中国传媒大学与北京市律师协会评出的中国年度传媒法事例及简要评析,与前面的理论研究部分相互呼应。 本书适合新闻传播学、法学、文化产业等专业的高校师生、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及相关行业的实务人员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