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论
-
威尔逊国际政治理想主义研究杨春龙 著本书探讨了19、20世纪之交世界变化的客观趋势,分析了作为20世纪美国全球扩张与争霸战略设计师、国际政治理想主义主要代言人和西方国际关系学奠基人的威尔逊的国际政治理想主义与世界变化的内在联系,揭示了其理想主义对世界现代化、全球化潮流的适应性和矛盾性,对其国际政治理想的本质一定程度上作出了一些新的诠释。鲜明指出:威尔逊国际政治理想主义显著的局限性在于,作为美国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政治家提出的国际社会革新方案,它反映的主要是美国全球扩张和争霸世界的利益和价值诉求。不可能真实全面地反映世界变化的要求和各国人民的美好愿望。
-
政府绩效管理创新洪毅 主编暂缺简介...
-
西方左翼政党民生理论的批判及启示王世恒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部分阐释了西方左翼政党民生理论的基本框架、历史脉络、主要主张等;第二部分结合英国、德国、瑞典、委内瑞拉、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左翼政党的实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剖析了代表性的西方左翼政党的民生理论及其实效,总结规律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评价;第三部分则结合西方左翼政党民生理论与实践的经验教训,讨论了我国民生建设应当如何扬长避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生保障体系。
-
政治人类学周俊华本书展示了政治人类学这片广袤还未充分显现魅力的原野,回顾和梳理学科奠基以来先驱者所研究的主要议题、基本理论、研究旨趣和方法,归纳和反思不同发展阶段关注的重点、成果和研究范式,介绍新世纪以来政治人类学的研究动态和方向,前瞻政治人类学未来大有可为的新议题。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人类学家和政治学家共同关心的诸多议题进行论述,并对政治人类学的新研究议题如法律人类学、网络政治、族群政治等进行研究。运用田野调查资料力求以个案的形式呈现我国“底边”族群发展中的问题。本书力求更多地体现政治人类学研究的中国特征,是一本政治人类学入门教材。
-
社会自我批判论陈新汉马克思把“人体解剖”理解为社会处于“非崩溃时期”的“社会自我批判”,因而“很少而且只是在特定条件下”才会发生。马克思的社会自我批判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的尚需要进一步挖掘的一个瑰宝。由此为根据,本书剖析了社会自我批判机制中的“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环节以及“自上而下”的国家权威批判和“自下而上”的社会民众批判态势中的评价论机制;分析了社会自我批判中的人文精神、忧患意识、实践意志以及真等基本范畴。“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据此,本书把社会自我批判原理与历史中的具体事实结合,研究了历史中社会自我批判的三个案例,尤其是分析了现代中国正在进行着的作为“第二次革命”的社会主义改革,凸显了在社会自我批判中人民主体创造历史的意义。
-
中国政治学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政治学》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的政治学专业学术集刊,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每季度刊发一期。本刊立足中国经验,放眼世界政治学前沿,倡议从历史政治学的路径出发,贯通规范研究和经验研究,引领和提升中国政治学学科的发展。本刊设有政治学理论、中国政治、比较政治三个常设栏目,以及历史政治学、书评等专题栏目。
-
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精要黄蓉生,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重庆市教育委 著《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精要》坚持“贴近大学生实际、贴近学校实际、贴近学习需要”原则,较好地体现了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语言文字上努力做到说实话、说短话、说大学生喜爱听的话,力求使学子们听得进、记得住、用得上,并在表现方式上,讲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并辅之必要的细节挖掘和故事重现,做到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希望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真心认同。
-
超大城市治理体系探索鄂振辉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京超大城市基层治理中,以创新思维和改革思维,探索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品牌,解决我国现有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条块分割的矛盾,达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形成生动实践。从理论的高度,分析党建引领吹哨报到的治理模式,以期在国家治理过程中提供有益参考。
-
重要窗口问答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内容提要: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启航地、改革开放先行地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是新时代党和国家领导赋予浙江的新目标和新功能定位。本书立足“重要窗口”的提出背景和内涵,打造“重要窗口”的目标、方式、任务及意义等五大方面,通过纵横双向对比,深刻分析阐述了“重要窗口”与“八八战略”之间的关系、打造重要窗口与其他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建设之间的联系等29个重要问题,全面总结了浙江打造“重要窗口”的阶段性成效和经验。本书的出版对下一阶段各级深化实践,充分展示窗口的担当、窗口的责任、窗口的使命、窗口的形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马克思劳动自由思想的当代解读马军本书围绕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主线,对马克思“劳动自由”思想的理论渊源、出场背景、内在逻辑进行了再解读,揭示了马克思劳动自由思想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劳动思想的批判与继承,从自然、社会、主体三重维度阐释了马克思劳动自由思想的内在逻辑,进一步明确了劳动自由的基本内涵,即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人类将物质生产劳动与自我实现相统一,即将物质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缩减到短,从而为以人的能力发展为目的的自主活动腾出充足自由时间,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在此基础上,一方面,以马克思劳动自由思想为视域,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进入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后生产劳动变化展开全面分析,从新技术革命对资本主义劳动主体性的限定式提升、资本主义劳资关系调整中劳动地位的变化以及资本主义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影响三个层面,阐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中限定性地表现出的某些劳动自由倾向。另一方面,从人与自然关系失衡、资本主义新劳动形式的异化、全球化中劳动缺失三方面,分析资本逻辑对劳动自由的限定,在当代表现为将人的需求框定在物欲的无限膨胀而无法实现向更高层次跃升。后,将马克思劳动自由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实践相结合,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和谐社会关系建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确立三个向度,分析马克思劳动自由思想的当代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