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国际关系
-
上海民间外交的新空间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编本书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启示为视角,从理论和实践两个途径对进博会和上海民间外交之间的深层互动进行研究。理论方面,本书对民间外交的理论探索进行了整体思考。实践方面,本书从领域和传播两个维度出发,基本涵盖了上海民间外交的所有实践活动,领域维度主要考察了企业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友好城市、非政府组织、智库等的合作情况,传播维度主要针对媒体、新技术和网络、会展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研究。本书旨在为今后进博会和上海民间外交的良性互动提供有利的方向指引。
-
步平文集马晓娟徐志民 编本书是步平先生的个人文集,分为四卷,卷由“论文选粹”“报刊时评”“序与书评”组成,彰显了先生对重大历史理论与现实问题的关注;第二卷收录《靖国神社与日本军国主义》《毒气战:追寻恶魔的踪迹》两部著作,前者对靖国神社问题进行了客观、理智的分析,后者对日本侵华毒气战做了全面、细致的实证研究;第三卷收录《战后处置与历史遗留问题》一书,讨论了战后处置问题以及战后中日关系的发展与曲折,回答社会上关注的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第四卷收录《跨越战后:日本的战争责任认识》一书,对战后日本战争历史认识是如何形成的、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日本社会是否存在与此相反的态度和认识,中日两国民众在这一问题上能否通过交流、沟通达到理解、“和解”等问题做了详细解答。
-
欧盟框架内德英分歧与博弈李倩瑗 著本书以欧盟框架内英国与德国的政策分歧与博弈为研究对象,考察两国在欧洲一体化进行中的发展目标、政策取向与行为模式及产生的影响。基于欧洲一体化、差异性一体化、逆一体化理论框架,分析1991~2019年两国关系发展历程,从地缘战略、政治经济维度、制度-法律维度和社会文化维度考察了德国和英国欧盟政策的成因与目标,并以欧盟单一市场、欧共体预算摊派和英国脱欧历程为例,具体分析德国和英国在欧盟内的分歧与博弈。同时,展望了英国脱欧后两国关系的前景。
-
欧洲联盟发展回顾与前瞻徐明棋,杨海峰 著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通过与生效,欧洲联盟在共同体的基础上成立。在30年不到的时间里,欧盟在权能、成员等方面都经历了重要的发展变化,这些发展变化不仅对其内部产生了深刻的作用,而且给外部世界带来了广泛的影响。今日的欧盟已经成为全球重要力量,对中美关系乃至世界局势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未来,欧盟的发展变化还会继续,其作用和影响也还会继续。本书汇聚上海欧洲问题研究部分代表性学者,围绕“欧洲联盟发展回顾与前瞻”这一主题,从经济、政治、外交、安全、法律、社会、文化等领域,欧盟、国家和地区等层面,针对有学术或现实意义的问题,开展理论和实证研究。研究成果对于了解和把握欧盟在全球大变革背景下的发展方向和在其中的作用具有相应的参考价值。
-
人、国家与国际关系尚会鹏 著本书将心理文化学融合了中国文化对“人”的认识,提出了两个范式:“人”(Jen,即“基本人际状态”)和“心理-社会均衡体”,并将两个范式引入国家行为体及国际关系研究中,强调国家的文明属性对国家行为的影响,揭示了国家对外部世界的态度和行为模式与该国文明体的内核“人”之间的关系。书中以中国、美国、日本、印度四个文明社会为例,分析了它们的基本人际状态与国家行为模式之间的关系,以及基本人际状态与国际体系模式的关系,批判了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流派在本体论上的局限性,提出了国际关系的新本体论,为分析国际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
-
龙之印迹何兴强 著本书聚焦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在二十国集团(G20)舞台上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过程、表现、收获和影响。通过G20平台,中国积极参与并进入了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心舞台,在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国际金融体系治理与改革、贸易、发展、能源与气候变化等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2016年9月首次主办的G20领导人杭州峰会,成为中国充分展现其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角色,引领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舞台。
-
[按需印刷]甘肃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关系夏红民,王福生 著“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提出,对中国经济社会和区域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各省市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内沿线各省区及城市纷纷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发展需求,积极制定政策和采取措施,扩大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联系与合作,谋求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甘肃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位于西北地区“坐中六联”的中心地带,是黄河、长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中原联系新疆、青海、西藏的桥梁和纽带,多民族交汇融合地区。