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论
-
四十九个昼夜吴玉辉 著长篇纪实文学《四十九个昼夜》讲述的是1932年4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的一段重要历史。红军东征漳州,是毛泽东反对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作出的果断抉择,是红军主力远离根据地主动出击,奇兵制胜的一次重要军事行动。 漳州战役与赣州战役相距只有一个多月,结局却完全不同。漳州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张贞四十九师大部,调动了进攻中央苏区的粤军,缓解了中央苏区的压力,支援了东江红军;红军进漳,执行抗日宣传、筹款筹物、扩大红军三项任务,发展闽南革命武装,巩固了闽西革命根据地;漳州战役的完胜,极大鼓舞了红军士气,同时,通过筹款,为第四次反“围剿”胜利乃至红军长征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从参加漳州战役的中央红军东路军中,走出了九十多名共和国将军,在中国共产党党史、军史、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运用丰富翔实的史料,并通过纪实文学的叙事方式,将这段弥足珍贵的历史呈献给读者,充分展现了毛泽东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红军“为有牺牲多壮志”“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可贵精神。 书的开篇,以激战前夜,红军先头部队潜伏在天宝大山敌人阵地跟前,漳州战役即将打响为引言,尔后从赣州战役写到漳州战役,从红军攻克漳州写到分兵发动群众,从中央红军进漳的四十九个昼夜写到红军撤离的后续故事,从在漳州参加红军的龙江儿女写到坚持闽革命斗争的红三团。最后,带着读者重返漳州战役主战场十字岭,讲述了一个个扣人心弦、感人至深的红军故事。全书做到宏观叙事,微观刻画,史论结合,夹叙夹议,环环相扣,具有史性表达特点与力量。
-
论李维尼科洛·马基雅维利 著本书是对李维的《罗马史》前10卷的评注,是古典共和主义的滥觞。马基雅维利在本书中论述了他关于政治、道德、命运和必然性等重大观点,提出了一系列的历史教训。在本书中他告诫共和国的公民、领袖、改革家和奠基人如何自我治理,如何捍卫他们的自由,避免腐败。书中讨论了古代与现代的共和主义,尤其可以看到他与亚里士多德政治主张的密切关系,也涉及了他对基督教的批判,显示了他本人对自己时代世俗化与现代性的看法。 在此书中马基雅维利的政治哲学初有体现,对卢梭影响较大。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多次引用马基雅维利的著作。《论李维》无疑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中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
-
中国共产党重要文献汇编 第十一卷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收入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年7月)以后至1927年12月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重要文献(反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筹建中国共产党的代表性文献,收入第一册“附编”),内容涉及党的代表大会、全会文件,重要决议、决定、宣言、通知、通告、指示以及中央领导人的重要报告、讲话、文章、电报等。
-
约束、信息与激励左才本书聚焦于影响我国当代府际关系的政治制度及其在运行中对地方府际互动利益维度(包括利益划一、利益表达与利益重组)的影响。具体探讨的研究问题包括:(一)上下级政府之间的利益如何协调,参与协调的制度和机制有哪些;(二)这些制度和机制在实际运作中主要发挥了哪些功能;(三) 影响地方政府自主性的因素有哪些。本书结合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多个一手数据库,经分析发现:干部管理制度中的治理逻辑以及不同层级政府间在治理绩效结果上的相互依赖,使得治理绩效目标的制定存在一定程度的博弈空间;地方政府具有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渠道,并且能够克服科层制下的层级节制,实现信息的跨层级向上流动及表达;项目制的治理模式进一步扩大了中层地方政府的自主权。
-
中国共产党重要文献汇编 第八卷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收入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年7月)以后至1927年12月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重要文献(反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筹建中国共产党的代表性文献,收入第一册“附编”),内容涉及党的代表大会、全会文件,重要决议、决定、宣言、通知、通告、指示以及中央领导人的重要报告、讲话、文章、电报等。
-
中国共产党重要文献汇编 第五卷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收入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年7月)以后至1927年12月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重要文献(反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筹建中国共产党的代表性文献,收入第一册“附编”),内容涉及党的代表大会、全会文件,重要决议、决定、宣言、通知、通告、指示以及中央领导人的重要报告、讲话、文章、电报等。
-
中国共产党重要文献汇编 第九卷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收入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年7月)以后至1927年12月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重要文献(反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筹建中国共产党的代表性文献,收入第一册“附编”),内容涉及党的代表大会、全会文件,重要决议、决定、宣言、通知、通告、指示以及中央领导人的重要报告、讲话、文章、电报等。
-
