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学
-
农村住房市场化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陈卫华 著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将“人的城镇化”作为核心,然而城乡二元的住房制度已不能适应快速城镇化过程,带有福利色彩和社会保障功能的农村现行住房制度制约了“人的城镇化”。本书旨 在探讨农村住房制度市场化改革对人口城镇化产生的影响,深入考察农村住房市场化将对农业人口乡-城迁移和迁移人口城市融入或市民化产生的影响,为下一步的住房制度改革和新型城镇化 战略提供理论支撑。
-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贵州少数民族妇女研究尤小菊,张晓 著这本论文集是贵州大学妇女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近十年来从历届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中精心挑选出来的,也是贵州大学民族学学科近十年来教学与科研实践在女性人类学领域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在妇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全球化经济裹挟下的中国少数民族妇女在传统与现代话语夹击下的境遇更加复杂。从女性主义的立场,抛弃宏大的妇女一体的概念,关注全球化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女性的多样化实践,强调女性知识谱系和女性个体经验的重要性,将女性问题放在社会实践、社会转型中去重新审视和考量,扩展传统人类学的研究视野,呈现现实生活中少数民族女性的多样性面貌,是这本论文集的努力旨趣所在。我们希望这本集子能引起更多学界同仁和社会力量关注少数民族妇女发展等社会议题。
-
文学人类学新论唐启翠 等 著本书从学理上阐明为什么文学研究发生人类学转向,而文化人类学方面为什么出现文学转向(人文转向)。文学人类学是20世纪后期的跨学科研究大潮中的新兴交叉学科。孕育其生长的潮流可概括为两个学科的研究转向:一是文化人类学的文学转向(人文转向);二是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转向(文化转向)。陈述人类学的文学转向,说明这种学术转向基本改变了人类学的学科性质,从以往一味效法自然科学的“人的科学”旧范式,转向效法哲学解释学和文学批评的“文化阐释学”新范式。从学术史脉络上梳理两大学术转向,注重将文化视为一种符号文本的阐释人类学学派的理论与实践。如代表人物格尔兹的“厚描”理论如何受到美国文学批评家肯尼思?伯克的影响。再如“写文化”讨论中文学研究界提供的启示等。由此引申出人类学前沿性争论:民族志写作的文学性、民族志传记的诗性等。在此基础上,梳理中国文学人类学近三十年的理论演进:其一是范式转向:从“中国神话”到“神话中国”。其二是文化文本的立体建构与阐释。其三是文、史、哲、宗教等不分家的“神话历史”整合性视野。其四是对大、小传统重新划分和界定的学术理念。其五是符号编码N级系统论。从前文字的图像,到甲骨文产生,再到先秦经典的出现,分别从先后发生的程序考虑,把文化文本的看成历史性生成的。
-
语言、族群与演化邓晓华 著本书根据研究的内容、领域和研究特点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以闽客方言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经典的语言本体研究;第二部分是关注人类学研究取向的语言研究,主要从语言、认知的视角对族群、文化等问题进行新的解读;第三部分为跨学科的语言演化研究,主要以演化生物学中新发展出来的演化理论与定量方法研究语言的演化模式、谱系和发生学关系等问题。本书体现了中国语言人类学研究的转向历史,更凸显了当前在跨学科视野下进行语言研究的新趋势。
-
人类学讲义稿王铭铭 著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系统地分析了西方人类学的类别和发展路径;中篇集王铭铭教授多年研究体会,指出西方人类学存在的局限,并探究解决这些局限的出路之所在;下篇约占全书三分之二的篇幅,讲述中国人类学的发展路径,细述了中国人类学在先辈们的努力下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同时,又看到了中国人类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终,为中国人类学指出了一条自身特色与世界抱负相结合的道路。 ? ?本书堪称专为国内学习人类学的学生量身打造的本土教材。
-
