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学
-
何故为敌卡罗琳·艾姆克(Carolin Emcke) 著,郭力 译种族主义、狂热主义、敌视与仇恨——一种思维方式正主导着日益分化的民众:只对他人的立场却不对自己的立场进行质疑。这部专著里,卡罗琳·艾姆克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与精力。面对不顾具体问题的教条式思维,她对多元性、对“不纯正”给予赞美;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个体及他人的自由。
-
人口新政背景下女性就业问题探索金仙玉《人口新政背景下女性就业问题探索》在分析“全面二孩”政策对女性就业影响的基础上,找出女性就业存在的困境,并对造成困境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对现行生育制度和女性就业权保护的不足之处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从而试图化解女性就业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有效的女性职业生涯规划方案。
-
中国地学通鉴张远广,徐冠华,郑度 等 编《中国地学通鉴(人口卷)》主要从地学的视野予以记述和分析中国人口的发展状况和人口科学研究的进展,并传承中国志书编写的特色。人口从哲学的含义讲,它是对人民群众高度概括的《中国地学通鉴(人口卷)》内容以历史人口为经、现代人口为纬,经纬交织,博古厚今,联系实际,以能够充分反映中国人口在时空和区域方面的静态和动态变化,以及与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
澳门特区应对人口老龄化研究叶桂平,王心,林德钦在全球逐步走向老龄化的趋势下,《澳门特区应对人口老龄化研究》从理论与实证的角度对澳门特别行政区(以下简称澳门特区)人口老龄化问题展开讨论,为澳门特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调整提供研究依据。《澳门特区应对人口老龄化研究》以澳门特区人口老龄化为研究对象,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现状及未来预测为切人点,研究澳门特区人口老龄化对澳门特区劳动力市场、储蓄消费、产业结构、医疗卫生、创新以及养老保障体系等方面的影响,用国际比较视野深入分析和总结澳门特区人口老龄化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通过借鉴与吸取国际经验与教训,找寻出澳门特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措施。
-
巴黎地铁上的人类学家马克·奥热巴黎地铁规模庞大,路线与地铁站的增长恰恰标志着这个大都会的扩张历程。马克?奥热是个地道的巴黎人,他从儿时回忆说起,以自身的观察穿针引线,串起各方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相关论述。地铁因他的记忆有着不同的意义,路线和站名不再只是地理的指涉,更承载着集体的身世和整个城市的历史脉络。他以人类学家的眼光,在日常生活的地铁空间中进行着独特的观察。
-
石器时代经济学[美] 马歇尔·萨林斯 著几乎所有人类学教科书都会谈及石器时代生活的艰辛,人们相信生活在原始社会的狩猎者都食不果腹,难以维生,饥魂饿鬼如影随形。然而著名人类学家马歇尔·萨林斯却在这部著作中辨析并破除了这一成见。当我们跟随他重新发现石器时代的生活时,就会发现那实际是一个丰裕的社会,人们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还组织起一种受亲属关系和社会权力等级影响的家户生产模式。不仅在生产方面,原始社会的交换活动也和宇宙神话、社会规范等价值体系紧密结合在一起。看看萨林斯给出的斐济、特洛布里恩德群岛、夏威夷等原始社会有趣而又广博的材料,或许我们就会理解他所说的:资本主义并不是人类历史上与生俱来的经济方式,而人类社会更普遍的经济方式也不是资本主义。
-
文学人类学研究 2018年第二辑徐新建 著项目简介 文学人类学研究在中国已有30年的发展历程,已逐渐发展出自身的理论和方法论体系,并积极运用这些理论阐释和研究中国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对人文学科研究范式和观念的革新促进作用日益凸显。然而,目前中国文学人类学还没有一本属于自己研究领域的刊物,这不利于文学人类学届同仁的交流砥砺,也不利于与国际文学人类学届平等对话和学习互鉴。为了完善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论体系,形成文学人类学的新学术话语,凝聚新的学术认同,四川大学2011计划-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协同创新中心拟创办《文学人类学研究》刊物,并积极推动该刊物进入CSSCI来源集刊名录。四川大学2011计划-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协同创新中心主要依托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学人类学学科点成立。该学科在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方面独树一帜,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就开始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里设置了“文学人类学”方向,进入21世纪后,获得教育部批准、国家学科目录*的“文学人类学”二级学科(一级学科内自行增设,与文化批评、文化与传媒并列),正式招收文学人类学硕士和博士生(导师有曹顺庆、徐新建、叶舒宪、彭兆荣、罗庆春、李祥林、李春霞、梁昭、李菲等),现拥有文学人类学二级学科的硕士点、博士点,及博士后工作站,已培养15届硕士百余人,14届博士40余人,博士后5人,国内外访问学者十余人。本中心和学科点有实力和热情来办好《文学人类学研究》刊物。中心已有长期办刊经验,《文学人类学评论》即由中心刊物《文化遗产研究》更名。《文化遗产研究》创刊于2011年,已经发行至第十辑,目前已收入中国知网(CNKI)。刊物是以人类学、民族学、遗产学,尤其是以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与批评、保护与实践及相关考察报告为主的中文学术出版物。刊物更名后,除了增加文学人类学的稿件外,其他内容基本不变。《文学人类学评论》刊物计划为半年丛刊,每年第二季度和第四季度出版,十六开,每期约20万字。
-
民族学人类学研究郑晓云 著民族学人类学研究集刊主要刊登关于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前沿理论探讨成果,及以中国西南民族学研究为基础、面向国内外的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成果,重点聚焦生态环境研究、发展问题、宗教文化、社会问题、跨境民族问题、云南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研究等问题,发表相关创新性的文章。本集刊的创新之处在于立足云南和周边国家丰富的民族研究资源,体现中国西南的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特色,是目前云南出版的*一本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年度研究集刊。
-
礼物(法)马塞尔·莫斯在莫斯对“礼物”的分析中,根本问题是要探究人是如何与物以及通过物而与他人彼此互相关联的。通过对丰富的民族志资料的旁征博引,莫斯提出了以“整体性呈赠”为特征的“礼物经济”的概念,并与现代的、非人格化的商品交换体系相比较,提出了一个三阶段式的演进图式,并进而探讨了物权与契约等经济概念的源起及本质。
-
献给祖先的猪[美] 罗伊·A.拉帕波特 著本书第一版就宗教仪式如何适应社区并从生态上规范社区这一主题,以其严谨的实证研究、对系统理论的创新性运用,以及富于解释与启发性的论证,成为生态人类学的一块里程碑。该第二版重印本增加了作者对此书第一版评论的回应,试图发展其方法中涉及到的认识论问题。 拉帕波特作为第一代受到斯图尔德影响的人类学家,他从人口、种群、经济、生计等方面论述了生态环境与文化仪式的相互影响,并在斯图尔德研究思路的基础上发展了生态人类学的研究,扩宽了其研究视野,推动了生态人类学学科的发展。可以说《献给祖先的猪》是前人研究成果之集大成,是对早期生态人类学成果的集中呈现,被视为早期文化生态学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