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国际关系
-
派系与外交赵英兰《派系与外交:民国时期对日外交思想研究》的写作过程中,我们注重从大陆、台湾和日本等出版的各派人物的文集、年谱、日记、回忆录、文献档案资料、报刊杂志资料和历史档案资料入手,进行分析总结,并且结合地当时社会背景的研究,做到有史有论,史论结合,力求系统、客观、准确地反映军政要人的真实面貌和这些思想对当时外交的影响。
-
社会政策周建明主编社会政策,是在现代社会发展起来的一项为降低市场经济中的社会风险的政策体系和基本制度。它的核心是由国家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把对社会成员提供普遍的社会保障和支持广泛的就业,作为自己的一项基本职能。在实行工业化的国家中,无论是采用资本主义制度,还是采用社会主义制度,都无法回避社会政策的问题,尽管他们可能各自所采用的理论和制度各不相同。社会政策是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中以欧洲为起点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工业化过程,出现了人口的大幅度流动,大量的人口离开土地,离开家乡,进入城市,参与新的生产方式。农业社会中为降低社会风险而形成的保障机制对于他们来说已不再起作用。而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导致了社会争剧分化,新的阶级产生了。失业和贫因,使社会的一部分人口处于难以生存的边缘。而疾病、工伤、养老等在工业化社会中的风险,对每个人来说都无法避免。这个问题不解决,将造成社会极大的不稳定。然而,资本主义在造成这种不稳定和危机的同时,也提供了寻找出路的动力。由社会来承担工业化过程中的风险,是欧洲国家通过不同的发展经济所找到的共同方向。它的特点是出现了具有国家性和义务性的社会保障,以降低市场经济和工业社会中所出现的社会风险。<
-
谁与争锋倪保志任何一个国家都处在既定国际体系中并受一定时期国际体系的影响和制约。开放的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当然离不开世界格局这一重要外部环境和条件。对世界格局多极化以及中国在世界格局多极化中的定位及选择进行深入准确的分析和研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领域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同时,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我们加强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冷战结束后,特别是伊拉克战争后,国际战略局势发生重大变化,出现了一系列需要探讨和回答的新问题。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邓小平、江泽民的国际战略思想为指导。在研究过程中,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对多极世界与中国问题进行研究。本书通过对世界格局多极化进程的考察和分析,从主要政治力量对比和大国关系入手,正确判断中国在世界格局及其变化中的位置和角色,为中国在未来新的力量对比和复杂的国际关系中掌握主动权、制定正确的对外战略和对外政策、更好地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提供依据。其内容涉及世界格局由两极走向多极,当今世界格局态势,影响与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主要因素,中国对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认识,中国在世界格局多极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中国推动多极化趋势发展的战略策略选择等问题。
-
冷战后中国对外关系何兰主编本书为国家广电总局2002年社科研究规划项目。对中国如何在多极化的国际政治格局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追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等问题进行冷静分析与思考,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
清代中琉关系档案六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①本书辑录的档案选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内务府全宗中的奏案和呈稿,共二百一十件,分別按文种并依据时间顺序排列。②本书辑录的文件,采用影印的形式编辑出版,以保持档案的原貌。③本书辑录的档案,按该文种文件形成的清朝纪年时间为序,并对应公元纪年。其中,奏案指清代由内务府有关机构按立档时间组卷排列。若奏案卷包内所附奉旨单注明的具奏时间与立档卷包注明的时间不一致,则以奉旨单时间为准。呈稿指内务府核办事件过程中签署的于文稿封面注明核办时间。编辑时凡文件没有具文时间的,均以核办时间为准。
-
