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国际关系
-
冷战启示录沈志华 等 著目前,中美关系处于两国关系正常化四十几年以来紧张、危急的状况。中美关系是否已经或终将进入“新冷战”状态?目前的状态将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其结果如何?中国应该如何应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攻势和压力?对于这些问题,不仅中国政府各部门都在思考,学界各领域也必须做出回答。作为历史学者,特别是专门研究冷战国际史的学者,更是责无旁贷。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受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委托,组织本校及国内相关领域的学者,在以往历史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十五篇专题报告,分欧洲和亚洲冷战的起源、美苏太空及核武器竞争、美国的心理战和经济冷战、美苏在欧亚非大陆争霸、美国与其盟国的关系、中美苏战略三角关系、苏联及东欧国家的转型等几个方面,考察和分析了美苏双方在冷战形成和发展中的战略、策略及其胜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
欧盟-俄罗斯关系1999-2015[荷] 安妮-索菲·马斯 著,梁斌 译《欧盟-俄罗斯关系1999-2015:从亲密到对抗/国外“一带一路”研究译丛》梳理了近几年欧盟与俄罗斯关系变化的脉络,讨论了影响双方关系的一个主要因素,即双方内部环境的变化。《欧盟-俄罗斯关系1999-2015:从亲密到对抗/国外“一带一路”研究译丛》讨论了俄罗斯和欧盟不断变化的内部形势,分析了科索沃、车臣、格鲁尼亚、乌克兰冲突对欧盟和俄罗斯关系造成的影响。《欧盟-俄罗斯关系1999-2015:从亲密到对抗/国外“一带一路”研究译丛》通过对形势的分析,对欧盟与俄罗斯关系的走势进行了研判。
-
英美派外交官与国民政府美援外交陈永祥 著在民国外交史上,“英美派”外交官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群体。本书将“英美派”外交官置于1931—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全局视野里,考察“英美派”外交官群体产生的内外环境,探讨“英美派”外交官与国民政府美援外交的关系,揭示“英美派”外交官在国民政府美援外交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英美派”外交官主要代表人物相互之间及其与国民党高层政治之微妙关系,进而审视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与美国关系的广度与深度,为抗战时期的中美关系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
向和平宣战罗南·法罗 著,李茸 译美国外交何以崩溃?全球领导力何以消失?2018年普利策公共服务奖获得者痛定思痛,予以反思。 美国的外交政策正经历严峻的转变,其结果可能改变美国在全球的地位。预算大幅削减使美国的外交及国际发展机构大伤元气,为美国谈判国际协议、在世界各地为美国公民提供保护的外交官们大量出走,国务院大楼里办公室越来越多地空置。与此同时,曾经由和平缔造者承担的美国对外事务已被军工势力接管。美国正变成一个先开枪、后提问的国家。 从华盛顿的权力走廊,到阿富汗、索马里和朝鲜等全球偏远和危险的地区,享有赞誉的美国调查报道记者罗南·法罗带我们经历了一场惊人之旅,透析了美国历史上影响巨大、令人不解的转变之一。身为前美国国务院官员,作者通过亲身的经历,展示了传统国之重器领域中部分末代卫士的真实面貌,其中包括促成了波斯尼亚和平,却在努力达成阿富汗和平进程中英年早逝的理查德·霍尔布鲁克。 在大量引用新解密文件,汇总海量对军阀、内幕消息人士及政策制定者珍贵采访的基础上,《向和平宣战》为一大濒危行业做出了强有力的辩护。书中采访到的政策制定者包括了从亨利·基辛格到希拉里·克林顿,再到雷克斯·蒂勒森在内的所有在世的美国国务卿。法罗认为,美国数十年来在政治上怯懦、在战略上短视以及在对外行为中公然为恶的结果,是美国的外交已然衰落——但这或许也为美国提供了一条摆脱争战中的世界格局的出路。
-
制衡、追随抑或推卸责任马千里 著冷战结束以来的时代富有历史特殊性,苏联突然解体使美国成为无可匹敌的超缓大国,其他国家还没有为防范一个潜在霸权国做好准备,就面临着如何与一个现实存在的霸权国共处的问题。生活在美国霸权阴影下的其他各国如何应对威胁以获得更好的生存前景?是制衡?推卸责任?还是追随?等等。这种攸关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生存与安全的战略抉择问题正是大战略研究的核心关注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长期和平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为此就必须准确把握亚太地区主要国家是如何进行大战略抉择的。《制衡、追随抑或推卸责任:冷战结束以来的日本大战略调整》即旨在探讨冷战结束以来亚太地区大国日本大战略调整的内在逻辑与规律,具体核心问题包括冷战结束以来日本大战略发生了哪些调整?影响这些调整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这些调整是否明智?其未来动向如何?《制衡、追随抑或推卸责任:冷战结束以来的日本大战略调整》从国际政治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出发,通过建立“结构压力—战略文化”理论分析框架,主要运用过程追踪法来一一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此外,《制衡、追随抑或推卸责任:冷战结束以来的日本大战略调整》还针对近乎常识性的日本具有“与强者为伍”与“远交近攻”战略文化传统的观点,进行了独特的学术省思。
