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国际关系
-
权力与相互依赖(美)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O.Keohane),(美)约瑟夫·奈(Joseph S.Nye)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由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合著,是一部颇有理论建权的力作。1977年,该书第一版的出版,标志着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学派挑战(新)现实主义理论霸主地位的开始,构成新自由制度主义兴起的理论基石;1989年,该书重版并增加了对批评的回应;2001年该书第三版出版,两位学者将全球化、国际机制与相互依赖概念相整合,指点国际局势,激扬文字,对21世纪初的世界政治进行严肃的理论分析,成为代表新自由制度主义发展的巅峰之作。自1977年以来,该书一直是国际关系研究引用频率最高的著作之一,被美国学者视为“不可替代之作”,“任何研究国际关系的严肃学者都应置之案头,时时翻看”。
-
国际关系学王圣诵主编王圣诵,男,1955年生,山东省青岛市人。青岛大学教授,现任法学院院长、中国法理学会理事、国际关系学会会员,青岛行为法学会会长、青岛市政府法律咨询委员会委员、青岛仲裁委员会委员。从事法理学、国际关系学课题的研究,出版相关著有《四十年来的中苏关系》、《涉外公关关系》、《中国经济合同法制度》、《中国自治法研究》,教材有《涉外经济法教程》、《企业法》、《法理学》,发表相关论文有“希波战争分期”、“论毛泽东中间地带思想”、“香港与内地自治法律制度比较研究”、“政党法制建设论”、“论中国空想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等三十余篇。本书是国际关系学学术界的第一本以《国际关系学》命名的研究生教材,内容有很多具有学术观点和资料整理方法等原创性的东西。作为本科、研究生教材来说,本书是“合力”的结晶,本书广泛汲取了国际关系学学术界诸多专家学者的基础研究成果,集众家之长;又因为有研究生的积极参与,也能为广大同学所接受。同时,本书对党政干部和科研工作人员也具有阅读价值。
-
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国际关系学梁守德主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取得了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的显著进展。其主要标志是:第一,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的功能和职责得到明显发挥;第二,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空前繁荣,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以及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全面发展;第三,科学研究成果累累,队伍建设人才辈出;第四,“双百”方针得到贯彻,学术空气十分活跃;第五,国际交流广泛开展,研究手段不断更新。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和民族素质的全面提高,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大业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
科技革命与世界格局冯宋彻编著国际关系学书系·第二辑。人类进入21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广泛传播,世界格局愈益呈现出多极化趋势。反过来,科技的发展与传播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把握变动不居的世界秩序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如何从科技的发展与传播的历史以及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的变动中来把握科技文明对于今天世界格局的影响?敬请关注冯宋彻教授的最新力作。
-
大国战略与未来中国江西元著人类社会进入后冷战时斯后,以意识形态和军事对抗为主导的国际关系体系开始历史无前例的深刻变化,主要是: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作用日益上繁荣昌盛,愈益成为当代国际关系的内容;世界主要国家经济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甚至难以分清你的我局面;……本书共分6章,对变化中的国际体系、美国近期的对外政策、21世纪日本的新动向、欧盟和俄罗斯的对外政策变化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同时也指出了中国在这种局势下应采取的政策和策略。全书观点鲜明,论据充足,材料丰富,对研究目前国际局势的单位和学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思潮李智著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思潮”研究本是学术研究的一大热点,具体就国际关系这一学科而言,已有大量有关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包括国际政治“理论”)的研究和著述,但尚未有对国际领域的主流“思潮”进和宏观的把握,更谈不上深入的研究。本书将从哲学、文化的高度,紧密结合当代国际关系的现实和国际社会的思想文化潮流,紧扣国际关系的理论发展态势,较为系统地介绍、阐发和评析当今国际上内涵最广、也最为流行的几种国际思潮。李智,博士,现执教于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专业从事政治哲学,国际政治,国际文化和外交学研究。近年来,先后参与出版《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论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发表论文“尼采的‘超人’与人生存的本真性”、“论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论信息化生存的两重性及其出路”、“论‘时中’在孔子生存境域中的魅力”、“试论文化外交”和“文化全球化的双重性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等。本书结合当代国际关系的现实,紧扣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的理论发展态势,系统地介绍、阐发和评析了当今四大国际思潮——全球化国潮、后殖民主义思潮、女性主义思潮与绿色和平主义思潮。从方法论上讲,本书对上述国际思潮的评介、阐发重点放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展开,更多地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来分析。从价值观上讲,本书意在启发人们对国际文化、世界文化(全球文化)的反思。
-
学术前沿与学科发展杨福昌主编本书收录的是2002年外交学院科学周论文,这些论文内容涵盖了政治、历史;外交、法律;经济、科技;文化、艺术;教学、教法及其他学科。
-