甘肃作为伏羲和女娲的故乡,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开发,特别是农业垦殖和古代文化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甘肃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资源丰富,不仅有适于农、林、牧、渔各业综合发展的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更有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的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生物资源。独特的地理区位、丰富的新能源资源禀赋、相对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连续出台的促进发展政策的叠加效应,成为甘肃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的主要依托,不仅决定了甘肃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西北地区民族团结、繁荣发展和边疆稳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为甘肃在促进丝绸之路的中外交流和合作发展方面,提供了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
-
中国周边外交研究第10辑杨健 著《中国周边外交学刊》是由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复旦大学分中心主办的中国周边外交研究的专业性学术集刊,宗旨是“瞄准中国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重大问题,努力推进对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政治、安全、经济、外交、文化关系的理论研究、战略研究、个案研究和综合研究”。
-
中非合作论坛20年研究张忠祥,詹世明,陶陶 著中国是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而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非从来是都是命运共同体。中国和非洲在历史上一直相互同情、相互支持,结下了深厚的传统友谊。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非关系之所以顺利发展,一是因为中非之间有着共同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发展任务、共同的战略利益;二是中国及时调整对非政策,使中非关系日益趋向成熟和务实。冷战结束后,面对新的国际形势以及中非双方各自的发展任务,中非双方都有进一步加强磋商与合作、共同应对新世纪挑战的强烈愿望。因此,中非合作论坛在2000年应运而生。论坛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7届部长级会议和3届峰会,为中非双方提供了一个务实合作的平台,使得中非合作变得更加机制化和经常化。在论坛的推动下,中非关系进入了快速、全面发展的最佳时期,中非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宽,各领域的合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新高度。中非合作论坛开创了中国与非洲国家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论坛完善了中国对非政策体系,推动了中非关系跃上新台阶,从2000年的“新型伙伴关系”上升为“中非命运共同体”。在论坛的推动下,中非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国际事务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为非洲经济发展以及和平稳定、实现“非洲复兴”注入了强劲的动力。论坛引领了国际对非合作,在论坛的影响下,传统大国和新兴国家纷纷重启或开启对非峰会外交,提升了非洲国际地位。中非合作论坛的发展已经整整走过20个年头,论坛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功,其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六条:一是中非双方领导重视论坛,优化了论坛的顶层设计;二是论坛的合作项目契合非洲经济转型的需求,助力非洲推进工业化、经济多元化和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论坛的合作兼顾双方的利益,中国成为非洲经济增长的新因素,同时中国也在中非合作中实现了自身利益;四是论坛与时俱进,根据双方需求不断调整充实合作内容,拓展深化合作领域;五是在论坛机制的保障下,各项举措落实得力,真正做到了“言必信,行必果”;六是南南合作,为发展中国家共谋发展。上述经验也是中非合作模式的具体体现。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性问题凸显,中非依存度增加,为论坛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我们必须看到论坛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内外挑战。我们相信只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继续坚持中非合作模式,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规划并迎接中非合作论坛下一个20年,中非合作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果,中非一定会对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
地方参与中国—东盟合作研究杨祥章 著自1991年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以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积极参与中国-东盟合作,成为中国-东盟关系中不容忽视的力量。地方参与中国-东盟合作,不仅有效促进了自身的对外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也丰富了中国与东盟整体合作的形式和内容。本书围绕地方参与中国-东盟合作的内外动因、具体表现、路径模式、府际互动和未来趋势展开学术探讨,以期为更好地理解地方参与中国-东盟合作提供参考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