-
中国与阿尔及利亚友好合作王金岩 著中国与阿尔及利亚的双边关系可以概括为友谊深厚,合作成果丰富和相互尊重历史悠久。1958年9月阿尔及利亚临时政府成立后,中国即予以承认,是一个承认阿尔及利亚的非阿拉伯国家。同年12月20日两国建交后,双方各领域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发展。进入21世纪后,中国与阿尔及利亚的友好合作发展更加快速,并逐渐具有了战略合作的性质。2014年,阿尔及利亚成为一个与中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阿拉伯国家,这也是双方亲密关系的有力见证。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也得到阿尔及利亚的热烈响应,阿尔及利亚官员一直强调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性,以拓展双边在基础设施和工业方面的合作,提升两国的贸易额。两国始终保有多层次的政治交往,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保持密切的沟通和协调。两国间的经贸往来不断取得重大进展,从2014年开始,中国成为阿尔及利亚大进口来源国。双边贸易额在过去10年间增长了10倍。阿尔及利亚是中国在海外的承包工程市场之一。已经有数百家中国公司承接了阿尔及利亚国内的建筑工程项目,包括高速公路、酒店、医院、住房项目等。中国公司因工作效率高、工程质量高和人员素质高在阿尔及利亚国内享有盛誉。两国在科技、文化、教育、卫生、军事等多方面都保持长期友好合作。当前,阿尔及利亚正处于政治、经济、社会转型阶段,未来的中阿合作因此面临诸多新的机遇与挑战。
-
后冷战时期美国对非洲政策崔戈 著《后冷战时期美国对非洲政策》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冷战后美国非洲战略三次重大调整及其与美国国家大战略关系的研究”结项成果。后冷战时期四任总统的非洲战略主要集中在民主机制建设、经贸投资发展、军事安全和社会发展四个方面。不同时期侧重点有所变化。老布什时民主机制建设作为战略重要部分,克林顿时期则强调基于经贸基础上新型美非关系,到了小布什政府时期,9·11恐怖袭击使得华盛顿主要聚焦在合作反恐和对非洲军事安全的介入,到了奥巴马时代美国非洲战略强调认同和利益共存,又重回“价值观外交”。纵观各个时期,美国的战略重点虽有所变化,但战略利益的内容始终未变。
-
中国和希腊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刘作奎,宋晓敏 等 著《中国和希腊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现状、前景及政策建议》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主要维度分析了中国和希腊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状况,论述了双边关系发展的前景和潜力,并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政策建议。该报告汇集了中国和希腊学者的集体智慧,从多学科、多方法维度展开分析,注重中希合作发展的综合性、整体性及时效性,厚今薄古。
-
战后英国文化外交研究汲立立 著《战后英国文化外交研究》分析英国文化的主题脉络和价值观精髓,探讨英国文化外交机制的国内运作机制,从历史角度以时间为轴对战后英国文化外交的模式和表现进行系统梳理,提取出英国文化外交发挥成效的作用机制和实践经验。
-
中国与津巴布韦友好合作沈晓雷 著津巴布韦是南部非洲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是中国开展对非合作的重要对象。自1980年建交以来,中国与津巴布韦的友好关系持续深化发展,已经成为中非友好合作的典范。近年来,在中非合作论坛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与津巴布韦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突出表现为两国在2018年4月将双边关系升级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02018年9月,中国与津巴布韦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这不但有利于两国国家发展战略的准确对接和有机融通,而且可使两国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等领域合作的基础上,为两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重大契机。《中国与津巴布韦友好合作》以中国与津巴布韦不断深化的双边关系为基本立足点,系统梳理两国在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等领域取得的合作成就及中津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的历程,详细分析中津共建“一带一路”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对津巴布韦实现“2030年愿景”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本报告认为,在两国关系新的发展阶段,应提升津巴布韦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的地位、推进两国治国理政交流、加强两国发展经验共享、深化两国经贸领域合作和加强两国民心相通,从而引领两国关系再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