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国际关系
-
欧盟社会政策与欧洲一体化田德文著本书对欧盟阶段的共同体社会政策进行了全面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从这个特定的角度分析了欧洲一体化的过程、形态与趋势。本书认为,欧盟已经建成了一个新型的“超国家社会政策区域”,使成员国的民族国家形态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在福利国家改革的过程中,共同体层面上确立的“欧洲社会模式现代化”的基本原则和协调机制使得欧盟成为一个“福利国家改革的共同体”。作为欧洲一体化进程深化发展的一个方面,“欧盟社会政策体系”在确立“欧洲认同”、建构“欧洲概念”、实施“欧洲治理”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邓小平理论与世纪之交的中国国际战略滕藤主编通观邓小平三卷文选,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是论及国际问题的,这是一份极其珍贵的遗产。不仅是贯穿全书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值得我们作为典范,终身学习,就是对许多具体事件的论断也仍然具有突出的现实指导意义。换句话说,当今世界势的发展,并未超出小平同志的预见,仍然属于小平同志论及的时代。只不过是全球化形势更加逼人,霸权主义的强权政治时趋嚣张而已。
-
老欧洲新欧洲童世骏,曹卫东编2003年美英在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执意发动伊拉克战争,引发了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美欧政治分歧,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观念冲突。当随着欧盟东扩刚诞生的“新欧洲”新名词尚未叫热,那边又爆发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嘲讽德法为“老欧洲”的风波。“新”“老”欧洲事实上已经成为支持或反对美国政策的代名词。美欧政治分歧引起全球舆论强烈关注的一个重要事件是2003年5月31日,哈贝马斯等欧洲公共知识分子在没有任何预告的情况下,同一天在欧洲的几大重要报刊上发表文章,呼吁全世界知识分子联合起来,充当反对美国侵权的急先锋。与此同时,欧盟制宪委员会经过长期的艰苦工作,终于完成欧洲未来的宪法草案。知识分子复兴欧洲运动和欧盟制宪这两件事,使得欧洲复兴思潮在理论、观念、实践上成为了显在的事实。本书汇集了主张欧洲复兴、反对美英单边主义观点的著名学者的文章,也收录了与此观点相左的反驳文章。意在让读者了解,今天的美欧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欧洲的主张是什么?美欧的政治、军事同盟和文化认同真的会由此断裂吗?美欧政治冲突对中国将产生什么影响?<
-
国际机制(美)斯蒂芬·克拉斯纳(Stephen D.Krasner)主编本书中,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的14位专家学者深入地探讨了“国际机制”这一概念。前三章的作者们就几种机制论观点展开论述。有些观点认为,国际机制必须从权力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视角加以看待,声称机制仅仅出现于特定的环境下。另一些作者则从自由主义或格劳秀斯的立场出发,强调机制乃是内在于任何持久稳固的国际互动过程之中的。随后,作者们将这些理论观点应用到国际关系的具体问题上,集中探讨了有关GATT的议题,以及存续至今的战后货币和安全机制。如何定义机制?它们是如何发起和演变的?它们如何运转,以及发挥什么样的功能?作为研究国际关系的一个工具,该术语有什么优缺点?这些问题都是本书对该重要概念所作全面探讨的一部分。本书必将激起政治学家和其他关注国际法和国际经济学的读者的广泛兴趣。<
-
中国崛起与中美关系丁松泉著本书以新自由主义为基本视角,探讨中国崛起的基本态热、国际环境、中国崛起的国际政治影响,着重研究中国崛起背景下的中美关系和中国崛起时代的大战略与对美战略问题。作者以新自由主义理论研究中国崛起与中美关系,在国内外均具有创新性,同时在研究中国崛起的态势、国际环境、中国崛起的国际政治意义、中国的大战略问题、对美战略、国家统一战略等问题上,有诸多创新性见解。
-
未来列强(德)赫尔穆特·施密特著;梅兆荣[等]译赫尔穆特·施密特是曾经担任过联邦德国总理的著名政治家。他2004年9月出版的《未来列强》一书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作者以欧洲人特有的视角与眼光观察世界,写出了这本对当前国际关系现状及其未来走势、特别是对几个世界强国和强力集团未来力量消长趋势进行分析与预测的著作。全书从恐怖主义的兴起切入,鞭辟入里地分析了当代世界的几大矛盾,重点剖析了美国世界战略的特点与本质,兼及中国、印度、中东、俄罗斯、拉美、欧盟的战略地位发展态势,因而使全书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预测性。作者对美国世界战略的帝国主义本质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对其他几个力量板块的优劣长短也作了实事求是的评论与分析,对我国读者很有参考价值。