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法学
-
道路与理念龙大轩 著作者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央视“法律讲堂”主讲嘉宾。本书梳理了五千年的中华法律文化发展历史,提出了四阶段划分:阶段“礼乐”文化,反映了夏商西周时期法律制度与法律思想的特征;第二阶段“法律”文化,反映了春秋战国到秦朝时期法律制度与法律思想的特征;第三阶段“礼法”文化,反映了汉朝到清朝末年法律制度与法律思想的特征;第四阶段“法治”文化,展现了清末法制改革以来百余年中国人对法治的梦想与追求。概括了具有代表性的八种价值理念:仁爱、诚信、孝道、清官、礼让、侠义、廉耻、夫妻情义,并选取了八个案例,阐述上述八种理念在历代法制实践与法律生活中的具体运用。采用“以故事讲制度,以制度讲文化,以文化讲人性”的叙事方式,坚持知识性、趣味性、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条分缕析,力求鉴古知今、古为今用。根据时代精神加以转化,加强研究阐发、公共普及、传承运用,使中华很好传统法律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全书约18万字,分为道路篇、理念篇、案例举要三部分,具有可读性趣味性。可作高校中华很好传统法律文化的教材,和普及法治文化的通俗读物。
-
儒家的世界董彦斌 著与列文森关注的主题一致,本书亦讨论“儒家中国及其现代命运”。生于农、重视农,生于礼仪、重视秩序,生于静态、重视温情,生于阅读、重视阅读的儒家当中,蕴含着中国的密码。进入近代,儒家与中国发生巨变。随着一轮轮的由旧入新,当儒家进入博物馆时,对儒家的观念进行现代解读,是我们重塑观念的新起点。
-
上海法学研究上海市法学会 编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性技术,正在重塑生产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生产效率,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相较于其他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因其特有的算法黑箱性、数据依赖性等技术特点,导致其过程难以解释、行为更难预测、结果更不可控,正在触发如算法偏见歧视、个人隐私泄露、侵犯人格尊严、冲击就业格局、危害公共安全等社会问题。因此,人工智能治理这一概念应运而生,成为各国政府、产业界、学术界等各方广泛关注的焦点议题。本书以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为研究背景,探讨我国智能治理中的法治化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例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持续优化治理环境;加强伦理及法规研究;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为提升智能治理水平和能力提供了法治借鉴。
-
中国传媒法治发展史郑宁 著2011—2020是我国传媒技术和业态日新月异的十年,也是传媒法治进程全面加速的十年。本书运用历史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方法,梳理2011—2020年中国传媒法治发展历史,包括传媒立法、方针、政策,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监管,互联网治理,信息公开,著作权保护,人格权保护六部分,在总结出每一年度传媒法治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又概括出这十年的发展规律和未来趋势,对传媒法治史研究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本书还配套收录了中国传媒大学与北京市律师协会评出的中国年度传媒法事例及简要评析,与前面的理论研究部分相互呼应。 本书适合新闻传播学、法学、文化产业等专业的高校师生、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及相关行业的实务人员使用。
-
倪正茂全集 .法制史与法律思想史卷倪正茂 著本卷收入了倪正茂教授在法制史、法律思想史领域所撰写的专著三部,与人合著图书三部(全集中只收入倪正茂教授个人撰写部分),已公开和未公开发表的论文三十五篇,以及作者计划撰写因故没有出版的专著提纲一篇。具体包括《宋史刑法志注释(续集)》《中国法律思想简史》《隋代法制考》《中华法苑四千年(节选)》《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史(节选)》《批判与重建:中国法律史研究反拨(节选)》《拟写著作提纲》等。
-
我国医疗纠纷调解组织发展的现状、困境与对策研究王红梅 著本书并不特别热衷于构建新的理论模型,而是在组织社会学的分析框架内,对不同的医疗纠纷调解组织在实际中的运作情形进行分析比对,对实践中存在的价值冲突、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做出善意的提示,并不揣冒昧多方探索通往更光明的路径,权作抛砖引玉。
-
