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学
-
中国老年健康调查及数据库建设郑真真 等著,彭希哲 编“中国老年健康调查”自1998年首次调查至2018年第8次调查,已经走过了20年历程。《中国老年健康调查及数据库建设》回顾了20年八次调查的延续和变化,介绍了根据历次调查结果组成的中国老年健康追踪调查数据库、健康长寿地区典型调查及生物标志物数据库以及中国老年健康环境和遗传交互作用研究数据库,并综述近20年学者利用老年健康追踪调查的相关研究成果。《中国老年健康调查及数据库建设》还重点介绍2017~2018年第8次调查的设计,涉及老年心理健康和认知功能数据收集的扩展与调查实施方案,以及调查的主要描述性结果。
-
社会工作视野下的适老科技陈虹霖,安宁,黄延焱 著伴随着数字化社会的迅猛发展,人口增龄向社会的福利制度、产业转型、服务设计提出了新要求。《社会工作视野下的适老科技》从老龄化社会对科技适老的诉求出发,总览全球老龄化态势与福祉科技的发展状况,介绍了机器人、游戏、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等前沿适老产品的发展对老年群体生理、心理、社会多维需求的应对及其局限,并着重从社会工作的专业视角审视了科技与人文的边界与赋权,借助作者及学生团队实践和研究项目,剖析了社会工作视野下适老科技的概念与内涵。
-
安心老去李佳 著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今天,全球正在成为一个变老的世界,中国正在迎来一个变老的世纪。人口老龄化的强烈冲击,正日益超出年轻社会下人们的理解和想象。 老龄化正在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但是,老龄化到底是什么?来自哪里?冲击有多广?影响有多深?很多人对此仍然毫无认知或知之甚少。本书旨在引导人们从多角度、多层次、多领域,正确看待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增强全社会及时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共识和观念。 本书面向全社会和全龄群体,主要目的是推动大家用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积极的政策和更加积极的行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
中国老龄社会的治理与政策选择彭希哲 等 著《中国老龄社会的治理与政策选择》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集体研究成果。随着人口老龄化成为中国社会的常态,它带来的所谓挑战主要源自变化的人口年龄结构与现有社会经济架构之间不匹配所产生的矛盾,这使治理模式与公共政策的调整乃至重构成为必须。《中国老龄社会的治理与政策选择》由此从治理及政策安排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中国人口老龄化态势,进而在剖析现有治理研究囿限的基础上论述了老龄社会治理思路转型的必要性,分析了多元治理主体的作用机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老龄社会的政府角色、家庭政策、社区服务、长期照护体系、就业与消费变迁、区域协调机制等议题,并对具体的战略部署要点及可能的政策选择进行了系统阐述。
-
人口普查净覆盖误差估计胡桂华 著人口普查质量评估的核心目标是估计人口普查净覆盖误差,即未知的普查目标总体实际人数与已知的普查登记人数之差。目前学界主要采用基于捕获-再捕获模型的双系统估计量估计总体实际人数,未来可能使用基于三次捕获模型的三系统估计量来替代双系统估计量。本书采用事后计数调查方法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捕获-再捕获模型和三次捕获模型、对总体人口进行等概率分层的加权优比排序法、双系统估计量和三系统估计量及其抽样方差估计量,并通过实际案例呈现了这些估计量的计算过程。
-
危崖托比·奥德(Toby Ord) 著我们正身处人类历史的关键时刻。20世纪核武器的横空出世,给人类带来可能导致灭绝的真实风险。人类第YI次发展出了足以毁灭自己的力量,并将自身推向一个史WU前例的“危崖时期”。 人类的力量急剧增强,而相应的实践智慧却没有同步增长,一些威胁到全人类生存和文明存续的风险变得越发明显和紧迫。核战争、气候变化、小行星撞击等起先让我们意识到人类有可能招致毁灭的风险只是个开始,而今蓬勃兴起的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基因工程大流行病、反乌托邦社会等风险也与日俱增。这给我们的未来蒙上难以挥散的阴影,人类还有多少机会能安然度过本世纪和接下来的几百年? 新锐未来学家、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所研究员托比·奥德潜心十年专研,写就了这本全面、深度探讨生存性风险的书籍,并采用尖端的科学手段对自然、人为、未来等各类风险进行概率测算和比较分析。他指出,如何使人类免遭这些风险、确保拥有长期未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核心挑战和要务。他将这YI切放在更为宏大的人类历史叙事和道德框架中,指明人类努力和前进的方向,为人类如何抉择和行动提供战略指导。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概述了人类所处的整体环境以及面临的困境,申明我们为何要重视避免生存性风险;第二部分对自然风险、人为风险和未来风险的种类、表现和发生概率进行了具体阐释;第三部分综合介绍了整体风险格局、保全人类的手段,并强调如何守护人类的长期潜力。文后的大篇幅附注呈现更多专业细节或具体说明,以期触达不同的读者需求。 这是一本恰逢其时、高瞻远瞩的书籍,它重新定义了我们这个时代以及我们应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并唤起我们对生存性风险的重视,做出保护未来所必需的选择。