本书前言中文版前言:本书意在向德国读者提供一个关于今后几十年世界历史可能是怎样一种进程的概貌。中国读者对德国人和欧洲人如何看这个世界感兴趣,这使作者深感荣幸。德文小标题是“明日世界的赢家和输家”。我对当今和明日世界的分析清楚地让人认识到,中国必然属于赢家。但只有读了全文之后才能明白这一点。自1975年以来,我访问过中国多次,通过对这个国家的了解和认识许多中国人,我成了中国的朋友;同时,我也以批判的眼光观察这个国家的发展。30年后的今天,我对这个国家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和取得的巨大进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少20年来,中国的社会总产值每年增长8,这样一个增长率在其他大国的国民经济中是难以想像的。中国的社会总产值正在超过英国和法国,不需要十年也将超过德国。估计不到几十年内,中国的社会总产值将位居世界第二,其进出口数字也将名列第二。没有多久以前,某些美国人和欧洲人预期,中国将先是在消费品方面,然后在所有工业品方面,成为他们新的巨大市场。今天,世界已开始理解,中国将不仅以自己的消费品,而且也以自己的高技术产品,成为一个日益成长的竞争者。我预期,中国这种难以置信的繁荣将继续下去。当然我不否认,中国必须解决自己国内的巨大问题。首先是沿海省份的城市同内地、农业中部和重工业东北部在生活水平方面的巨大差距。而要在很大程度上拉平这种差异,将需要几十年时间,因为这需要对生产结构和社会进行深刻的改造。在美国和英国,人们可以读到对中国的许多批评。有些批评可能是完全有道理的。但这些批评大多来自同一批人,他们在90年代初就曾出于利已的动机向俄罗斯提出过如何在一夜之间建立起市场经济的不适当的建议。这些人当时不了解俄罗斯,今天也不了解中国。去上海访问几次是不足以了解中国的。在我看来,中国慢慢地建立起市场经济,同时逐步地放弃过去指令性经济常用的政策工具,这种非常独特的掺合迄今取得了惊人的成功。当然,中国的经济同其他国家的经济一样,也必须克服景气的以及结构性的危机,包括在能源和水供应方面。在金融政策方面,我预期在今后30年内人民币将同美元和欧元一起,成为全球货币三角的组成部分。中国大城市里的年轻人为西方的消费品所吸引。同时,在应对新时代的经济现象方面,旧的马克思主义的或毛主义的意识形态已帮不了忙。今天的青年人年纪再大一些,就必须决定用什么样的价值观来教育自己的子女。我认为,他们采用能适应今天的生活环境和条件的那些儒家伦理原则,是可以设想的。如果西方的一些政治家和知识分子觉得自己在道义上有权在如何对待民生和人权问题上指责中国人,那么,大多是因为对中国在3000年的历史进程中发展起来的文化缺乏知识和尊重。由于中国的市场经济将进一步发展,其政治文化也会进一步发展。谁只要大体上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他就会明白:中国不需要任何监护。中国和美国都需要吸取教训。我们的美国朋友应当理解,对中国进行任何方式的监护都是不现实的。我们的中国朋友应当知道,直到他们的国家发展成为一个超级大国,还需要几十年时间。尽管如此,中国将是未来的一个赢家。赫尔穆特
-
西奥多·罗斯福与中国朱卫斌 著本书着重讨论罗斯福的对华政策,紧紧围绕两条线索:(1)罗斯福的扩张理论和中国观。(2)“门户开放”政策。全书正文除前言和结论外,分为三个部分。部分探讨罗斯福的扩张理论与中国观。第二部分从大国争夺的角度论述罗斯福与中国东北的“门户开放”政策。第三部分主要从两国关系的角度研究罗斯福对华政策中的重要个案。三个部分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不了解罗斯福的扩张思想与中国观,就无法正确理解罗斯福对中国的态度与政策。尽管罗斯福对华政策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本人对中国问题与国际问题的看法显然是不可忽视的。本书主要论述了西奥多·罗斯福的对华政策,详细分析了对华“门户开放”政策怎样在与俄国、与日本的对抗中一步步地放弃的,对深入研究中美关系史有很大帮助,同时帮助大家拓展美国对华外交政策的认识,有助于读者拓展知识面。
-
冷战与内战张振江 著“近现代中国政治与社会变迁’”学术研究丛书是广州中山大学“985”研究课题的终成果,重点是研究近现代中国政治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政治是一个涵义广泛、内容复杂的概念。本课题将政治作广义的论述,研究视野拓展到近现代中国的政治思想、政治制度和国际环境。对外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重要政治人物和重大政治事件,将政治与社会结合起来,考察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政治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影响、政治与社会的稳定和文明进步、政治与对外关系,尤其是对一些重要人物的政治态度和他们的治国理论、方针、手段造成的社会影响,做多角度、多层面的透视,试图用政治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就政治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做新的探索,用社会的稳定、进步、发展和文明的程度来衡量与评论政治思想、主张和政治人物施政的正误。