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学
-
北京人口蓝皮书尹德挺,胡玉萍,吴军,薛伟玲,董亭月 著本书立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和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在三孩生育政策和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背景下,运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与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及统计局、民政局等相关部门发布的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数据,分析北京市人口规模、结构、素质、分布状况和历时特征,开展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人口预测,研判北京市人口发展新变化与新格局。
-
人类学与人类学家Adam,Kuper 著本书主要论述了英国社会人类学的黄金时期(1922—1972)这门学科的发展,以及当时著名人类学家的思想及其交锋。这一时期的人类学深刻影响了这门学科后续至今的发展脉络。书中介绍和评述了包括现代人类学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的学说,以及如埃文思-普里查德、贝特森、利奇、玛丽·道格拉斯、列维-斯特劳斯等著名人类学家的学术发展历程、著作及其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展现了英国社会人类学从创立到发展到壮大到减弱影响的过程。书中所论述的这段时期正是现代人类学的形成和发展期,其论述对于今天我们理解这一学科的主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探寻如今错综异质的学科话语体系的根系脉络及其土壤,思考它的历史性和局限性,并以此反观当下涌动的诸多新思潮、转向和动议,均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在论述学科发展历程时,联系民族志和理论产生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以及人类学家所受教育背景和性格,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时,作者把聚光灯打向了研究者本身,把奠定学科基石的人类学家当作一群特殊的“土著”来研究,这种研究视角本身是一种“去魅化”的过程。其文本本身亦称得上是以人类学学科为对象的人类学研究。在本书作者把知识生产看作一个有机的、社会性的、带有政治意味的过程。在当时体现出了一种超前知识论视角。
-
博物馆、公众与人类学[加] 迈克尔·埃姆斯(Micheal M. Ames) 著,尹凯 译《博物馆、公众与人类学:博物馆人类学论集》是博物馆人类学领域的奠基之作,作为一位人类学家和博物馆馆长,迈克尔·埃姆斯(Michael Ames)兼具实践与理论、博物馆内外两种视野,既批判了传统博物馆的实践,又开展了有针对性的行动。在博物馆的管理过程中,埃姆斯将人类学视角带入到博物馆的收藏、研究、展示、教育、服务等各个环节,真正落实一种“在博物馆实践的人类学(anthropology practiced in museums)”。他结合新博物馆学、去殖民化和土著运动的*新思潮,将博物馆作为一个他者进行分析,真正发展出了一种基于批判与反思的“关于博物馆的人类学(anthropology of museums)”。 《博物馆、公众与人类学:博物馆人类学论集》的研究主题包括博物馆民主化、公共服务与学术研究之间的关系,博物馆与第一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博览会和麦当劳为代表的“日常生活的博物馆(museums of everyday life)”的研究,文化表征与政治议题等。这些广泛话题关涉到人类学家和博物馆学家普遍谈及的博物馆认识论问题,充分揭露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观念和政策。
-
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创新与实践胡湛 等著,彭希哲 编《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创新与实践》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集体研究成果。随着人口老龄化成为人类社会的常态,国际社会相继涌现出若干治理框架,“老年友好型社会”即其一,其得到诸多推广。《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创新与实践》立足于中国情境,对老年友好型社会的研究实践创新予以系统审视,在正视现有认知误区的基础上,着力探讨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基础环境建设、社区养老服务创新、家庭政策与卫生政策、老年社会参与和数字融入、智慧养老及社会治理等议题,对于正处于人口老龄化深化期和社会转型加速期的当代中国社会具有特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中国老龄社会的数据、事实与分析翟振武 等著从2000年开始,中国已经迈进了一个全新的老龄社会时代。《中国老龄社会的数据、事实与分析》以全国性、连续性的大型社会调查项目—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的数据为基础,从老年人口特征、健康、经济、家庭、社会参与、养老资源、信息技术、体育锻炼、养老安排、心理适应等多视角,全面、系统、立体地描绘了中国老龄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时对老年社会的状况、变化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这是一幅具有分析特质的中国老龄社会全景图。
-
中国老龄社会的社会支持体系研究何文炯 等著,彭希哲 编《中国老龄社会的社会支持体系研究》力图反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代际均衡与多元共治——老龄社会的社会支持体系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以老龄社会的社会特征和社会支持需求分析为基础,就老龄社会中老年人的收入保障、医疗保障、照护保障、养老服务、精神支持和中青幼群体的社会支持以及老龄社会的数字化治理进行了专题讨论,提出了老龄社会的多元共治体系。《中国老龄社会的社会支持体系研究》认为,人口老龄化将是未来社会的常态,唯有改变现行社会政策体系方能适应。应对人口老龄化,必须改变以老年人为中心的思维,注重代际均衡,实行多元共治,保障老年人基本权益,有效支持中青幼群体,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我国老龄社会治理现代化。
-
多山地区空巢村人口再分布与新型城镇化研究曾明星,冯强,王大犇 著本研究从赣南“空巢村”留守人员生存及流出人员流迁状况调研入手,分析了多山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人口合理再分布、流出人员土地依存关系、留守人员养老及家庭照料等问题,进而探讨了因“空巢村”问题加剧而带来的社会、经济深刻后果及其对未来新型城镇道路产生的影响,并以此为理论依据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
文化资本视角下中国农村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问题研究袁一民 著本书主关注文化资本和农村流动人口的影响关系研究。通过对理论层面、实证层面和政策层面不同维度的分析,阐述文化资本对农村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影响,构建文化资本和城市融入关系评价体系,探索文化资本提升路径和城市融入带动新模式,旨在推动农村流动人口通过优化文化资本积累的方式进行实质性的城市融入,促进社会全面、稳定、和谐发展。
-
新疆的人口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编人口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新疆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人口规模小,人口素质低,人均预期寿命短。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新疆人口特别是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快速增长,人口素质不断提升,人均预期寿命大幅提高。今日新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各族人民安居乐业,人口发展均衡健康。白皮书指出,新疆的人口发展,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经历了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到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正在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转变,是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法规实施、婚育观念转变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符合世界人口发展的普遍规律。白皮书还指出,随着新疆社会稳定红利的持续释放,未来一个时期,新疆人口特别是少数民族人口将保持稳步增长,人口规模持续扩大,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口流动趋于活跃。
-
新时代广东省人口发展问题研究韩,靓 著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省常住人口规模快速增长,人口流入明显,是全国人口增加最快的省份之一。现阶段,广东省人口再生产类型已经进入现代生育模式时期,人口年龄结构转为老年型,抚养比呈现降低趋势,仍为较好的人口年龄结构,抚养负担处于较轻阶段。“两个阶段”目标下,广东正加快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人口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因素,将对广东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产生深远影响。未来一段时间,广东省人口形势仍然较为复杂,人口规模庞大、人口流动依然频繁、人口老龄化持续加深。本书将立足广东省人口发展基础,分析新时代以来人口发展面临的问题,对人口空间分布与城镇化、老龄化、人口流动与基本公共服务等热点问题展开分析与讨论,试图为今后一个时期广东省继续挖掘人口潜能,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提升人口治理水平,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优化人口空间分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