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国际关系
-
俄罗斯欧亚研究冯玉军,赵华胜 著本书主要汇集了复旦大学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专家新近的研究成果,分为专题报告篇、学术论文篇、时政评论篇、国际战略形势变化、国际关系研究方法论、俄罗斯及亚洲国家内外政策调整等主要内容。
-
中东热点回眸与评析杨福昌 著《中东热点回眸与评析》是杨福昌大使关于中阿友好关系、中东热点问题等所做的思考、评析与展望。全书分为三篇:中阿友好、中东热点、历史回眸,收入了杨福昌大使近二十年来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国际问题研究》《阿拉伯世界》《阿拉伯世界研究》《西亚非洲》等各大学术期刊与重要媒体上的39篇文章,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有助于读者了解中东地区的复杂生态,厘清中国同地区国家关系的发展脉络。
-
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于洪君 编当前, 西方国家维护世界秩序的能力和意愿的弱化与中国和其他新兴国家经济的快速崛起,共同推动着国际秩序走向“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在国际秩序未来演变中,中国既要坚持改革开放, 坚决捍卫自由贸易和多边体制;也要求 同存异,推动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所有国家的合作,有效处理和管控好与美国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办好自己的事,以改革开放的确定性应对国际秩序的不确定性 。本书共分为什么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如何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部分,邀请傅莹、于洪君、蔡拓、贾庆国、郭树勇、朱锋、庞中英等国际关系名家对其解读,对于广大读者系统深入理解百年未有大变局之含义,认清国际国内形势,有一定的价值。
-
外交与军事历史评论梁占军 编《外交与军事历史评论》是首都师范大学文明区划研究中心和国际关系史研究中心共同创办的一本专题集刊。其本意在鼓励学者突破学科壁垒,从外交与军事互动的新视角来探讨国际关系史上应对国际争端的典型案例,总结其经验和教训,为现实国际问题的处理提供有效参考,彰显历史研究对现实的资政作用。本集刊的创办是寻求突破上述研究困境的一种尝试。它立足于从历史的实例中提炼和总结经验,鼓励通过跨学科、多角度的案例研究,为处理现实中类似的热点国际问题提供历史借鉴。所设定的主要栏目有“专题研究”“青年论坛”“史料选编”“书讯与书评”“学术动态”等,兼顾现实热点问题与历史专题的研究。其选文优先侧重国际关系史上重大的国际冲突或国际问题的相关决策研究,注重分析各国政府在应对重大国际危机和突发事件的过程中是如何借助外交和军事手段来化解危机或解决争端的。入选论文原则上以首发为主,中外成果兼收;同时也不排除经过修订和充实的已刊重要文章。其中“史料选编”栏目是从还原历史本真和细节出发,编译一些主题相关的档案或重要文献资料。其基本原则是选用新解密的档案资料并尽量保持原貌,为读者提供更真实的参考。
-
中国西部周边地区丝路天然伙伴关系研究报告马丽蓉,桂宝丽 编《中国西部周边地区“丝路天然伙伴关系”研究报告》从丝路地缘环境切入,对丝路绿洲地带、丝路草原地带、丝路海陆交会地带等三个不同区域展开深入研究,旨在梳理丝路不同地带的商路或古道、驿站或古都等的地缘环境变迁的内涵、方式,分析丝路不同地带间经贸往来与人文交流的规律、特征,以及廓清中国西部周边地区间在辟路交往、靠路发展、借路繁荣的文明成长中所取得的成就与不足、经验与教训等,最终完成由互惠型的经贸关系与包容型的人文关系所构成的“丝路天然伙伴关系”的实证性研究,为建设中国西部周边地区“丝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供历史依据与现实基础。
-
互不信任的差异性结构与锁定状态下的中日关系陈实 著《互不信任的差异性结构与锁定状态下的中日关系》提出了一种解构21世纪中日关系多次起伏的研究角度,即分析中日关系中存在的具有差异性结构的互不信任问题。《互不信任的差异性结构与锁定状态下的中日关系》认为,日本当前更关注的是基于中国综合国力上升的战略问题,而中国目前更关注的是有关历史的道德问题。中日关系之所以陷入僵局,是因为双方在战略和道德问题上的核心关切不同、结构不对称,从而形成了难以化解的结构性互不信任。其中,由于日本多次在历史问题上出现不负责任的举动,且认为历史问题已经解决并因此不回应中国的合理关切,导致中国对日本的道德不信任不断加剧;同时,日本在“中国威胁论”的基调下,视中国为对自身安全的威胁并产生了对中国的战略不信任,但由于日本的战略不信任源于不合理的“中国威胁论”且无法反映中国和平发展的意愿,因此中国不可能给予日本理想中的“回应”。由于核心关切领域不同,两国因此缺乏同时解决问题的动机,这因此导致中日关系锁定在时好时坏的状态中。《互不信任的差异性结构与锁定状态下的中日关系》通过定性分析确定中日互不信任的关键领域,并对相应指标进行包括官方话语的定量分析、民意调查结果解读和学界访谈等多角度分析,以论证互不信任的差异性结构的存在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
