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法学
-
法律与道德中的责任[澳] 皮特·凯恩(Peter Cane) 著,罗豪才 编,罗李华 译,张世泰 校我们负有责任的意思是什么?我们的责任是什么?作者写作《法律与道德中的责任/公法名著译丛》的目的就是要为回答这些问题提供一种有效的思考方式。作者的核心建议是要在法律框架下考虑责任问题。因此,作者在《法律与道德中的责任/公法名著译丛》中从一个独特的法律角度来阐述责任问题,其基本关注点是一个与受到制裁的观念紧密相关但又有所区别的责任概念。作者在书中主要探讨了责任与法律课责之间的区别,以及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区别这两个核心问题。通过对法律与道德之间关系的探讨,展示了法律和道德如何共生地相互作用。同时作者还考察了法律推理与道德推理之间的关系,以及作为学科的哲学与法律之间的关系。这些思考提供了在寻求理解责任时通过认真对待法律来获取很大收益的方法。
-
法治话语研究陈金钊 著陈金钊主编的《法治话语研究》(第七卷)精选法学界关于法律语言学的核心论文,并按照主题的不同分多个部分进行论述,内容涉及了法律语言与法治方式、法律语言的基础理论、法律语言与法律方法、法律语言的司法适用、法律语言与部分法。全书从理论研究、司法实务等不同的层面对法律语言学进行了研究,是法学类研究人员、立法工作、司法实务人员的很好的参考用书。
-
未成年人保护的民法问题研究朱广新 著《未成年人保护的民法问题研究(中国当代青年法学家文库·朱广新民法学研究系列)》参考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确立的未成年人保护思想和方法,根据我国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民法以未成年人保护为核心建构的民事行为能力、未成年人监护、侵权责任能力等制度,从法律规定的具体构造、相关规定之间的体系关联、未成年人保护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反思性研究。它一方面详细解析了我国民法在未成年人保护立法理念和立法技术上的种种缺陷,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完善我们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提供了诸多灵感和意见。
-
语言与法律研究张法连 著《语言与法律研究》是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主编的一本致力于语言与法律关系、法律语言文化研究的学术论文集。本选题着力推介原创性理论成果与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及改革成果,关注法律语言学交叉学科有价值的研究方向,主要选取有关语言学与法律、中西法律语言文化对比、法律外语、法律翻译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对法律语言文化、法律外语教学与测试、法律翻译等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旨在为开展中外法律语言教育、法律语言文化与测试、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研究和经验交流平台,以便更好地发挥法学、法律外语教育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推动我国法律语言研究和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发展,保障和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
-
法律史评论里赞 编《法律史评论》创办于2008年,是四川大学法学院主办的法律史学研究集刊。每年4月、10月出版两卷,主要刊载法学界和史学界**的法律史研究成果。本卷《法律史评论》专论部分刊载古代法律史研究成果四篇,分别是李平关于作为判例法典的《春秋》的研究,李麒关于唐律出入人罪司法责任价值取向的研究,额定其劳著、蒙古勒呼译的关于清代蒙古喀喇沁右旗诉讼审判的研究,谷井阳子著、伍跃译的关于清律的研究,以及近代法律史研究成果一篇,即董凡、沈玮玮关于民国萨本驹“抗战夫人”案的研究。评论部分刊载法律史研究成果四篇,分别是张岩涛翻译徐道邻所著的《对孔子“五伦”观的误读》、韩涛关于诗词中反映传统监狱生活和囚徒心理的研究、佘文博关于中国传统政治宣示制度的研究以及任晓兰等关于晚清家族法与继承诉讼的研究。书评部分刊载法律史研究成果两篇,分别是张融关于《从圣礼到契约》一书的书评以及李鑫等关于《王者无外》一书的书评。
-
公证债权文书执行研究段明 著现代公证制度凭借其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证明效力、执行效力、要件效力等三大效力,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基于执行效力而形成的公证债权文书执行制度,因其具有疏减讼源、保障债权、增进信用、节约成本等方面的独特功能,被广泛运用于经济交往与金融服务等领域。作为勾连赋强公证与强制执行两种程序的独特制度,公证债权文书执行制度在本质上是公证权与司法权共同作用的“场域”。决定公证债权文书执行制度运行是否顺畅的关键在于,这两种性质与功能相异的权力,如何在公证债权文书执行中进行合理分工和权力平衡的问题。《公证债权文书执行研究——基于公证权与司法权的关系视角》从“公证权与司法权关系理论”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公证权的属性、权能及演变规律进行梳理和澄清,再对其与司法权的关系进行界定,由此总结出公证权与司法权在公证债权文书执行中分工与协作的指导理念与基本原则。最后,将“公证权与司法权关系理论”分别融人公证债权文书的执行效力赋予程序、执行启动程序、司法审查程序以及救济程序的理论探讨和制度构造中,以此构建理论自洽与体系协调的公证债权文书执行制度。
-
民法典时代李胜先,袁延顶 著2020 年5 月28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自2021 年1 月1 日起实施,这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民法典时代。《民法典时代:你不可不知的法律常识》正是围绕该法典涉及的热点问题、亮点问题而展开讨论的,并以引出问题、问题争议点及原因、民法典如何处理该问题、律师论述与建议,以及法条链接的形式呈现出来。
-
原理及其意义张中秋 著这是一部探索中国法律文化原理及其意义的原创性著作。作者从法史中抽绎法理,用法理来解读法史,揭示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道德原理,指出道德原理植根于万物井然有序与生生不息的自然之理,符合人类的理想追求。本书为读者打开了一幅中国法律文化哲学的图景,有助于我们对中国法律文化之道的思考和追问。
-
先秦司法文明史陈煜 著本书主要讨论初民社会至战国时期中国的司法文明发展的源流。分为【绪论,初民时代的规训与惩罚,夏商时期的天罚与神判,西周理性司法的开端,从“礼崩乐坏“到”一断以法“,结论】共五个部分。绪论部分强调以文明的视角来追踪先秦的司法史。第一章介绍传说中中国先民的司法活动和文化,探求最初的司法情形。第二章则从天罚与神判两个角度来讨论夏商时期的司法文明。第三章是全书重点,讨论西周时期的司法制度和思想。最后一章则是探讨转型时期的司法文明。最后结论则讨论整个过程的一个规律性认识,即司法文明是缓慢而稳步的前进的。
-
法律解释权模式研究徐凤 著法律解释在法律实施过程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法律解释问题归根结底是法律解释权问题,研究法律解释权是对法律解释研究的深入。本书对法律解释权的模式进行深度挖掘,纵览古今中外法律解释制度的流变及其特点,对其进行细化剖析,微观考察,总结其共性,阐释其个性,用相对统一和集中的理据阐幽发微,对法律解释的主体、形式、过程及其结果展开了中西交融的全面审视。 本书中的法律解释,仅指法官在审判案件过程中进行的具体司法解释。尽管研究法官法律解释权的文献很多,但是从模式角度进行的研究较少,而跨越西方两大法系、以较宽广的视野研究法律解释权模式者更少。既有研究大多只是将法律解释权模式分为否定法官造法与肯定法官造法两种模式,至多进一步划分为三种或四种模式。在此基础上,本书通过理想类型的研究方法分析建构出五种法律解释权模式:一元模式、二元模式、三元模式、四元模式和多元模式,并且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分析方法对这五种模式的现实映照、理论基础、利弊优劣、适用前景和发展演变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