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
-
文献家通考郑伟章著片断:存世者。《牧斋遗事》云:“惟故第在东城,其中书籍幸无恙。”所遗之书多归钱曾所得。牧斋跋《酒经》云:“乃绛云楼未焚之书。五车四部书,为六丁下取,独留此《经》,天殆纵余终老醉乡,故以此转授遵王。”“绛云一烬之后,所存书籍大半皆赵玄度脉望馆校藏旧本,公悉举以相赠。”故钱曾《读书敏求记》著录多有牧斋旧藏及赵琦美脉望馆校本书。如《洛阳伽蓝记》跋云:“绛云一烬之后,凡清常(赵氏之号)手校秘抄书,都未为六丁取去,牧翁悉作蔡邕之赠。”《邵子皇极经世观物篇解》跋云:“忆己丑(顺治六年)春杪,侍牧翁于燕誉堂。适见检阅此册,余从旁窃视,动目骇心,叹为奇绝。绛云一烬后,牧翁悉举所存书相赠,此本亦随之来。”《天元玉历森罗记》跋云:“此是牧翁早年手录。公悉以前后诗文稿付余,故余认为最真。”《敏求记》有牧斋及赵校书多达四十种之多,兹不一一罗列。绛云火后,钱氏溺于礼佛、抄校注佛书,出游苏杭山水,以此遣日度余生,以至极为潦倒。顺治十八年,八十岁时,又家遭盗劫,“山妻稚子匍匐荒田,片纸寸丝,遂无遗剩”,以至五月被裘,由朋友捐俸为制絺绤,始得蔽体。康熙二年冬,其《病榻消寒杂咏》之一云:“衰残未醒若今年,穷鬼揶揄病鬼缠。典库替支赊药券,债家折笇卖书钱。陆机去国三间屋,伍员躬耕一耟田。叹息古人曾似我,破窗风雨拥书眠。”半年之后,一代文豪在贫病困苦中凄然辞世。其书生前虽作蔡邕之赠,然卒后尚有所遗。钱曾则不惜逼迫豪夺于河东君,故为后世所不齿。钱曾之书散出后,多归季沧苇。季氏《延令宋本书目》所载《抱朴子》、《扬子法言》、《方言》、《礼部韵略》、《战国策》、《十家老子道德经集注会解》诸书,有某翁跋、某斋题者,皆牧斋藏书,以文网森严之故而讳之。本书前言昔叶昌炽费时七年,撰成《藏书纪事诗》(以下简称叶《诗》)初稿,于光绪十六年(1890)八月十七日呈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潘祖荫阅。潘一见激赏,即欲付梓。旋病危,弥留之际尚念念不忘催促尽快写出清稿付梓。潘殁后数年,始由江标刻六卷本行世。又数年后,叶氏自刻七卷增补本。王颂蔚谓此书为“艺林绝业”。吴郁生谓此书为“二百数十年间无人荟萃之创作,文字一日不灭,此书必永存天壤”。潘氏等人何以如此高度重视叶《诗》?这是因为,中国数千年文明之发展,在在离不开书籍!历史是一条长河,任何个人不过是长河中的一个水分子,且瞬息即逝。唯有一艘不沉的巨轮在长河上由古驶至今,还要驶向永远。它,就是书籍!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书籍的民族,故历史上文献家辈出,代不乏人。聚书、抄书、校书、刻书、辑书、编目、题识等活动,便成为几千年来中国文坛上重要历史活动内容。尤其是清以来,这些活动更是空前活跃,成就卓著。数以千计的中国文献家们,或节衣缩食,典产置书;或废寝忘食,勤苦抄书,目为之眚;或丹黄不去手,终日校书不辍;或破产以刻书,上以寿古人之精神,下以沾溉来学;或插架万签,一一品评题识、编目;或历尽艰辛,抢救古籍,遏制外流他邦。他们爱书如命,饥以当食,寒以当衣,病以当药石,寂寞以当友朋,佞宋癖元,达到痴绝傻绝的程度。现存十数万种古籍无不凝聚他们辛勤耕耘的汗水和心血。他们为中国的文化昌盛作出了不朽贡献。他们的历史大有可纪者。然而,除少数达官贵人、知名学者外,多数人皓首文献,不求功名,故“皆名不挂通人之口,缥缃既散,蒿莱寂然”。