新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石善涛 编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独立自主:维护国家安全和主权独立,中篇为和平发展:开创全方位对外关系新格局,下篇为合作共赢: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书梳理和总结70年来外交战线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对于丰富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理论体系,积淀和形成一系列优良传统、宝贵经验,化解和处理未来面临的问题、遇到的风险挑战,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
文化冷战张杨 著冷战时期,历届美国政府为了实现其多重冷战政策目标,制定并实施了种类繁多的意识形态战、信息战、争夺“人心之战”和文化冷战等活动,“青年领袖项目”是其中为重要且持续时间长的项目之一。尽管历幅政府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随时调整其政策目标和策略手段,但“青年领袖项目”的总体目标和核心思想并没有改变。概括言之,美国“青年领袖项目”致力于影响“潜在青年领袖”这一特殊的目标群体,在冷战背景下,要实现的目标主要有三个:其一,识别并影响社会主义国家的青年领袖,使其“摆脱”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逐渐接受西方的民主自由观念,为促成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改变”积蓄力量;其二,接触并培养新兴国家或转型国家的潜在青年领袖,使其接受并传播美国的价值观念,进而影响所在国家的道路选择;其三,通过教育和文化交流,维持美国与结盟国家友好关系,塑造美国的正面形象,帮助美国冷战政策目标和外交政策目标的更好实现,为美国的实力政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
外交与安全的中国思路肖晞 著《外交与安全的中国思路》以外交与安全的中国思路为主线,立足理论、聚焦战略、关注区域、探索安全。作者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框架进行阐释,从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中探寻外交思想的底蕴;对国际关系主流理论范式的安全研究进行总结;对中国国家安全思想、安全理论与安全战略进行解析研判;对优化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加强国际环境塑造能力提出思考。
-
碳排放权交易价格机制孙悦 著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进程中,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是一个有效的将行政手段与经济刺激结合起来的方式,为此受到了各国的关注,它们纷纷构建属于自己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而无论在哪个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碳排放权的交易价格均随着市场供需的变化而波动,其走势直接影响着市场参与主体对未来碳排放权价格的预测及风险衡量,并关乎碳减排效率及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效性的发挥。在此背景下,本书关注碳排放权交易中的核心问题碳排放权价格机制。并按照如下逻辑顺序展开系统研究。首先,简介国际上较有代表性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明确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核心机制,并依次针对该体系碳排放权价格怎样产生(价格形成机制)、如何运行(价格运行机制)、何以监管(价格监管机制)展开剖析。其次,深入追问哪些因素影响碳排放权交易价格走势及各影响因素对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贡献度究竟如何。在此,重点分析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发展逐渐趋向成熟的第二阶段及第三阶段内核证减排量和碳排放配额两种产品期现货价格间如何互动与影响。最后,将研究视角回归到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在回顾其发展历程,并分析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成初期面临困境的基础上,继续沿着对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价格机制的分析思路,设计出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价格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