-
人类学研究 第十三卷阮云星 著《人类学研究 第十三卷》之特色有二:曰“雏音”,曰“跨界”。“雏音”稚嫩,楚楚动人。中国互联网普及刚20余年,“雏鸟”方为该原野之“原住民”。本辑四分之三的论文就出自他们之手。其中不少作品源自他们的本科、硕士优秀毕业论文。移动互联网生活无疑是他们原生“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自主选题来自他们畅快、困顿或魔幻迷茫的被赛博搅动缠绕的生活。教学相长,作为师长的你,即使并非不知“网游”、“饭圈”、赛博“地球村”,可当你随着他们的探索进而悉知“网游”规训、足球迷赛博链接功能、何为“饭圈”之“情感能量”以及在华“老外”微信群“文明张力”之特征、旅欧苗族“离散族群”亚文化的全球赛博格机制,尤其是当你读到“网络**”的政治学与文化学剖析、赛博格戏仿“飞天面教”之伯明翰青年亚文化理论分析、虚拟偶像“洛天依”的“赛博格”学理诠释以及数码科幻作品赏析中的哲学人类学反思新论时,你可能会意识到楚楚“雏音”推开的是一扇扇赛博格社会的未知天窗,赛博格社会智识生产的天空中,羽翼日丰、灼灼可人的他们可以期待。“跨界”特色在本辑3篇转载的主题论文及诸多作品的生产过程中散发、浸染。阮云星、高英策论文承袭STS之“跨界”,并论述、强调赛博格学(控制论)原理对于贯通“混成”的重要,本文亦为本土语境的“赛博格人类学”议题提起后的首篇学术著述;李恒威教授团队以科学哲学专业背景的精微驳论,为赛博格人类学之论法的科学性与方法论、本体论拓展作了牵引;金小刚教授团队关于社交网络极化结构中过滤泡机制的控制实验研究,不但为我们披露了社交媒体极化黑箱内里的内聚性图景和“赛博格”构成,其跨学科的实验社会科学研究法也为赛博格人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控制实验等方法借鉴。此外,三个课题组的团队合作研究也是一种学科间、各自研究专长间的一加一大于二的酵酶“跨界”;对于倚重“独狼”式研究传统的人类学,这种“跨界”对于跨学科、多点、更需团队式研究的赛博格人类学等当代“类民族志范式”(阮云星、崔若淋,2020)研究的探索和展开尤为重要。
-
设计人类学[奥地利] 艾莉森·J.克拉克 著,王馨月 译是什么让一件产品具有标签性?宜家家居是怎样做到从瑞典征服到中国市场?为何具有创新意识的设计师常常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观察消费者的行为而不是埋头设计?面对复杂的物质世界,“用户”(产品使用者)个性化、社群化的使用体验使设计师更加重视借用其他社会学科的理论,如人类学来开拓自身的设计视野。这些和“用户”有关的物质文化的问题都属于设计人类学关注的范围。 本书所汇编的文章都出自国际设计理论界著名学者之手,主要从设计人类学的角度,将与设计相关的人类学现象,纳入研究视野,例如对澳大利亚原住民的生活行为、习俗等的调查,对海地金融扫盲设计的研究,对波兰蕾丝传统手工艺在商品社会“复活”的研究等,能完善设计师为具体人群日常用品的设计实践,丰富设计本身的物质文化形态。设计学科和其他社会学科的交互研究,在国际设计学界已比较成熟,但在国内设计学界还处于起步阶段,希望本书能有助于国内设计研究者和从业者开阔专业视野,思索什么样的设计行为才是从人本身出发,同时也为人工智能的新技术未来祛魅。
-
博物馆人类学的观点与实践郑茜,中国民族博物馆 编本书在中国民族博物馆举办的第二届博物馆人类学研讨会论文基础上精心辑选而成,分为“主题演讲”“博物馆与文化政治”“博物馆叙事:价值、逻辑、策略”“历史、认同与博物馆”“生态、社区、地方性知识”“物、非物:阐释与表达”六个部分。论文从人类学视野出发,覆盖了博物馆业务诸方面,触及了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前沿地带和热点问题,显示出博物馆人类学作为一种理论方法可以延伸出来的丰富深邃的观察视角。上述研究成果力图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联,促进学术与实操的相触,既引导博物馆人类学从当代中国民族类博物馆业务操作实践的具体案例中汲取学术研究的动力,也引导民族类博物馆从相关理论成果中获取推动自身发展的良好工具和营养剂。
-
快手人类学真实故事计划 编好奇的人类学家都刷到停不下来。这是快手上市后,首部将快手作为“视频民族志”形态进行观察和记录的手记。本书内容以人类学视角切入,辅以专业学者解读,以及丰富而饱满的真实人物故事。本书将呈现大量有代表性的事件来例证快手运行背后的社会逻辑,通过快手上的内容来呈现中国社会的变化,同时也借助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来理解时代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