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国际关系
-
中国与东盟素里耶˙莫那拉 著本书作者素里耶是一位优秀的老挝青年学者,也是老中人文交流成果的典范。多年来,她一直积极参与老中友好交流事业,并在中国完成学业后回到老挝参与国家发展建设。在本书中,素里耶结合大量的事例分析了东盟发展的历史、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东盟这一区域性组织应在内部构建互信,外部与其他国家和组织机构建立合作机制,从而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为东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合作机会,将东盟与中国等国家联系起来。“命运共同体理念”则可将东盟纳入更大的合作框架中,从构建东南亚命运共同体到亚洲命运共同体,最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一带一路蓝皮书孙壮志,赵克斌,王晓泉 著本书分为总报告、分报告、国际合作篇、国内区域篇、专题篇五部分,分别从贸易、投资、产能、科技视角,分析“一带一路”建设在重点领域的推进成果;重点分析了中国与东南亚、东北亚、欧洲、非洲、拉美、中亚在“一带一路”建设上的合作;研究了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东北、武汉、西安、青岛参与“一带一路”的规划与实施情况;研究了中欧班列、能源投资、境外经贸合作区等领域的合作及其前景。
-
战后英国英属撒哈拉以南非洲政策研究杭聪本书利用一手档案材料系统考察了“二战”后英国英属撒哈拉以南非洲政策,尤侧重以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社会变化为切入点反思殖民统治历史,以及上述变化同殖民统治终结之间的关系。此外,通过分析英美霸权转移、跨国公司资本联合与英国政策的关联,尝试将个案研究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变迁联系在一起。本书认为英国对英属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政策是在国际压力、殖民地压力和国内压力的逼迫下制定的,三种压力在不同地区和时间段内发挥了大小不同的作用。在压力的综合作用下,经济考虑是英国政府决定政策方向的基本依据,政治或防务考虑起到加速或延缓政策实施时间和具体决定政策实施方式的作用。
-
国际体系的帝国主义倾向及其批判于海洋 著帝国式的征服想转化为稳定的靠前秩序,需要使征服者和被征服者都相信帝国主义秩序是合理的和必然的。在历目前,帝国主义总是以公开或隐蔽的形式内嵌于靠前体系的话语和实践中:在话语层面,当代西方靠前关系主流范式在表面上排除了帝国主义的相关问题,但在靠前秩序愿景的描述和控制暴力机制的研究中,却事实上承认了帝国主义的逻辑及其对靠前体系的嵌入;在实践层面,资本的优选化创造了一个不平等的分配结构,鼓励权力政治和干预主义倾向,很终塑造一个等级化的靠前结构,把西方世界的内部认同和西方世界对非西方世界的控制制度化。世界性帝国与其盟友,在推动靠前体系帝国主义化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帝国主义源自靠前体系结构的缺陷,从自其诞生之日起就蕴育了自己的敌人。靠前体系的“去帝国主义化”,表现为平等化的体系文化,去依附化的世界经济结构以及国家间关系的民主化。新的靠前秩序需要非西方国家与西方国家建立更为平等的合作关系,也需要非西方国家内部结构的重建。在去帝国主义化的历史进程当中,中国具有宿命式的历史使命。基于历史和制度原因,中国会承担去帝国主义化的倡议者和赞助者的角色。中国所反对的不是特定国家,而是靠前体系中根深蒂固的帝国主义倾向。
-
中国与格鲁吉亚张翼 著格鲁吉亚是欧亚历史、文化融合和经贸往来的交汇处,更是古代丝绸之路和现代欧亚交通走廊必经之地。以“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两国民心相通,实现共同繁荣,符合两国长期利益和根本利益。本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院与格鲁吉亚理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合作,通过双方学者在“中国和格鲁吉亚: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与文章集结而成,涉及双方在“一带一路”建设下高层往来、经贸合作、社会治理合作、人文交流等多方面内容,体现了格鲁吉亚中国学研究与中格合作的**研究成果。
-
欧盟政治与强制外交李杉 著“联盟”和“强制”是人类社会的经典命题,也是国际政治研究的传统领域。本书尝试将“联盟政治”放置于“强制外交”的战略互动中加以考察,从而更为全面地认识“联盟”和“强制”两种理论和实践,更为充分地解释联盟实施强制外交战略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回应现有理论研究与国际政治实践之间的脱节。本书提出了强制外交情境下联盟的凝聚力模型和分类,在此基础上建构了联盟凝聚力对强制外交战略影响作用的分析框架,并通过海湾危机(1990—1991)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1911)两个案例对理论假设进行了验证。
-
俄罗斯欧亚研究 第三辑冯玉军,赵华胜 著本书主要汇集了复旦大学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专家新近的研究成果,分为专题报告篇、学术论文篇、时政评论篇,涉及国际关系研究方法论、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国际格局与世界秩序变化、美俄关系、俄罗斯及欧亚国家内外政策调整、“一带一路”建设等主要内容。
-
台美分歧研究冯琳 著1949~1958年正是中国与远东局势大变动的时期,也是国民党当局退台后,以不同于以前的身份与美国建立所谓同盟关系的时期。这个时期建立起来的台美关系延续至今。当前美国仍是台湾重要的同盟者,是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一个障碍。欲正确认识和判断当前台美间的关系,必离不开对其历史,特别是这个同盟关系奠基与形成时期的历史的考察。本书以专题形式,论述了1949~1958年台湾当局与美国之间在各主要问题上的分歧、矛盾发展以及最终的解决,讨论两者如何建立起不牢靠的“同盟”关系,并对后来的远东局势产生影响。
-
上海合作组织20年李进峰 著本书对上海合作组织20年来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回顾和梳理,总结了20年来上海合作组织在政治、安全、经济、人文和对外关系五大领域的合作成就,深入分析了上海合作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内、外部挑战,以及上海合作组织未来发展的机遇与前景,提出上海合作组织的理论基础有三个来源、上海合作组织发展经历了五次理论创新、上海合作组织未来发展壮大将取决于三个因素,并对上海合作组织未来发展预测了三种可能的模式,这些研究结论具有创新性。
-
民族与民族主义[英] 欧内斯特·盖尔纳 著,韩红 译本书从社会根源来阐释民族主义,认为民族主义的社会根源在工业社会组织中。盖尔纳教授认为,一个以富裕和经济增长为目标的社会,依赖于创新、职业流动、大众传媒、全民识字和共同的、标准的习语教育,在这样的社会中,人的身份是由文化决定的,所有这些都改变了文化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社会的运行依靠全方位的教育体系,这个体系与某种文化联系在一起,并受到与认同这种文化的国家的保护。“一个国家、一种文化”的原则要求文化具有同质性,但工业社会中的发展是不均衡的,这种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的文化差异最终导致了民族主义的产生。 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增加了著名民族主义研究学者约翰??布鲁伊的序言,该序言对民族主义问题研究的历史和盖尔纳的理论观点进行了简要梳理和回顾。第二版更新和增补了盖尔纳列出的推荐书单,还增加了伊恩??贾维编篡的欧内斯特??盖尔纳论述民族主义著作的书目,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理解盖尔纳的民族主义理论和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