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学
-
献给祖先的猪[美] 罗伊·A.拉帕波特 著本书第一版就宗教仪式如何适应社区并从生态上规范社区这一主题,以其严谨的实证研究、对系统理论的创新性运用,以及富于解释与启发性的论证,成为生态人类学的一块里程碑。该第二版重印本增加了作者对此书第一版评论的回应,试图发展其方法中涉及到的认识论问题。 拉帕波特作为第一代受到斯图尔德影响的人类学家,他从人口、种群、经济、生计等方面论述了生态环境与文化仪式的相互影响,并在斯图尔德研究思路的基础上发展了生态人类学的研究,扩宽了其研究视野,推动了生态人类学学科的发展。可以说《献给祖先的猪》是前人研究成果之集大成,是对早期生态人类学成果的集中呈现,被视为早期文化生态学的典范之作。
-
人类学家的魔法[美] 斯道金 著本书收录八篇于1974—1991年间发表的人类学史论文,主要关注两位在现代民族志田野工作的发展和人类学学科制度化过程中影响深远的人物:鲍亚士与马林诺斯基,并讲述作为人类学基本方法的田野工作的兴起,及其符码化与神秘化过程。涉及人类学史的几个重要主题:人类学的“浪漫原始主义”;人类学与更大的社会政治场域的关联与冲突;其“科学”志向与获取“素材”的主观方式之间的张力,等等。 作者利用诸多不同时间、地点的民族志作家的田野报告及未出版的手稿进行深入研究,以历史的眼光对人类学“神话”进行审视,为我们提供了对人类学“文化”的深刻洞见。
-
极简人类史大卫-克里斯蒂安 著我们人类是如何走到今天的? 在138亿年前,宇宙在大爆炸中诞生,生命的舞台刚刚搭好。约700万年前,一些“类人猿”开始用双脚站立。而在21世纪,人类试图解码自己的生命,希望穷尽关于宇宙、时间与自己的全部知识。700万年不过是宇宙中的瞬息,人类却已经从动物成长为已知宇宙中zui奇特、zui复杂的事物。 《极简人类史》是一部视野宏大、脉络清晰的人类简史,它把人类史放在138亿年宇宙史的壮阔背景下,从“大历史”的视角俯瞰人类从无到有的全过程。全书分为4章,以宇宙大爆炸为开端,从采集狩猎时代、农耕时代讲到近现代,在短短200多页的篇幅里,勾勒出人类发展中的主要线索,帮助我们理解人类这个物种的特殊性,以及我们在未来几十年中即将面临的挑战。 这本“极简史”就像读者在陌生领域中的导航地图。在其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接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富有逻辑、互动连接的人类共同的故事。这个故事宏大、复杂,时而忧伤,时而催人奋进,并且将由我们继续书写下去。
-
资源人类学视域下清水江苗族龙舟竞渡的观光化演变孟蒙 著本研究选取了清水江流域的苗族在每年惯例活动流传下来的龙舟竞渡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历史学上的方法及文化人类学上的方法,把关于近年来发生的其观光化演变作为文化的问题进行论述。其中对苗族龙舟竞渡的“传统的再创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化”、“民俗化”、“观光化”等文化资源化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
驯化[英] 艾丽丝.罗伯茨 著4万年前,人类尚以狩猎采集为生。某个格外漫长而寒冷的冬天,原来搜寻动物残骸为食的狼群,受饥饿驱使,靠近了人类的营地。到了夏天,狼群开始参与到狩猎行动中。猎人们发现,狼群提高了捕猎的成功率,人们挨饿的时候减少了。于是人类与狼群,渐渐形成了联盟。过了几代人的时间,那些友好的狼已经开始对人摇尾巴了。它们已经变成了狗。 数万年的人类进化史,也是一部物种驯化史。人类不断驯化新的物种为己所用,而同时,这些物种也在“驯化”人类,它们的印记留存在整个人类社会,沉淀在我们的基因中,最终共同塑造了当下的世界,并将继续影响着我们的未来。
-
福建区域人群概览潘红 主编本书通过对生活在福建的不同人群的介绍,展示福建文化的多元性和福建人的文化和精神风貌。重点介绍福建汉人六大民系的人群——福州人,兴化人,闽南人,闽北人,客家人和龙岩人,以及生活在福建的两个主要少数民族——畲族人和满族人。
-
农村住房市场化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陈卫华 著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将“人的城镇化”作为核心,然而城乡二元的住房制度已不能适应快速城镇化过程,带有福利色彩和社会保障功能的农村现行住房制度制约了“人的城镇化”。本书旨 在探讨农村住房制度市场化改革对人口城镇化产生的影响,深入考察农村住房市场化将对农业人口乡-城迁移和迁移人口城市融入或市民化产生的影响,为下一步的住房制度改革和新型城镇化 战略提供理论支撑。
-
四重证据法研究杨骊 等 著本书突出论述文学人类学一派倡导的新方法论四重证据法。作为文学人类学者自我超越的新方法论尝试,四重证据法在多年研究实践中取得进展。四重证据法的界定是:“一重证据指传世文献。二重证据指地下出土的文字材料,包括王国维当年研究的甲骨文、金文和后来出土的大批竹简帛书。三重证据指民俗学、民族学所提供的相关参照材料,包括口传的神话传说,活态的民俗礼仪等。四重证据则专指考古发掘的或传世的远古实物及图像。”综合利用多学科资料的优势是,用文化文本的概念来统合四重证据。一、二重证据为文字文本,第三重证据主要是口传文本和活态文化传承,第四重证据则是非文字非语言材料构成的文化文本。四重证据的结合,构成“物象-语言-文字”这样整体性的人类生活世界,搭建起从语言学到现象学的认知桥梁。书中的五个案例,从鸮神到熊图腾(黄帝有熊氏),以及汉代器物上表现的天熊神话观。用新出土的石家河文化双人首蛇身珥蛇形玉玦的图像,解读《山海经》的珥蛇神话之谜。这表明四重证据法能够有效面对新材料,逐步展开立体释古的文化文本重建工作,给人文研究传统带来推陈出新的实际效用。
-
基因前传陈文盛 著《基因前传:从孟德尔到双螺旋》从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谈起,一直介绍到1967年,阐明了DNA的遗传密码是怎样决定蛋白质氨基酸的排序为止。这其中,重点介绍了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建立遗传原理、荷兰和德国等国家的三位欧洲植物学家通过果蝇突变实验发现连锁遗传、对基因是蛋白质还是DNA引发的争论和探究、双螺旋结构诞生的过程、发现DNA如何编写遗传密码、遗传信息在细胞内的转接等过程。书中所介绍的都是真实的对遗传科学探究的历史故事,在阅读娓娓道来的字句时,能够感受到智慧的灵光充盈心窍,从而追随着历史的时空幻化着吞吐万象的神奇。本书还对志于从事遗传学研究的人,具有极大的启发性,且能极大地提升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
玉石神话信仰与华夏精神叶舒宪 著本书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古代玉石神话信仰与华夏精神之间的承续渊源,致力于本土视角的文学人类学理论建构,以中国文明发生为理论创新个案,通过考古新发现的史前玉文化8000年脉络,提出玉石神话信仰(简称玉教)奠定华夏文明核心价值,用新材料新方法讲述以往所未知的中国模式和中国故事,包括儒家君子如玉的伦理和道教玉皇大帝的原型,直至融合多民族的化干戈为玉帛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