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国际关系
-
德国国际危机管理与实践研究邹露 著一、主要内容(一)研究对象本研究以国际政治–安全领域的德国国际危机管理机制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梳理相关中、德、英文献和政府官方文件,探索德国国际危机管理的理论基础,再通过乌克兰危机、难民危机案例分析和对比,对德国国际危机管理理念和机制研究结论进行论证,最终得出德国国际危机管理机制的结构与特征,并总结其借鉴意义。(二)研究重点问题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研究试图解释以下问题:①\t德国国际危机管理理念是什么?②\t德国国际危机管理的考量因素有哪些?③\t德国国际危机管理机制由哪些部分组成?④\t德国国际危机管理机制的可行性与局限性体现在哪?⑤\t德国国际危机管理机制对我国有什么借鉴意义?(三)主体部分框架第一部分对西方国际危机管理理论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对德国和中国的研究现状分别进行梳理与详细介绍,为本研究做好知识铺垫。第二部分是德国国际危机管理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德国国际危机管理的几个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借助角色理论、文明力量理论和欧盟危机管理理论及模式,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通过梳理德国政府危机管理相关文件、报告及论著,对德国国际危机管理理念、战略基础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第四部分深入探索德国国际危机管理机制。从法律基础、原则与手段、决策机制、三段式实施机制,结合国际组织框架,提炼出德国国际危机管理机制的整体框架。第五部分以乌克兰危机和难民危机为案例,对危机管理实践进行纵向分析和横向对比。最后一部分对德国国际危机管理机制进行总结,对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德国国际危机管理机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并对德国国际危机管理的前景进行展望。二、主要观点第一,德国高度重视国际政治-安全危机及其管理。第二,德国认识到必须与世界上所有重要国家和国际组织合作才能有效管理国际危机,并在实践中力图与世界上重要国家及国际组织合作。第三,德国在国际政治-安全危机管理中注重民事危机预防,倾向于不轻易动用武力或至多有限地使用武力,目的主要是为了避免冲突升级或发展,造成更大的人道主义灾难。第四,德国国际危机管理始终离不开欧盟框架,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为德国参与国际政治-安全危机管理提供了动力,同时也形成一定的制约。
-
公众舆论与北洋外交应俊豪 著本书是“文化中国研究”丛书之一,以巴黎和会“山东问题”为切入点,探究北洋政府在处理此一事件时与当时公众舆论的互动关系,进而呈现出有异于以往面貌的北洋外交。特别是中国公众在看待对外关系上的种种问题时,所抱持的态度与产生的舆论倾向,其中“反日”舆论与“亲美”舆论的产生与互动,则是本书的研究重心所在。
-
阿拉伯革命隐藏的另一面埃里克.德塞纳等 著,王朔 周谭豪 译2011年春天,北非和中东爆发了大规模的民众示威,引发了一些列国家政权的倒台,被国际舆论编织为各种版本的“阿拉伯之春”,也被西方称为“经典的爱国主义革命”。 来自8个国家23位学者通过深入的实地考察,揭开了这场“革命”的内幕,即境外势力如何利用社会矛盾,策划颠覆别国政权的活动;如何培训活动分子并建立网络联盟,提供活动经费,运用操控媒体和舆论,扭曲事实等在“颜色革命”中屡试不爽的技术,将抗议活动升级为暴乱、战争,还用大量鲜为人知的事实和数据揭示了谁在导演这场涉及多国的“离岸革命”。
-
原霸[英] 佩里·安德森 著,李岩 译原霸:霸权的演变(The H-Word: The Peripeteia of Hegemony) 在国际关系与政治学文献中,很少有术语像“霸权”这样被使用得如此广泛,而对于其确切意涵却几乎没有共识。在首部探讨这一概念命运的历史研究中,安德森追溯了“霸权”一词在古希腊时期的起源,在1848-1849年的欧洲大陆动荡时期于德意志重新被发现;随后,作者又分别考察了在革命时期的俄国、意大利以及冷战时期的美国、戴高乐治下的法国、撒切尔治下的英国、后殖民时代的印度、封建时代的日本的“霸权”概念,直至由默克尔和特雷莎??梅、布什和奥巴马唱主角的世界。
-
一带一路背景下阿拉伯智库研究李意“一带一路”倡议为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提供了指导性原则。作为沿线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阿拉伯国家涵盖了西亚和北非地区,是中国周边的战略延伸,在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和安全协作等方面都十分重要。近年来,阿拉伯国家正处于剧烈的政治变革和社会转型阶段,不确定因素时有发生,无疑对准确研判中东形势、制定中东政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书选取的研究样本尽量覆盖到阿拉伯地区的各个国家,不但有助于完善中国特色“中东学”与“阿拉伯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而且有利于深入了解对象国的政治诉求、文化认同和战略决策,对促进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间政策沟通、民心相通、信息畅通具有重要意义。
