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国际关系
-
德国国际危机管理与实践研究邹露 著一、主要内容(一)研究对象本研究以国际政治–安全领域的德国国际危机管理机制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梳理相关中、德、英文献和政府官方文件,探索德国国际危机管理的理论基础,再通过乌克兰危机、难民危机案例分析和对比,对德国国际危机管理理念和机制研究结论进行论证,最终得出德国国际危机管理机制的结构与特征,并总结其借鉴意义。(二)研究重点问题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研究试图解释以下问题:①\t德国国际危机管理理念是什么?②\t德国国际危机管理的考量因素有哪些?③\t德国国际危机管理机制由哪些部分组成?④\t德国国际危机管理机制的可行性与局限性体现在哪?⑤\t德国国际危机管理机制对我国有什么借鉴意义?(三)主体部分框架第一部分对西方国际危机管理理论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对德国和中国的研究现状分别进行梳理与详细介绍,为本研究做好知识铺垫。第二部分是德国国际危机管理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德国国际危机管理的几个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借助角色理论、文明力量理论和欧盟危机管理理论及模式,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通过梳理德国政府危机管理相关文件、报告及论著,对德国国际危机管理理念、战略基础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第四部分深入探索德国国际危机管理机制。从法律基础、原则与手段、决策机制、三段式实施机制,结合国际组织框架,提炼出德国国际危机管理机制的整体框架。第五部分以乌克兰危机和难民危机为案例,对危机管理实践进行纵向分析和横向对比。最后一部分对德国国际危机管理机制进行总结,对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德国国际危机管理机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并对德国国际危机管理的前景进行展望。二、主要观点第一,德国高度重视国际政治-安全危机及其管理。第二,德国认识到必须与世界上所有重要国家和国际组织合作才能有效管理国际危机,并在实践中力图与世界上重要国家及国际组织合作。第三,德国在国际政治-安全危机管理中注重民事危机预防,倾向于不轻易动用武力或至多有限地使用武力,目的主要是为了避免冲突升级或发展,造成更大的人道主义灾难。第四,德国国际危机管理始终离不开欧盟框架,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为德国参与国际政治-安全危机管理提供了动力,同时也形成一定的制约。
-
中国暂缺作者《中国—东盟研究》于2017年创刊,由中国—东盟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办、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承办,聘请国内外知名东盟问题专家组成编辑委员会。本刊围绕中国—东盟研究领域,重点关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致力于中国—东盟理论研究与政策分析的有机融合,一年四辑(季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辑为“一带一路”东盟学者特辑,对相关领域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观察、研究与展望,并提出了有价值的政策建议。内容详实,条分缕析,具有鲜明专业特色,兼具权威观点,既适合高等院校在校生学习阅读,也适合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学者及政府官员作为参考。
-
外交学院2018年科学周论文集秦亚青,袁路明 编《外交学院2018年科学周论文集》对于提高外交学院教职员工科研能力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给本院教职员工增加了一个发表研究成果的园地,深受欢迎,许多教职员工在该书发表研究成果之后,可以得到广大同仁的中肯点评和指正,提高了继续发表研究成果的水平,此项活动坚持至今,卓有成效。
-
公众舆论与北洋外交应俊豪 著本书是“文化中国研究”丛书之一,以巴黎和会“山东问题”为切入点,探究北洋政府在处理此一事件时与当时公众舆论的互动关系,进而呈现出有异于以往面貌的北洋外交。特别是中国公众在看待对外关系上的种种问题时,所抱持的态度与产生的舆论倾向,其中“反日”舆论与“亲美”舆论的产生与互动,则是本书的研究重心所在。
-
原霸[英] 佩里·安德森 著,李岩 译原霸:霸权的演变(The H-Word: The Peripeteia of Hegemony) 在国际关系与政治学文献中,很少有术语像“霸权”这样被使用得如此广泛,而对于其确切意涵却几乎没有共识。在首部探讨这一概念命运的历史研究中,安德森追溯了“霸权”一词在古希腊时期的起源,在1848-1849年的欧洲大陆动荡时期于德意志重新被发现;随后,作者又分别考察了在革命时期的俄国、意大利以及冷战时期的美国、戴高乐治下的法国、撒切尔治下的英国、后殖民时代的印度、封建时代的日本的“霸权”概念,直至由默克尔和特雷莎??梅、布什和奥巴马唱主角的世界。
-
启微·战场之外魏舒歌 著,魏舒歌,李松蕾,龙伟 译本书是第一本研究从济南惨案开始至珍珠港事件爆发(1928~1941),中国与日本争夺国际话语权的专著。作者通过租界英文报刊着重考察了国民政府如何在国际宣传资源极其匮乏、政府派系纷争不断的情况下,逐步建立起统一的国际宣传系统。
-