物权崔建远 著《物权:规范与学说—以中国物权法的解释论为中心》(上、下册)(2011年)入选“三个一百创新图书出版工程”,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第二版在首版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及相关法律的规定,阐释了物权及物权法的概念,介绍了物权法及物权法学的体系,分析了物权法的基本原则,描述了物权法的发展和中国物权法的制定,依次介绍和讨论了物权的类型、物权的客体、物权的效力、物权的变动、物权的保护、占有、所有权总论、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相邻关系、共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海域使用权、居住权、地役权及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养殖权、捕捞权诸用益物权,以及抵押权、质权和留置权诸担保物权。《物权:规范与学说—以中国物权法的解释论为中心(上册)(第二版)》适于法学硕士生、博士生学习之用,也为司法实务人员工作提供必备参考用书。
-
一路走来田成有 著“云南法治故事丛书”为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组织编写,集中反映云南法院文化建设思路与成果,讲述边疆法官释法办案、司法为民的动人故事,展现云南法官坚守边疆、志在高远的精神面貌。目前已经出版了《小庭大事》、《微言小忆》、《雪域法影》,本书为丛书第四本。全书分为e法同行、e人e事、e想天开三部分,从作为司法改革亲历者的普通干警角度,集中叙写云南省法院系统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和成果,向全社会展示云南法院的司法改革成果和信息化发展历程。
-
家庭暴力恶逆变犯罪的实证研究刘彬(等) 著近些年来针对家庭暴力犯罪,我国理论和实务部门的工作者开展了积极有效的研究工作,对家庭暴力的诱因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有价值的对策建议。这些建议在现实中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为后续家庭暴力的研究奠定了理论与实证基础。本研究从理论出发,在为时一年多的走访调研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家庭暴力“恶逆变”犯罪,以期对此问题有所揭示。第一章,通过搜集相关文献,对“家庭暴力”和“恶逆变”两个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对国内外关于家庭暴力、家庭暴力犯罪和家庭暴力调查的研究方法等研究进行了阐述,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分析。第二章,分析家庭暴力的基本概况,根据裁判文书网中家庭暴力案例总结目前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形成原因、分类和发展趋势等。第三章,在家庭暴力的影响方面,着重分析了父母家暴对孩子的影响,通过生理、心理和行为三个方面分析了家庭暴力对孩子的危害,尤其是目睹家庭暴力的儿童更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强调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四章,对于受暴者,在犯罪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以受暴妇女从被害人转化为施暴者即“恶逆变”的角度进行分析,通过访谈35名受暴妇女的犯罪过程,提出受暴妇女“恶逆变”的表层及深层原因,对“恶逆变”行为给出了预防和恢复措施。第五章,对于家庭暴力的施暴者,通过对其外在诱发因素及内在驱动因素的分析,探讨施暴者实施家暴的原因。对当前我国家庭暴力现象进行认真的审视和思考后,我们认为家庭暴力的产生并不仅仅是施暴者和受暴者个人因素的原因,也有来自法律和社会方面的客观原因。第六章,对于社会环境,我们通过田野调查,对警察以及社会民众进行了问卷调查,在真实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总结出警察和民众对家暴的认识和态度并给出对策建议。第七章,虽然近些年我国在法制建设上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尤其是《反家庭暴力法》的颁布可以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是,关于反家庭暴力的法律体系尚未完备,对此我们通过典型家暴案例分析给出了相关建议。综上所述,防治家庭暴力需要全社会的齐抓共管、协同治理。第八章,从防治家庭暴力的流程和构建家庭暴力预警机制提出了对策。只有从根本上减少了家庭暴力的发生,受暴妇女“恶逆变”犯罪率才会随之降低。
-
天下·大众装饰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 著作为讨论都市现代性和文化研究相关议题的一部经典文本,《大众装饰》是二十世纪德国思想家克拉考尔关于现代社会和城市文化中“日常的异域风情”的一次本雅明式的记录和观察。克拉考尔同样以一种游荡者的姿态分析都市生活的表面现象,描述了街道、地点、行人,讨论了电影和它的观众,论及了书籍、思想和显然是完全无关紧要的事物,它们是繁杂而难以捉摸的,在克拉考尔的目光之下这一切第*次变得可疑了。克拉考尔从那些不显眼的表层话语、具体的细节和平庸的装饰中,来确定人及其事物在一个时期的历史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