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
-
社会工作行政曾群社会工作融知识、价值和技巧为一体;立足科学知识、回应不同人群的需要并寻求社会的积极改变的制度安排;代表的是一种基于人本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责任、关怀和奉献。所以,社工教育界的使命是传递一整套的专业价值、知识和体系,以造就一批愿意奉献于社会工作以改变这个世界的年轻人。本书从社会工作的管理理论、巨册理论、组织关系、人力资源管理等十个方面向读者传递社会行政工作的内容和意义。
-
个案工作隋玉杰 主编、杨静 副主编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中最早发展出来的专业工作方法,有丰厚的知识积累和经验积累,它深受许多社会工作者的喜爱。本教材从个案工作的原理和基本原则入手,介绍了个案工作的主体,— 个案工作者,个案工作的技巧与过程,个案工作的主要理论派别,以及分类介绍的个案工作——儿童个案工作、青少年个案工作、老年人个案工作、残疾人辅导、家庭辅导等等。比较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个案工作的相关问题。
-
社会保障基金和企业年金管理刘子兰 著本书讨论了全国社保基金的运行机制、资产配置策略、委托投资最优管理费率等理论问题,在借鉴国外公共养老储备基金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就如何有效管理全国社保基金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社保基金进入股市后,必然成为有影响的机构股东,社保基金如何参与目标公司的治理进而提高基金自身的安全成为有现实意义的话题。本书分析了养老金积极主义产生的背景、原因,并对养老金积极主义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本书还讨论了企业年金管理的基本理论,重点介绍了国外企业年金运行的新模式,对企业年金委托投资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就如何有效监管企业年金提出了政策建议。
-
社会工作理论何雪松本书首先梳理了社会工作理论的历史演变和意义,随后以社会工作的四个传统——实证传统、人本传统、激进传统、社会建构传统——为框架,分析了社会工作的哲理基础,介绍了社会工作理论中的心理动力理论、认知/行为理论、系统视角、生态视角、社会发展视角、存在主义、灵性视角、结构视角、赋权视角、女性主义视角、叙事治疗、寻解治疗、优势视角。本书为“社会工作精品教材”之一,设置了每章小结、关键概念、思考与练习、拓展阅读等栏目,十分适教学之用。
-
公共行政的当代议题(美)雷恩本教材包括31篇经典的和现代的文本,为公共行政的当代议题注入了活力,使我们对公共行政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得到深入的理解。本版增补了16篇新的文章和4篇现实案例的研究,它们为学生展示了官僚制是如何运作的,详细描述了变化的环境、全球化社会和新的信息技术是如何影响公共行政的等。这些议题对拓展我国政府体制改革的思路亦裨益良多。
-
广州政治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舒扬《广州政治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主要探讨1996至2006年十年间,广州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和经验,并对新阶段广州政治文明建设提出战略性对策。具体内容包括六个方面:(一)政治文明建设在广州的发展;(二)实行依法治市,建设法治化城市;(三)在改革开放中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四)发扬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五)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促进政治文明进步;(六)广州新阶段新发展中的政治文明建设。
-
城镇住房保障文林峰《城市管理万有文库》丛书由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专家编写,涵盖城市管理领域八个方面的重要内容。本丛书格外强调实用性、权威性和政策性。是业内人士制定城市管理政策、设计城市管理方案、解决城市管理问题,从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参考文献。本丛书也是全国建设系统MPA指定教学参考书。
-
现代公共管理学顾建光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中重视公共组织或非盈利组织实施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公共项目与绩效的管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通过本课程学习,旨在使研究生掌握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框架与主要流派;了解公共管理理论的历史发展;重点探寻公共管理的核心价值理念与成功的管理经验。全书分四篇16章,具体包括现代公共管理兴起的时代背景、我国公共管理发展的实践环境、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之比较、公共管理的范式转型、现代公共管理的主要职能等。“公共管理学”是我国MPA教学的核心课程之一。应该说,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公共管理学”至今还不是十分规范和成熟。现实的情况是,现代社会中需要加以管理的公共事务无所不在,这方面的实践无论是在我们国家,还是在其他国家,都是极为丰富的。因此可以说,公共管理的实践走在了理论的前面。但我们深信,在实践的强有力推动下,公共管理这个学科以及这门课程会很快地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出于理论和社会实践的需要以及教育实践的需要,我们必须尽力编写好这样一本教材。
-
公共管理学王乐夫、等公共管理学科在我国兴起仅十余年,其学理论述、体系建构尚处摸索阶段,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任重道远。本书从原理、体系与实践三个层面出发,以政治学的视阈为基本研究途径,在辨析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关系的基础上,尝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科体系和基本框架。主要论述了公共管理的公共性、社会性内涵以及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实现形式、范围和价值范畴等基本原理;初步构建了公共管理纵横学科体系;提出将公共领导作为高层次的公共管理进行研究;同时运用公共管理基本原理分析了活生生的行政管理改革现实,并对我国公共管理学教育及学科建设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本书将作者十余年来关于公共管理的基本原理、体系与实践的思考在一个框架中整合起来,以期推进这一领域的研究。这也是对作者多年来关于公共管理问题的思考和研究的一个小结。
-
中国政府公共服务陈昌盛、蔡跃洲所谓公共服务,通常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一国全体公民不论其种族、收入和地位差异如何,都应公平、普遍享有的服务。从范围看,公共服务不仅包含通常所说的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而且也包括那些市场供应不足的产品和服务。广义的公共服务还包括制度安排、法律、产权保护、宏观经济社会政策等。而出于道德和正义等方面的考虑,一般认为那些在一定经济社会生活条件下必需的、直接关系最基本的人权[1]的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应该确保能得到普遍平等地提供。公共服务的上述范围和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完全由市场自发提供,而是否应该由政府来提供,在不同的国家学说、政府职能观以及不同学派之间都存着的分歧。但出于历史经验、国家本质和社会正义的考虑,将公共服务视为政府的重要责任[2],应由政府部门提供或主导提供,已经成为一种基本共识。实践中,公共服务不仅是政府部门的责任所在,更是政府部门的核心职能所在。政府部门与公共服务间的上述关系决定,公共服务的绩效状况往往是决定政府综合绩效的核心因素。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逐步构建和完善,有关政府部门绩效的问题已开始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可是,迄今为止相关的讨论更多停留在说理层面,全面系统的公共服务绩效评价尚无先例。这一方面是因为政府部门具有的天然垄断性,很少能感受到外部竞争的压力,缺乏提高服务质量和整体绩效、提升公众满意度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是因为政府部门特有的公共性,决定了其绩效评估中存在着更多的技术性障碍,突出表现在目标任务的多样性、抽象性,产出难以量化等方面。评估政府的行为往往需要在公平和效率之间寻找平衡,这在客观上也延缓了国内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的进程。然而,当前的国内现实和国际环境都对加强政府绩效管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提出了迫切要求,加快建立科学的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体系,已经成为提高政府综合管理能力的必然选择。本书是2006年有关中国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变迁与地区综合评估年度报告。全书由导论、公共服务与绩效评估、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科学技术、公共安全、环境保护、一般公共服务以及基本公共服务综合评价及相关结论组成。书后附有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绩效评价中的DEA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