清初与黄虞稷、叶万、周在浚互相借书抄校的孙潜,至乾隆间全祖望游吴下,问诸后进已莫知其本末。吴骞对乾嘉间所修地方志不载叶万,忿忿曰:“殊恨事也。”钱曾在《读书敏求记》记叶奕(林宗)事迹,特别指出,冀日后“托此书以传,不致名氏翳如”。康雍间,郑元庆撰《湖录》百二十卷,至嘉庆间散佚,范锴仅访得一卷,辑为《吴兴藏书录》,纪吴兴一地文献家十六人,是为纪文献家专著之始。嘉道间,文献大家顾广圻欲就吴地“人物渊源,典籍流派”笔之,“以传文献之信”。黄丕烈欲“各撰小传,合编一集”,认为“此亦好古者之责也”。陈揆亦欲“葺诸家藏书原委,为邑中文献”。然皆未成。清末,丁申仿郑元庆《湖录》,撰《武林藏书录》四卷,亦仅为专纪杭州一地文献之作。至于上下古今,通纂全国各地文献家为一书,此前则未有。至光绪间,苏州才子叶昌炽始网罗摭拾,采辑五代末以迄清末文献家故实,撰成《藏书纪事诗》,共收录七百三十九人,其中清代三百二十九人。至此,始将五代、宋以来文献活动勾画出一个轮廓,实为开山发凡之巨著。故此书百余年来,备受文坛重视。梁启超、陈垣均将其列为国学重要书目之一。后踵而续之、补之、增之者不乏其人,如伦明、刘声木、冯雄、徐绍棨、莫伯骥、王大隆、王謇、吴则虞诸前辈,即为卓卓可记者。叶《诗》筚路蓝缕,功不可没。然亦颇有缺憾。其初,叶氏本欲“人为一传”,终因“条理之不易”,乃仿厉鹗《南宋杂事诗》、施北研《金源纪事诗》之例,撰为诗注体,既非文学,亦非史传。即以一人或数人为一组,每组咏诗一首。诗后列出史料数则为注。诗既无味、无用,史料亦不连贯成篇,或简而不明,或繁而芜杂,阅读不便。作为史著,不能谓之得体。入录者不少人史料不丰,又有大量著名文献家被漏略,可增补者为数甚多。又叶氏例不录生存,与之同时及百余年来可续者为数极多。至于后踵之作,或已佚失,或仍不脱诗注体窠臼,或随手札记,深浅不一,或散于各篇,寻检不易。故另创新体,增其遗漏,补其不足,续其后出,成一较系统读物,实属必要。予不敏,读书未周,然颇以“狂胪文献耗中年”为座右铭,乃有志于先撰成《文献家通考》(清——现代),以其时近于今,切于实用,且为文献活动最活跃之时期。二十年来(除中间有数年因工作性质变化外),寒寒暑暑,朝朝暮暮,莫不寝馈于此。孳孳矻矻,雪钞露纂,从文集、丛书、方志、笔记、日记、年谱、书目、题跋及其他各类共一千四百六十余种古籍中,摭拾史料颇富,乃一一条理成篇,人各成传。此中甘苦难为外人道,又何必为外人道。自以为典籍源流之述,献征潜德之阐,责不可逭,故虽苦犹甘,虽劳犹乐。至于明以前部分尚待蒇稿。予撰《文献家通考》(清——现代),网罗清初以来文献家一千五百余人,比叶《诗》清代部分三百二十九人约多一千二百人。拙著之撰写予以为有如下一些特点:一、补叶《诗》内容之不足。许多文献家虽已入录叶《诗》,然资料甚少,内容不丰。如叶《诗》卷六张海鹏、张金吾叔侄条,仅提及海鹏之父仁济及伯兄静谷公“皆好藏书,家多宋元旧刻”。予既从《南张世谱》考仁济之生平事迹,又详“静谷公”即张仁美,字迁里,号静谷,亦“藏书数万卷,手自校雠,寒暑无倦”,有《宝闲堂藏书目》一册今存于世,黄廷鉴为之序。王苍虬《二十八宿研斋善本书录》著录是目,且录其序。则“静谷公”亦系乾隆间一文献家。又,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有名于当世,予征文考献,详金吾暮年藏书被其侄张承焕所豪夺捆载而去,此系文献史上重要掌故。卷五王鸣韶条遗其兄鸣盛。鸣盛藏书亦极丰富,自黄丕烈以下各家书目多著录其家散出之书,并记其印记甚多。