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法学
-
金融法律评论 2021下半年卷吴弘 著《金融法律评论》2021下半年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银行法修订探讨”,如系统重要性银行特别监管制度的立法完善,互联网金融平台纳入人民银行法规制的法律思考,《商业银行法》修订与客户权益保护制度构建,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商业银行法》修订,德国公司法模式在银行业的应用。二是“期货立法研究”,包括期货跨境交易法律问题研究,新发展格局下期货立法的法治逻辑及优化路径,论期货交易所的自律监管,期货市场违规行为的新趋势和新特点。三是“金融科技法研究”,如个人网络借贷准入规范研究。四是“碳金融法律问题”,分为试论碳排放权市场金融化的风险及法律对策,碳金融市场化法律问题研究。五是“长三角金融一体化法制保障”,包括长三角区域性股权市场一体化发展的制度选择,长三角一体化专项债券的法制构建,长三角一体化金融监管协同缺失与补正路径。六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法治环境”,如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立法的绩效与提升。七是“金融犯罪惩治”,包括新类型金融机构人员违法犯罪情况分析,以金融检察视角反观地方金融监管。八是“金融市场法治年度报告”,分为2020年中国金融科技法制报告,2015~2020年银行业监管处罚报告,2020年证券业监管处罚报告。
-
比较法视野下的公民参与审判类型化研究陈建军 著公民参与审判的历史源远流长,目前公民参与审判制度已被多数国家认可并构建。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作为公民参与审判的糅合模式,与世界各种模式的公民参与审判制度具有规范比较和功能比较的高度可能性。随着2018年《人民陪审员法》的颁布及实施,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迎来了契机。因此,本书秉持“由实入理”的学术理念,奉行“中国问题,世界眼光”的研究格局,立足于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实施过程中具体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运用比较研究、实证研究、社会学功能主义等研究方法,为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建言献策。本书共四章,包括:公民参与审判的类型化界定、公民参与审判类型化的生成机理、我国公民参与审判的类型化评析、我国公民参与审判类型化的完善路径。
-
倪正茂全集8倪正茂 著《倪正茂全集》生命法学卷,包含了作者在生命法学领域已经出版的图书和论文,其中原创图书包括三本,分别为《生命法学引论》、《生命法学探析》、《安乐死法研究》,论文为已经在国内相关刊物上发表的和未发表的手稿,共计原创文章原创论文33篇,本卷著作共计60万字。本卷文集集中了倪正茂教授在生命法学的基本理论、生命法学的历史发展、生命法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与发展、安乐死法等领域所做的思考和总结。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
-
环境公益诉权理论及其实践展开李华琪 著鉴于我国环境公益诉讼法规范体系的片面化和法律实施的不稳定性,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首先应解决环境公益诉权问题。本书分析了环境公益诉权的起源与界定、环境公益诉权的权源及环境公益诉权的配置等理论问题,考察了典型国家环境公益诉权配置的立法实践,进而明确我国环境公益诉权配置的发展方向,并提出调适现有环境公益诉权配置、构建相应诉权保障机制的建议。
-
独立担保的商法构造刘斌 著独立担保是突破了从属性的新型担保工具,填补了传统担保工具的效率不足,广泛运用于各类民商事交易中。本书以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基础,并结合《民法典》和最高人民法院《独立担保司法解释》进行了理论挖掘和规范更新,全书约30万字,为作者潜心10年打造,深入论述了独立担保的法理基础和规范构造,是国内对独立担保理论进行系统关注的作品。
-
中国经济法基本原则研究高桂林,杨雪婧 著经济法原则研究属于经济法的基础理论研究。经济法基本原则作为连接经济法价值目标和制度实践的必要环节,体现着对经济法的认识,切实指导着经济法制定、实施、监督的整个过程。本书在研究经济法基本原则的过程中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体现了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反映了经济立法和综合运用各种经济与法律手段调整经济关系的成果,借鉴和吸收了国内外经济法研究的新思想、新观点,注重阐明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制度,并且关注经济新业态,关心新时代下经济法所处的环境和承担的使命。
-
证据原理苏珊·哈克 著,刘静坤,王进喜 译法律领域的真相究竟是指纯粹的真相,还是指其他特殊的事物?审判是为了查明真相吗?对抗式程序和证据排除规则究竟是利于还是妨碍准确认定事实问题?证明标准能否等同于数学概率?统计学证据应当扮演何种适当的角色?法庭如何才能更好地处理案件中的科学证言?法庭如何区分可靠的科学证言与不可靠的胡言乱语?本书收录的十二篇跨领域的专业论文,对法律领域的科学、证明和真相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探究。 在这些论文中,苏珊·哈克教授一如既往地使用清晰和灵动的笔触,针对现实生活的法律问题,从知识理论和科学哲学等角度作出原创性和别致性的分析。她在书中详细地分析了大量案件和相关的科学著作,探讨了科学领域同行复核制度扮演的多重角色,以及相关法律领域的晚近发展。 苏珊·哈克教授是迈阿密大学人文学科杰出教授,艺术和科学学科库柏高级学者,哲学教授和法学教授。她出版了诸多业内高度认可的著作,包括《证据与探究》《理性地捍卫科学》,并且发表了大量法学、哲学和科学领域的论文。苏珊·哈克教授是彼得·金所著的《100名哲学家:世界*伟大的思想家的生平与著述》(2004年)收录的在世的著名哲学家之一;她还被《周日独立报》评为有史以来*重要的10名女性哲学家之一(2005年)。
-
法律与文学[澳] 基兰·多林 著,孙达丹 译本书重点介绍了法律和文学之间相互联系的诸多方式,从16 世纪文学与法律在律师会馆中的密切联系到当代文化中不甚显著的关联,描述了两个学科之间关系转变的历史。本书引发人们对“边界”的思考,并由此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跨越边界的旅行,围绕法律与文学交汇的著名案例,揭示在不同的历史和地理环境下产生的不同表达,旨在阐明边界上频繁的交流,法律和文学之间的诸多互动,以及由此产生的转变,为当今最令人兴奋的跨学科领域之一提供了极富启发性的研究指南,再度引发了法律与文学研究的热潮,是相关研究者不可绕过的重要参考。
-
法律史评论里赞,刘昕杰 编《法律史评论》是四川大学法学院、四川大学近代法文化研究所等机构主办的法律与历史跨学科学术集刊,被中国知网(CNKI)、北大法宝、维普数据库、超星期刊数据库等知名数据平台全文收录,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本卷共设“中华法系的传承与传播”“边疆民族法制的历史经验”“司法文化与司法近代化”“法学学术史”“法政人物”五个专题,并刊载中国法律史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会议综述一篇。
-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法律思想史学研究肖志珂 著本书开篇主要介绍了中国法律思想史学科正式兴起之前的背景。社会、文化等背景的铺垫,社会问题的论证,文化思潮的碰撞,都为中国法律思想史学科的兴起做了必要的准备。作者在本书中进一步总结了中国法律思想史学科的整体发展状况,比如学科特征、代表人物等,这样可对学科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有一个宏观的把握。然后,再从通史、断代史和重点专题领域的研究成果详细考察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发展特点、重要成果等。目前法律史学科的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对中国法律思想史学科的研究,不但为法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素材,也必将为当代法律史学科的合理设置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