保守主义理念与美国的外交政策任晓,沈丁立主编2002年8月,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美国研究室和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军备控制与地区安全研究项目共同主办召开了第一届学术讨论会。作为会议的主要成果之一,2003年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了《保守主义理念与美国外交政策》一书,承蒙学界同仁谬奖,给予这项工作以肯定。受各方的鼓励和激发,一年后的2003年9月,上述两个单位又共同组织召开了以“现实主义与美国外交政策”为主题的第二届学术讨论会,来自北京、上海、南京、广州和洛阳的中青年学者汇聚一堂,进行了热烈和认真求实的学术研讨。这是一次成功的讨论会,本书就是这次讨论会成果的反映。此次会议的初衷是面向更多的年轻一代国际关系学人,意在搭建一个平台,给予他们扮演主角的机会,我们认为,这样一种培养和训练可能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因此之故,有一批二三十岁的青年学人来到这次会议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心得。200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约翰·米尔夏默(一译米尔斯海默)发表了新著《大国政治的悲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2003年4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该书中文版。在此前后,世界上发生了一件大事,这就是美国撇开联合国对伊拉克发动了一场战争,从而引发了遍及全球的力量大分化和大辩论。米尔夏默是这场战争的反对者。以“进攻性现实主义”为旗号的米尔夏默反对这场战争,是个有意思的现象。因此,我们设定以“现实主义与美国外交政策”为主题,邀请各位学人撰写论文,既分析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反思其得失;又研究现实主义思想与美国外交政策的关系。消息传出,各方反应踊跃,并分别进行研究,向会议递交了论文共计18篇,会议因此也取得了成功。会后,我们要求各位作者在会议讨论的基础上,认真修改各自的论文,我们并就其中的大多数论又向作者提出了修改建议。会议结束后不久,米尔夏默教授来华讲学,不少论又作者得以有缘当面与他探讨有关学术问题,对于论文修改加工颇有裨益。不知是否巧合,各位作者对其“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的批评多于肯定,这当然涉及对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及其发展的评价。而我们更为看重的是各位作者的理论勇气以及自主思考和研析的精神,其中的一些研究我们认为还来相当深入的,表明年轻一代的学人正在成长。这是令我们感到高兴的。值得指出的是是,作为学者,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应保持一谦逊的态度,谦逊使人进步,我们愿意与年轻一代学人共勉。<
-
中国人惹谁了宁一,庞永三著这是一个谁也不愿提起的话题,又是一个必须面对的话题。本书又将成为引人关注,引起议论的时政话题。全书分六篇从古至今论述中国人的形象和地位问题,内容涉及:敌对势力敌视和丑化中国人的深层次原因;中国人应该有哪些民族精神?从国外角度来看,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中还缺少什么?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对国家发展有什么影?欤课颐侨绾卧诠噬鲜髁⒄感碌拿褡逍蜗螅康鹊取?这是一个我们谁也不愿意提起的话题,这是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话题,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话题:中国人惹谁了?2003年春,在广大国际社会对中国人民抗击SARS表示理解、同情和支持的时候,在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得到充分展现的时候,国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又在利用SARS做政治文章,他们叫嚣要“一防伊拉克人,二防中国人”,大搞种族歧视,严重丑化中国人形象。通过媒体,我们也很容易看到有关中国人被侮辱、被攻击、被欺骗的报道:2003年5月,中国留学生和乌克兰学生发生激烈冲突;2003年6月,一名外国人穿着“告诫中国人”的T恤在南京街头招摇;2003年7月,德国斯图加特大学里出现假借校长之名的排华海报;2003年8月,“中国间谍”又成为美国的热点话题;2003年9月,一华商在巴西被警察殴打致死……这些现象绝非偶然,现在中国人正全方位地走向世界,与世界接触多了,出现了与我国国家实力不相称的中国人形象和地位问题。甚至在个别人嘴里,Chinese(中国人)竟是骂人的话,中国人遭到歧视、敌视和仇视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也必须引起世界上爱好正义的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党的领导下,SARS终究会被战胜,针对中国人的事件也必然会得到公正解决,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也是不可辱的!同时这些事件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反思:有些外国人敌视和丑化中国人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中国人是不是像他们所说的那样?作为一个讲究“一日三省其身”的民族,一个对待批评和误解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的民族,一个虚怀若谷的民族,一个追求与时俱进的民族,一个正在实现伟大复兴的民族,我们同时自己也时常在认真反思和努力查找:我们自己会不会还有问题?对一个人来说,性格决定命运,命运又反过来影响性格。而对一个民族来说,历史文化决定性格,性格又会反过来影响本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进程,民族性格与国家发展的关系是什么?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与其他国家民族性格相比孰优孰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根本要求,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归宿。在当今这样一个“更长时间的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我们需要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一个什么样的崭新形象?本书将带着这个问题与你共同走过一个横贯时空的旅程。在这个旅程中,有鲜花和芳草,也可能会有荆棘。它可能会划破你的衣服,刺伤你的皮肤,更有可能刺痛你的心。作者不是导游,更没有资格做“导师”,作者只是愿意与你一同审视,一同探讨,一同沉思,一同反省。更重要的是,一同踏踏实实地去做。
-
全球化世界的治理(美)约瑟夫·S.奈,(美)约翰·D.唐纳胡主编;王勇[等]译全球化主要是指商品、资金、信息、人员(部分的)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经济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加以合理配置。全球化之所以在过去的十年中取得长足进步,离不开技术的快速进步,离不开良好的国际政治与安全环境。从总体上看,这些支撑全球化的有利因素并未根本改变。全球化在经过后冷战时期高歌猛进的十年之后,目前步入了消化、调整、深化的阶段。在未来五至十年中,全球化是否能够继续推进,取决于主要国家能否有效地开展合作,协调政策,取决于它们能否克服彼此之间的利益冲突,取决于它们能否有效地解决全球化带来的负面效应。一句话,如何创造出适应全球化新现实的有效治理模式,决定着全球化的前途与命运。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看到,那种认为全球化的浪潮势不可挡、不可逆转的观点,显然是盲目乐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