卷五王宗炎条仅提及“汪吏部苏潭”,而不知汪苏潭即汪继培,字因可,一字厚叔,号苏潭,其弟继壕,分别系汪辉祖之四子、五子。其家富藏书,实始自其父。辉祖官知县,为循吏,为乾嘉间著名学者,著作有《元史本证》等二十余种,其环碧山房藏书数万卷,有《环碧山房书目》一卷,亦一著名文献家。卷五有玉栋一条,而不知玉栋姓姚,为旗人学者,且遗其子姚荣誉。荣誉官知县,刻《得月簃丛书》初、次二集二十种,有功文献。卷六汪士钟条,不知艺芸书舍藏书轫自其父汪文琛。文琛与黄丕烈交往甚厚,笃好藏书,各家书目多载其藏印。又有许多著名文献家,如袁芳瑛、蒋光焴、方功惠、盛昱等,在近代文献史上颇具影响,叶《诗》仅随笔记之,内容甚简。诸如此类,笔者无不一一补其生平小传,增其文献活动等各项内容,几乎篇篇如此。二、增叶《诗》所遗漏。叶《诗》为开山之作,然因见闻有限,漏略极多。如极著名且有关文献传递源流者,有卢世氵隺、肖震肖梦松父子、梅文鼎、万斯同、潘耒、姚际恒、查升、沈岩、李绂、卢见曾、查为仁、查礼、钱大昕、彭元瑞、李调元、桂馥、朱文藻、章学诚、潘奕隽、邵晋涵、章宗源、刘台拱、孙冯翼、石韫玉、洪颐煊、彭兆荪、瞿中溶、李兆洛、陶澍、徐松、冯登府、韩应陛、许梿、王相、徐渭仁、马国翰、黄澄量、许瀚、何绍基、谭莹、罗以智、潘遵祁、吴云、史梦兰、唐翰题、龚橙、冯云濠、于昌进、王灏、胡凤丹胡宗懋父子、傅以礼、钱桂森、李慈铭、耿文光、翁同龢、赵烈文等。满族入关建立清王朝,满洲贵族及旗人亦渐濡染文瀚,雅好藏书、校书、读书,极有名之麟庆、英廉、英和、熙元、奕等,亦不下二三十辈,叶《诗》颇多漏略。三、续叶《诗》之后出者。清末以来,文献活动极为活跃,聚书、校书、刻书、编目、题识,不乏荤荦者。与叶昌炽同时代和后出之极有名者,如有吴重熹、汪鸣銮、杨守敬、莫棠、赵元益、龚易图、徐友兰、姚振宗、王秉恩、李嘉绩、盛宣怀、缪荃孙、王懿荣、樊增祥、张佩纶、孙诒让、章寿康、沈曾植、文廷式、郑文焯、潘宗周、卢靖卢弼兄弟、康有为、李盛铎、端方、徐坊、叶德辉、王礼培、章钰、罗振玉、徐乃昌、董康、杨复、张元济、邓邦述、封文权、陶湘、丁祖荫、张钧衡、傅增湘、吴昌绶、梁启超、瞿启甲、冒广生、叶景葵、湘鄂两陈毅、刘世珩、伦明、张寿镛、刘声木、蒋汝藻、莫伯骥、袁思亮、徐绍棨、刘承幹、张宗祥、周越然、冯贞群、袁克文、陈田、周叔弢、林钧、陈清华、郑振铎、王大隆、谢国桢、潘承弼等,予无不一一为之撰传。叶昌炽本人亦为近代著名文献家,其治廧室、五百经幢馆藏书及金石极富,有书目流传,有声后世。大凡自叶昌炽前后,拙著续叶《诗》之后出者亦不下四五百人,内容可云富矣,前此尚无如此系统之作。四、考证潜逸。前已述及,许多文献家后世名氏翳如。予往往循一鳞半爪、蛛丝马迹,考而出之者颇多。此正所谓为古人拾遗骸、掩骴骨也。如北平谢宝树,一些书目、题识中屡提及其书及印记,今其书目尚存,缪荃孙题识谓已不知为谁氏所藏,予则为之考出而立传。昌平王萱龄,龚自珍尝馆其家,其北堂藏书数万卷。其他如查莹、谢浦泰、姚晏、章绶衔、包虎臣、吴峤、陈嘉绶、刘库、吴晋德、王耤、肖梦松、查礼、李宏信、常大淳、杨浚、王靖廷等,书目、题识中亦屡有其书及印记,能考出者皆为立传。《四库全书总目》几乎页页皆著录献书人名氏,经予统计得九十人。两百余年来无人系统为之撰传,予一一撰之,成《四库全书献书人丛考》,约十万字,已收入拙著《书林丛考》(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与文献关系甚巨者三十余人,亦录入此稿。其中如熊志契,寻绎而考出其父熊赐履有下学堂藏书十余万卷,撰《下学堂书目》六册,百三十四卷,章学诚《丙辰札记》有记载。