一带一路与国际新秩序构建王灵桂,蒋岩桦,景峰 著2017年伊始,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拟组织编撰“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系列专题报告”,计划每年出版8-10本,对事关中国战略布局的全球议题进行跟踪研究,前期拟设置“‘一带一路’倡议”、“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三个议题,后期会根据情况做调整。本辑为第八本,还是分三个议题,从世界经济角度分析国外战略智库对中国国际发展战略的评论。世界各重要智库对中国的包容性增长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和探索。他们始终高度关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实施,在关心着中国力主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列为自己的研究重点,并陆续发布了一大批研究报告。其中,既有讲中国故事的,也有试图破解中国发展谜题的,还有抱着成见或戴着有色眼镜挑刺者,等等。见博则不迷,听聪则不惑,作为中国高端智库的学者,我们应当有胸怀和气魄,去认真研究这些“中国通”在如何思考、如何研究、如何评述中国及其未来。这对我们增强定力、破解发展难题和困局,可能会有一些“它山之石”之效果,进而为我们的智库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自然不无宜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扬、如何弃,如何取其精华、抛其糟粕,也需要我们不断增强敏锐性和鉴别力。笔者在工作团队的帮助下,对国外战略智库发表的报告进行了仔细研读。本项目系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王灵桂研究员组织编撰的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系列专题报告第八本,本报告聚焦于“一带一路”建设工作推进程度以及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和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情况,以境外著名战略智库发表的报告为样本择其要点编译成册,便于我们继续认真研究这些“中国通”在如何思考、如何研究、如何评述中国及其未来,不断增强我们的敏锐性和鉴别力,进而为我们的智库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
超越修昔底德陷阱张全义自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2017年1月上台以来,中美关系跌宕起伏、时好时坏。2018年版美国《国防战略报告》将中国定位为“修正主义国家”(a revisionist country),并认为,长达三十来年超级大国抗争的空档期即将结束——“大国竞争的时代又回来了”。2019年3月,美国右翼重新组织起冷战时代成立过的旨在对抗苏联的“应对当前危险委员会”(Committee?on?the?Present?Danger,CPD),以应对所谓“来自中国的威胁”。在现实层面,中美在政治、经济、安全领域摩擦不断,尤其是,近两年来高潮迭起的“贸易战”使得中美关系充满变数。 有人把中美当下的这种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形容为“戴镣铐的舞蹈”,有人将美国对中国的忧虑称作“更年期的焦躁”,也有人警告中美贸易摩擦意味着“经济铁幕”的开启,更有人预言21世纪的中美冷战已经爆发。中美关系进入“后接触的时代”,面临众多考验与挑战是不争的事实。 如何理解中美关系?如何对摇摆不定的中美关系做出界定?中美关系究竟是零和博弈还是合作共赢?中美之间在哪些方面心存芥蒂?如何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发展的基础上重启中美关系发展的新路径?中美两国能否在国家治理、地区发展以及全球治理层面达成共识、建立认同,成为名副其实的“利益攸关者”(stakeholders)? 通过抽丝剥茧地回顾19世纪以来中美交往中的“爱恨情仇”,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中美交往史,解读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内涵和外延,坦承双方的核心利益关切,虚拟可能引发双方大规模冲突或战争的诱因,晾晒全球化时代国际社会所面临的种种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挑战,本书作者试图从多个视角对中美关系的过去、现在及未来的发展做出解读与展望,诠释影响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一些理念性、结构性与心理性变量。作者认为:21世纪20年代业已到来,历史再次处于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中美两国须携手共进,不畏浮云遮望眼,超越修昔底德陷阱,为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做出历史性的贡献。
-
战略态势观察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战略态势观察》系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主办的学术专集,强调理论研究与动向研究结合、基础性与时效性兼顾的特色,力求全面及时充分展现国内外专家学者对重大国际战略问题、世界形势重要发展、国际关系调整变化等问题新的研究成果,旨在与战略研究界同仁进行学术交流,为战略态势关注者提供观察视角,为我国国际战略理论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
冷战后美日同盟转型研究衣昭杰美日同盟是美国全球霸权体系的重要支撑。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如何经受国际秩序重构的考验,将在国际舞台扮演何种角色,是当前亟需研究的重点。更为重要的是,美日同盟是影响中国安全与发展的大外部因素。《冷战后美日同盟转型研究》立足于作者国防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之上,分析阐述了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转型的历史背景与现实因素,剖析预测了可能前景及影响,研究提出了中国的战略选择,是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