中山大学人类学博物馆馆藏珍品郑君雷中山大学人类学博物馆,是一所承袭了岭南大学文物馆和中山大学文物馆血脉精华,经教育部批准设立30余年的高校博物馆。2014年经广东省文物局批准备案,由广东省文物鉴定站组织专家开展了馆藏文物的定级工作,本书图录部分即为根据专家鉴定结果,对馆藏精品文物进行系统梳理的成果,被列入“中山大学第一批文化传承类重点工作项目”。人类学博物馆的藏品数量、类别在全国高校博物馆中均较突出,但是业界、学界、师生了解不多,研究更少。故编纂成册,以飨师生及其他爱好文物的读者。《中山大学人类学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品》分上下两编,上编为图版,依主题分六章对馆藏珍品及基本信息(含入馆时间及来路等)予以全面、精细、优美的呈现;下编收录了相关研究论文,包括之前发表过的《中山大学图书馆藏北齐卢舍那法界人中像及相关问题》一文,《中山大学图书馆藏“北齐阴子岳造像碑”初步研究》《马丁堂展藏的意大利石雕赏析》《所载1920—1930年代人类学博物馆轶事》等文章。与前面的图版进行前后互现,相得益彰。
-
人口管理改革与社会保障包容张展新《人口管理改革与社会保障包容:地方经验和总体设计》汇集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2014-2015年创新项目“人口管理改革与社会保障包容研究”的主要成果。这一创新项目的研究围绕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个主题展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方针的提出和发展,为社会保障改革的推进奠定了指导思想和评价准则,同时呼唤着人口管理改革的深化。因此,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连接纽带,人口管理改革与社会保障包容实际上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该书从理论、实践和政策三个方面,考察、梳理人口管理改革与社会保障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主要内容包括理论研究篇、地方考察篇和政策研讨篇。2015年以后,人口管理改革和社会保障改革都在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整合作用越发明显。中共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此为指导思想和契机,人口管理改革和社会保障改革都将进一步深化。该书可以为这两方面的深化改革和协调推进提供一些研究参考。
-
Choukoutienology 周口店学齐陶暂缺简介...
-
社会融合徐水源《社会融合:新时代中国流动人口发展之路》结合我国流动人口的实际情况和阶段性特征,深入贯彻习近平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重要论述精神,从经济立足、权益平等、社会接纳、政治参与、身份认同、文化交融等六个维度,构建新时代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指标体系和指数,着重论述了新时代中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政策制度的构建,提出了推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总体思路和目标路径,勾画出推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政策供给体系,并对中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是一本兼具政策论述和学术研究的专著。《社会融合:新时代中国流动人口发展之路》对于从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领导、工作者和研究学者运用习近平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重要论述,解决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
四重证据法研究杨骊 等 著本书突出论述文学人类学一派倡导的新方法论四重证据法。作为文学人类学者自我超越的新方法论尝试,四重证据法在多年研究实践中取得进展。四重证据法的界定是:“一重证据指传世文献。二重证据指地下出土的文字材料,包括王国维当年研究的甲骨文、金文和后来出土的大批竹简帛书。三重证据指民俗学、民族学所提供的相关参照材料,包括口传的神话传说,活态的民俗礼仪等。四重证据则专指考古发掘的或传世的远古实物及图像。”综合利用多学科资料的优势是,用文化文本的概念来统合四重证据。一、二重证据为文字文本,第三重证据主要是口传文本和活态文化传承,第四重证据则是非文字非语言材料构成的文化文本。四重证据的结合,构成“物象-语言-文字”这样整体性的人类生活世界,搭建起从语言学到现象学的认知桥梁。书中的五个案例,从鸮神到熊图腾(黄帝有熊氏),以及汉代器物上表现的天熊神话观。用新出土的石家河文化双人首蛇身珥蛇形玉玦的图像,解读《山海经》的珥蛇神话之谜。这表明四重证据法能够有效面对新材料,逐步展开立体释古的文化文本重建工作,给人文研究传统带来推陈出新的实际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