由彭绍观而寻绎考出其父彭启丰拥书万卷,为苏州藏书家。吴寿昌之父吴爚文,“藏书十余万卷,建一楼储之”。其他如鲍士恭、查莹、孔昭焕、励守谦、陆费墀、马裕、王际华、汪如藻、汪汝瑮、吴玉墀、英廉、张若溎、郑大节、周厚堉等,有的叶《诗》已提及其名氏,有的则连名氏也未提及,此书皆一一有传,用心不可谓不良苦。无论叶《诗》已录、未录者,予撰此书时考出之新史料几乎篇篇皆有。五、详书目、题识。自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撰《七略》、《七略别录》后,中国历朝历代有重视目录学、校雠学的传统,衍至清及近代以来,目录、版本、校雠学达于极盛,几乎无读书人不通目录、版本、校雠学者。目录、版本、校雠学之繁荣,正是文献活动极为活跃的产物和纪录。研究古代学术,不通目录,即为不得门。王鸣盛云:“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黄丕烈认为书不可无目。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被豪夺,而书目刻成,视为最大慰藉。姚振宗认为校勘之学寓于书目之中,“靡不寻究指归,得其门径”。叶德辉认为目录版本之学“为考据之先河”,不通此学,“不足以言考据”也。姚光云:“目录之学为读书之津梁。”故清以来文献家无不极重视书目、题识,以致出现专意收聚书目并欲撰书目之总目的文献家,如刘喜海、耿文光、周星诒、姚振宗、缪荃孙、叶德辉、罗振玉、陶湘、张鉴祥、刘声木、张宗祥等。十数年来,笔者寻读过大量私家书目、题识,刻本、抄本、稿本,有见必读
-
宋元书刻牌记图录林申清编著牌记又称墨围、碑牌、墨记、书牌子、木记、木牌等等。本书取宋元书刻牌记65家92种104幅汇为一编。其中,宋刻本38家51种56幅,元刻本27家41种48幅。内又细分为官刻、家刻与坊刻。
-
世纪之交中国图书馆学会编编辑推荐:为庆祝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20周年暨1999年会的隆重召开,回顾与总结我国图书馆理论研究与事业发展的成就和经验,展望与探索新世纪图书馆的发展战备,中国图书馆学会向全国各地会员和广大图书馆工作作者征文,并从近700篇征文中精选出60余篇汇成此书,内容涉及数学图书馆与网上图书馆、网络环境下的文献资源建设与共享,新世纪图书馆管理与改革,走向21世纪的文献信息服务,文献信息标引与编目工作的发展趋势和知识经济与图书馆等六个广大面。
-
食品与烹饪文献检索崔桂友主编高等职业教育教材。
-
电子文件管理导论刘家真编著《电子文件管理导论》是作者对国内外电子文件管理有关问题研究的汇集。电子文件管理在当时是一个极新的领域,因而该书不可能像其他专著或教材一样做到详尽的讨论,但对电子文件管理可起到八门与指导作用。高新技术是更新极快的领域,在这一环境中产生的电子文件也必然会新问题层出不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电子文件的管理都难以像传统档案管理一样相对称定,因而,《电子文件管理导论》将随研究的深入、管理工作的不断变化而进行适时修订。同时也希望广大读者和专业工作者对该书予以关注与关心。