-
启微·战场之外魏舒歌 著,魏舒歌,李松蕾,龙伟 译本书是第一本研究从济南惨案开始至珍珠港事件爆发(1928~1941),中国与日本争夺国际话语权的专著。作者通过租界英文报刊着重考察了国民政府如何在国际宣传资源极其匮乏、政府派系纷争不断的情况下,逐步建立起统一的国际宣传系统。
-
国际关系学概论李科 著《国际关系学概论/西安交通大学通识课程系列教育,西安交通大学本科“十三五”规划教材》的特点有如下四个方面:一,按照“结构篇——行为体篇——范畴篇——行为篇——制度篇”的逻辑架构进行十二章内容的编排,层层递进,结构清晰,逻辑严谨,体系完整,强调了知识的基础性和理论的系统性;第二,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理论分析精炼,呈现了国际关系学的内在逻辑和理论体系,不仅告诉读者国际关系是什么,还告诉读者国际关系如何运作;第三,可读性强,简明实用,避免了枯燥晦涩的文风,适合作为国际关系的入门书,期望增加国际关系理论知识、提高国际关系理论素养的读者能从书中获益;第四,立足中国,聚焦中国,每章内容最终都落脚于中国对外关系领域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或彰显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或提出中国的努力方向、改革路径,将“教材育人”的理念贯穿始终,进行价值代领。《国际关系学概论/西安交通大学通识课程系列教育,西安交通大学本科“十三五”规划教材》适宜作为高等院校国际关系通识课教材,也适合作为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及相关专业的本科教材或教学参考书,还可作为对国际关系感兴趣的读者自学的参考书。
-
美菲联盟缔结研究王秋怡 著《美菲联盟缔结研究》以美国与菲律宾缔结同盟关系为主要内容,详细研究和分析了美国和菲律宾缔结同盟关系的动态过程。《美菲联盟缔结研究》的研究时段从1901年菲律宾成为美国殖民地开始,直至当前杜特尔特政府对美关系止。《美菲共同防御条约》是美菲联盟关系的象征,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尽管美菲间有所分歧,但共同防御条约依然存在了近七十年。通过《美菲联盟缔结研究》的研究,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冷战政策,同时也可以通过对历史的追溯来回望今天美菲联盟连而不断的原因,从而揭示出新时期美菲联盟关系的特征和实质,加强我国对周边地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
中国对外关系张蕴岭,任晶晶 等 著改革开放40年,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通过全面融入世界市场、参与国际分工,中国实现了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对外关系上,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中坚力量。中国已经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人复兴的H标。《中国对外关系(1978-2018)/改革开放研究丛书》对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并对未来前景进行了科学展望。中国为何能够在短短40年的时间里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其中为重要的经验就是,始终把捉发展是硬道理这个大方向。就对外关系而言,则是紧紧抓住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竖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中国对外关系(1978-2018)/改革开放研究丛书》是一部倾力打造的精品力作。各章作者都是国内国际问题研究界相关领域内的专家学者。他们从各个角度进行的深度分析和解读,有助于读者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发展历程。
-
共绘一带一路工笔画王灵桂,蒋岩桦,景峰 著本书以“共绘‘一带一路’工笔画”为主题,选取了美国、英国、俄罗斯等13个国家37个智库一系列有见地的研究报告,分析“一带一路”框架下互利合作的国际性和时代性特点,提出进入工笔画阶段,“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认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可以满足各方共同需要,让合作成色更足、吸引力更大、持续性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