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论
-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文献选编《重要文献选编》编写组 编本书首次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视角,通过历史文献完整、忠实地再现了新中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发展历程。书中选编的300余篇文献,均为不同历史时期对新中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有重要影响,或者能够体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脉络的重要文献。在选编的基础上,本书也对这些文献作了初步的概要梳理,提出了新中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历史分期,提炼了重要的时间节点和关键文献,试图勾勒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的骨架,展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政策变化的逻辑。
-
恩格斯论历史唯物主义书信选编恩格斯,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 著在恩格斯众多的书信中,精选了他晚年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20多封书信,比如,《致康拉德·施米特》(1890年4月12日)、《致保尔·恩斯特(1890年6月5日)、《致康拉德·施米特》(1890年8月5日)、《致保尔·拉法格》(1890年8月27日)、《致约瑟夫·布洛赫》(1890年9月21-22日)、《致康拉德·施米特》(1890年10月27日)等22篇书信,另外附录3篇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文献。这些书信集是学习研究恩格斯思想的重要参考文本,是全面、准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不可替代的重要文本。
-
政治认同与国家治理马润凡 著本研究成果可分为四个方面的研究:政治认同建构与政治安全维护、政治认同增进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与发展、政治认同驱动与社会有序参与、政治认同凝聚与政府治理优化。(1)政治认同建构与政治安全维护方面的研究,旨在系统分析网络空间政治认同的变化维度、系统阐释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认同削弱和强化的内在逻辑的基础上,提出增强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维护国家安全的内在动力和坚实根基。(2)政治认同增进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与发展方面的成果,重在深入分析制度认同问题研究的理论向度,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的政治认同资源的生成逻辑及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的重要价值。(3)政治认同驱动与社会有序参与维度的研究,在深入分析社会组织参与的诉求、影响参与的因素以及政府回应的有效性的基础上,揭示了在政策认同驱动下社会组织影响政策过程的内在机理。(4)政治认同凝聚与政府治理优化方面的研究,尝试通过分析县域治理改革实践、区域经济发展合作、廉政文化建设以及高质量发展环境营造等方面的地方政府治理效能问题,挖掘认同凝聚对领导干部的意愿动机、思维方式和行为选择的驱动作用,以及为治理手段优化和治理效能提升提供的恒久动力。
-
公文写作指南与范例岳海翔 著本书共分上下两编:上编,公文写作基础知识和技能,分别介绍公文写作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术问题;下编,常用公文文种的结构模式和范例简析。对所收典型例文均加以精彩点评,以便读者更加直接了解和把握公文写作的基本要领。 本书全面体现党和国家现行公文处理条例、公文格式国家标准的精神和要求,并紧密结合党政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工作实际,反映当前公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做到准确性、权威性和实用性相统一,是广大公文工作者、机关公务人员和广大文秘人员学习公文写作的好帮手。 本书具有如下特点: 一、内容全面。既囊括了公文写作基础和技能50条讲解,又有常用公文文种结构模式的剖析,针对每一种文种列举了典型范例,并作详细解读。 二、知识新。以现行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党政机关公文格式》为依据,参考了大量的资料,对公文写作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整合,反映了公文写作的新研究成果,是作者多年来公文写作教学经验的结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三、例文新。所选例文均为2012年7月以后制发的公文,且绝大部分系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制发,质量较高,与公文写作理论相呼应,具有很好的示范性。
-