这是一种新的尝试。近代中国政治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架构下形成的。以资本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一方,掌握中国的统治权;以广大的爱国、革命的人民大众和追求进步、追赶时代潮流的各种知识分子作为另一方。两方代表着中国的两种社会势力,反映近代中 国的两种前途,他们的政治理念、思想,以及改革中国的主张制约着近代中国的发展路向。近代中国政治是考察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中心内容和基础背景。现代中国的政治权力掌握在广大人民的手里,国家的权力中心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中央政府,国家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文化和教育,使中国社会迅速发展。以往中国近现代史在各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和显著突破,但是也有不足,比如控制近现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枢纽——政治变迁,对社会影响的研究较为薄弱,有更迫切研究的需要和更高的要求;研究重心有从社会各面向中心回归的发展趋势和从具体研究向整体把握提高的客观要求。既往的政治史研究,着重于讲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单向性地解释政治变迁给社会造成的动荡和不安,对经济、文化、教育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近现代中国政治史研究领域的拓展和理论的提高。本课题把近现代中国政治与社会变迁的互动作为基本切入点,在既有微观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富于创见和有时代特征的宏观阐释系统,以观察视野的拓展和研究层面的深入为主导,通过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研究和方法的创新,提升研究水平,开辟新的路径。中国近现代政治史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重要方面,从整体上看,过去的研究兼具成果数量多而缺陷严重的双重特点,可以进一步开发的空间仍然较大。我什1中山大学在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政治人物和国际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有良好的传统和优势,在孙中山与近现代中国政治等方面的研究走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前列,讲求学术规范,长期以来形成求实求真的精神和相互协作的学术风气,在多个方面颇具潜力。参与“近现代中国政治与社会变迁”课题研究的有老一辈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有博士后研究者,其余均是取得博士学位的博士,是一个老中青结合的研究班子,各人就其兴趣和研究所得进行新探索;不少论著是他们的博士学位论文,曾获得答辩委员的。良好评价,经过反复修改才拿出来出版示人的作品。他们围绕近现代中国政治与社会的关系,从不同视野和不同角度进行的专题研究各有特色、各有优长,具有前瞻性和学术性。现在奉献给读者的“近现代中国政治与社会变迁”学术丛书,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希望这些成果能对人们从新的角度理解政治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有所帮助与启迪。当然,我们更期望读者和学术界的批评和指正。
-
外交部发言人揭秘邹建华著本书用生动幽默的语言系统地回答了人们对于政府发言人这样一种新的制度安排中种种细节的求知欲望,是一本了解政府发言人制度的入门书。本书是一本通俗介绍外交部发言人、外交部新闻发布制度和发言人如何面对媒体的策略和技巧的读物。书中首次披露了外交部发言人许多鲜为人知的轶闻、故事和发言人的甜酸苦辣,并第一次全面、深入地向公众介绍了发言人如何面对媒体的诸多技巧。本书集趣味性、知识性、实用性于一体。可读性、操作性都非常强,不仅是一本面向对外交部发言人感兴趣的读者的佳作,更是目前发言人培训热中一本不可多得的教材。此外,该书同样适用于各级领导干部、机关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知识分子、大学生和每一个与媒体打交道的人。
-
我与美国研究倪世雄本书为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的纪念文集,所收录的30多篇文章系从复旦美国研究中心已公开发表的上千篇论文中精选而来,内容涉及中美关系、美国外交政策、美国国会、美国文化与宗教对外交决策的影响、美国的国际关系理论等等,涉及面广,评析深入,见解独到,可供中美关系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