-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使用手册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编辑委员会编编辑推荐:为使《中图法》新老用户正确掌握这部分类法,进行文献分类标引工作,《中图法》编委会在原第三版使用手册的基础上,编写了《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使用手册》一书。本书内容包括:《中图法》的编制理论和技术;文献分类的一般方法;《中图法》各大类文献的分类方法;同类书排列、文献改编问题;《中图法》版本及系列工具书介绍。另有附录。本书重点增加了《中图法》第四版新增内容、类目结构变化较大部分的说明,同时对第三版使用手册中阐述过于简略的内容进行了补充。《中图法》编委会具有对《中图法》一书使用解释的权威性,同时本书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实用性。
-
中国社会科学院年鉴龙永枢主编庆祝建院二十周年。
-
中国图书馆信息服务指南王世伟主编《中国图书馆信息服务指南》共收录中国的图书馆和信息服务机构总计192家,全书按公共图书馆(77家)、高校、党校图书馆(84家)、科学院图书馆(9家)、部委及其他系统图书馆(22家)四个系统排列,每个系统又按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华东地区、中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顺序编排(港澳台地区暂缺)。《中国图书馆信息服务指南》按以下四部分内容撰写:一、信息机构概况,包括信息服务部门名称、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传真及人员组成;二、服务项目与内容,突出特色服务,根据篇幅,有的馆省略了一般信息服务,如借阅服务等;三、特色馆藏与设备,包括馆藏简介;四、信息服务的效果和影响,反映各图书馆所取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获奖情况及社会地位等。
-
崇文集中央文史研究馆编中央文史研究馆为人民政府礼贤敬士之所,自1951年成立来近50年间,先后聘请文史界、书画艺术界的二百余位名人为馆员,符定一、章土钊、叶圣陶、萧乾、陈寅恪、启功等先生先后任馆长、副馆长之职。本集选编他们的论著计60余篇,内容涉及历史、文学、书画、戏剧等各方面,每篇文章之后附有作者简历。
-
档案文献编纂学教程韩宝华著本书是一本档案文献编纂学教学的新编教材。其对以往教材涉及的工作原则、性质、史略、环节等内容作了大量补充,提出了新的见解,并根据教学需要增加了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功能部分;尤其是从涵盖一次、二次、三次档案文献的全新角度阐释了档案文献编纂的体例、程序和技能,从而使教程更符合我国档案编纂的实际,更适合该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作者简介:韩宝华,196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获学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副教授。专门从事档案文献编纂学教学与研究;主要代表作有:《档案编研概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