如何修炼好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心学薛伟江 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这一重要论述的文化渊源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心学。心学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其修养目的在于为善去恶致良知。对于共产党人来说,良知就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致良知”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知行合一,就是坚持在伟大社会革命中进行自我革命,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中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做到对科学理论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守初心、担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的集中体现。 在党性分析中,常常能够看到诸如“党性修养不足”“党性修养不够”这样的表述。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认为党性修养似乎飘在空中、不接地气,还有一些党员干部对于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心灵鸡汤”往往缺乏鉴别力……这些都从侧面反映出了当前党员干部对于党性修养在认识和理解上的“误区”和“盲区”。党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党性修养是党员干部将党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锤炼过程,是党员干部改造主观世界的永恒主题。新时代如何加强党性修养、如何在传承党性修养的一贯要求中赋予其更多新时代的内涵,已经成为当前党员干部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为了更好回应广大党员干部在党性修养方面的理论需要,让党性修养的话语在新时代更加贴近党员干部的精神生活,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更好塑造理想人格、推动事业进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特别推出了《如何修炼好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心学”》一书。 本书立足于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心学”这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在坚持党性修养理论的基本框架基础上,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辩证逻辑基本原理与党性修养理论结合起来,围绕“能不能把党性修养讲得更有科学性、更富学理性”“能不能把党性修养讲得更有古典性、更富传统文化色彩”“能不能把党性修养讲得更有开放性、更富时代气息”“能不能把党性修养讲得更有生动性、更富启发性”四个角度,从学理基础、历史维度、国际视野、问题导向四个维度出发,以理论和道路、初心和党性、正气和能力、忠诚和守信、政德和践行、使命和命运六对范畴为主线,在对新时代共产党人所应具备的理论修养、宗旨意识修养、知识修养、纪律修养、作风修养和政治修养展开论述的同时,对照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和理、心和性、气和能、诚和信、德和行、命和运六对范畴,以及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六个修养环节,论述了传统修身学说与党性修养理论之间的内在一致性。此外,本书还将六大修养环节与哲学认识论中的六对主要逻辑范畴,即一般与个别、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可能与现实、必然与偶然相对照,阐释了党性修养与认识发生过程的内在一致性,实现了党性修养理论基本范畴体系与中国哲学基本范畴体系以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逻辑范畴体系的统一,为新时代的党性教育及党性修养理论确立了一种较为坚实的学理基础和学术构架。
-
主体间性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研究苏令银 著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对关系,它在整个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展开的首要条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进行研究,尝试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在主客体间性视域下的对象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扩展到了哲学领域,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论而言是一种创新和超越。本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立足主体间性视域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一方面,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构建更为完整的理论框架,进一步提升这一学科整体的科学化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不断增强这一学科的实际应用程度,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
-
乌托邦十讲郝春鹏 著《乌托邦》代表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某种期待,是一个源自近代早期但深刻影响现代社会的思考方向。本书脱胎于郝春鹏副教授主持的上海高校重点课程“《乌托邦》精读”,用十讲的形式解读了近代西方哲学和政治学的重要著作《乌托邦》,以及由之产生的“乌托邦”概念和思想。本书从《乌托邦》的作者托马斯·莫尔和成书背景讲起,到乌托邦的历史地理、生产生活,再到乌托邦的教育、婚姻、战争、宗教等,以易懂的语言、清晰的结构呈现乌托邦的核心内容,条分缕析地梳理乌托邦思想的历史源流、与现实的关系、对近代世界的影响,以及与反乌托邦思想的辩证关系,是一部容易掌握且能启迪思考的经典导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