世界外交大辞典钱其琛主编《世界外交大辞典(上下)》共收辞目13900余条,近800万字。内容涵盖世界各国从古至今的外交,包括外交总类、国别外交、多边外交、外交业务知识、国际法和国际公约五大类,涉及外交理论、外交政策、国别外交总论、外交事件、文献、人物、机构、国际组织、国际会议、国际安全热点问题、国际裁军、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人权问题、社会领域问题等诸多方面。《世界外交大辞典》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外交类工具书,编纂工作历时十余年,经过不断修订,精心编辑、精心设计,力求完善。为该辞典撰稿的作者来自外交部、商务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有关高等院校以及其他有关研究机构,从而保证了辞典内容的权威性,使辞典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世界外交大辞典》的内容注重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反映了世界外交的方方面面,是外交外事工作者、涉外工作人员、国际问题研究者以及关心外交事务的广大读者的必备工具书。全书分为上下册,内容涵盖世界各国外交的方方面面,共有词条14000余个,800多万字,1000余幅图表,分外交总类、国别外交、多边外交、外交业务知识、国际法和国际公约五部分,时间上侧重近代、告别是战后的国际外交,是一部全面了解外交历史、深刻理解外交现实、正确认识外交未来的外交百科精品辞书。
-
新中国外交史黄安余著《新中国外交史》以区域为线索,以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关系为主线,较为全面系统地论述关个世纪以来新中国的外交历程,从而使读者懂得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新中国在冷战的国际环境中站稳脚跟,从一边倒到一条线,最终放弃一条线,实行全方位外交战略。新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成功地开创了外交工作的新局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特别是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遭受严重挫折后,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顶住西方大国的压力,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而有力地维护了世界和平,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大国风范。因此,总结与研究新中国外交史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新中国外交史》内容涉及五大洲众多国家。在撰写书稿前,作者确立的总体思路是三详三略,即大国详、小国略;近领详、远国略;现实详,历史略。在此思路指导下,像苏联,美国这样有影响力的大国,分别单独立为一章,系统论述;中国周边国家,如日本、蒙古、越南均列为一节;欧洲大国如法国、德国、英国、葡萄牙也单列为一节,占据相当篇幅,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分别单列为一节;非洲和拉丁美洲合立为一章,只对其中较有影响的国家进行论述,而对中美洲、南太平洋岛国,则不予涉及。《新中国外交史》还对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外交有所侧重,注重研究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外交思想与实践,以反映中国外交的最新动态。
-
国际政治科学阎学通 主编本书将主要刊登问题型的科学学术成果,特别是与中国对外关系相关的文章,以此促进中国国际关系的科学研究。本刊争取多发表那些清晰描述国际现象,或发现国际行为规律,或科学预测国际形势,或系统地创建国际关系理论,或提出可行性策略的文章。 本期收录了5篇问题型的论文和1篇学术评论。孙学峰的《中国对美政策的战略效应》一文试图回答中国采取何种策略能较为有效地应对美国战略压力的问题。作者比较了中国对美采取的战略安抚政策、战略强制政策和经济诱导政策的不同效果,发现战略安抚政策缓解安全压力的效果不明显,但能减轻来自美国的政治压力;以美经济诱导政策化解经济压力的效果不明显,但能减轻来自美国的政治压力;对美经济诱导政策化解经济压力及相关政治矛盾的效果显著。作者认为,这些不同战略政策导致不同效果的主要原因是国际体系结构的变化以及中国相对实力的提升。因此,中国可在其他问题中贯彻合作为主的对美策略,但无法寄希望于以战略安抚换取美国在中国至关重要的安全问题上的合作。
-
寻求复杂的平衡唐永胜,徐弃郁著全书围绕国际安全机制发展轨迹及其演变逻辑展开分析,并注重以下三个方面问题的探讨;第一,研究国际安全机制的内在动力与矛盾,探讨国际安全机制的演变轨迹及未来发展趋势;第二,分析主权国家面对国际安全机制所做的不同选择、背后的考虑以及利益得失;第三,理清中国与国际安全机制关系发展的脉络,进而寻求中国在日益复杂的安全网络关系中较为合适的战略和政策的选择空间。总体上说,这是一项应用理论研究,而强化战略性和综合性分析则是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对自我的要求与约束。《寻求复杂的平衡:国际安全机制与主权国家的参与》属于社科院“十五”重大课题“中国与国际组织——加入与适应的过程”研究工作的延伸和深入。
-
冷战后日本的“普通国家化”与中日关系的发展李建民著本书包括冷战后日本的“普通国家化”的背景分析、冷战后日本的“普通国家化”与20世纪90年代的中日关系、新世纪初期日本“普通国家化”进程的加速、21世纪初中日关系的回顾与前瞻五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