新时代党的建设十谈郭亚丁 著本书总结和反思建党百年历史,着眼于党的未来发展,依据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联系党的自身发展历史和世界政党发展经验,从党史与党建结合上,深入分析和探讨政治传承、蜕变异化、权力监督、党的软实力、组织体系、制度完善、执政骨干、党内政治生态、执政基础以及领导核心等党建面临的十大重点问题。既提出了党建面临的新问题,也阐述了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力争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历史与未来的整体统一,为读者提供全新的党建视角,极具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意义。
-
如何做好党支部书记工作高晓伟,赵力群 著《如何做好党支部书记工作》出版多年来,受到了广大党员干部、党务工作者的关注,先后经历了数次重印、再版,长期服务于基层党支部,是经过读者和市场检验的一部系列党务书。新修订后的该书,在前几版的基础上再次对原版内容进行了补充完善,是为了使其能继续保持系统性、准确性和时效性,从而更好为广大读者提供帮助、借鉴和参考。 全书以党的十九大以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相关精神为指导,以党章和党内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全面、简明、系统地介绍了有关党支部书记工作的制度以及党支部书记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和程序。该书详细解读了党支部书记应该具备的政治觉悟、理论知识、心理素质和能力素养,并对如何做好党支部书记工作进行了多元和深层次地阐述,不但讲清楚了党支部书记的地位、作用和任务,还总结和归纳了党支部书记科学开展工作的艺术和技巧,同时又收录了党支部书记日常所需公文的写作方式和要点,旨在全方位、多角度为作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党支部书记能够更好适应新时代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帮助,从而不断增强基层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以及加强基层党支部工作的时代性和原则性。
-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道德相对主义批判杨胜良 著本书研究元伦理学相对主义批判,揭示道德语言的意义、事实与价值二分法的崩溃;探讨道德个体主观主义与道德相对主义,揭示个人主观主义批判、西方的非理性主义思潮与个体主观主义道德、萨特的存在主义与个体主观主义道德;分析道德相对主义与西方现代道德的危机,揭示伯林的自由主义价值多元论与西方价值的危机、鲍曼的后现代主义道德与道德相对主义、麦金太尔的美德论与道德相对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道德相对主义批判,描述意识形态与道德、马克思主义的总体道德观及其意义、资产阶级道德观的批判与社会主义道德的构建原则等内容。
-
马克思正义思想与现实魏传光 著书稿依据“历史和实践的观点”,从隐含在马克思思想中的正义元素出发,考察并驳斥对“马克思反对正义”“马克思认为剥削是正义的”“马克思是功利主义正义观”“马克思正义理论是混合道义论”四个方面的误读,以此论证“历史唯物主义与正义的兼容性”,并通过考察市民社会梳理马克思正义理论的生成脉络,考察马克思正义批判、转向和重构的思想逻辑,在此基础上用马克思道德理论观照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主题,包括新时代公平正义的价值设置与实践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义根基等。从总体性看,批判性话语表达方式是马克思正义理论的存在方式,隐含性、本质性、根源性和超越性是马克思正义理论的理论特性。马克思没有以历史必然性牺牲正义走向理性主义的残酷,也没有以正义仲裁历史走向浪漫主义的苍白。马克思拒绝一切形式主义的正义观,反对将正义立足于抽象的规范原则之上。马克思将正义理论置于科学的历史观之中,重视正义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成功地解决了以往正义理论所无法解决的历史事实与正义价值、经验科学和价值规范的冲突和矛盾,实现了正义领域的革命性变革。
-
国际区域学概论张蕴岭 著本书力图为国际区域学提供一个整体与系统的分析框架,在对国际区域的含义、构成、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进行定位性分析的基础上(第一章),依次从国际区域观(第二章)、国家与国际区域(第三章)、国际区域政治(第四章)、国际区域经济(第五章)、国际区域文化(第六章)、国际区域关系(第七章)、国际区域合作(第八章)和国际区域治理(第九章)各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其在国际区域构成与运行中的定位、含义与相关理论。
-
政治与爱的秩序埃里克·格雷戈里 著奥古斯丁并不是自由主义者,但他是最早明确提出自由意志理论的哲学家。本书中,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埃里克??格雷戈里分别以神学、女性主义和政治哲学为切入点,提出了对奥古斯丁主义思想、自由主义公民伦理的全新解读。通过分析以莱茵霍尔德??尼布尔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以约翰??罗尔斯为代表的程序主义和以小马丁??路德??金为代表的公民自由主义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奥古斯丁主义及其与如何构想和施行政治间的相互作用,格雷戈里合理重构了奥古斯丁式自由主义。 通过广泛检视奥古斯丁的著述,以及不同立场的学者对这些著述的接受,格雷戈里确立了两个经典的主题:爱——及与爱有关的关怀、团结、同情等概念;罪——及与罪有关的残忍、邪恶和褊狭的利己。通过详实的论述,本书既拓展了当代奥古斯丁主义者对自由主义的想象,又丰富了自由主义者对奥古斯丁主义的认识。对于关注基督教伦理学、道德心理学和宗教在自由主义社会中的作用的人来说,格雷戈里的这部作品可以激发全新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