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学
-
在生命尽头拥抱你 临终关怀医生手记克里斯托弗·克尔,卡琳·马多罗锡安 著克里斯托弗·克尔是一名临终关怀医生。他的所有患者都会死去,然而他曾经照料的患者中却有数千人在面对死亡时,会谈到爱,意义,还有优雅。他们告诉世人,要将关注点放在人生意义上,即使病入膏肓,依然存有希望。在这本非凡而美好的书中,克尔医生分享了患者的故事和他自己的研究,他指出死亡不只是生命的终结,更是人性与超脱的必由之路。克尔医生对1 400多名患者做过采访,对十多年的数据做过量化分析,他发现了临终梦境和幻觉的重要性——既能让人内心安宁,也能展现人类韧性。这些梦境没有什么规律,在患者口中却“比现实还要真实”,梦中常出现离世已久的挚爱,这样的重逢能让患者逐渐释怀,坦然接受。这些临终体验帮助患者重拾人生意义,了解死亡过程,进而拿回他们在这种体验中的话语权。这种体验对承受丧亲之痛的人来说也是福祉,看到所爱之人安详离世,他们也会得到莫大的安慰。 本书以优美的笔触呈现了不平凡的故事,着力赞颂了“我决定我如何死去”的勇气,这种带着优雅与世长辞的方式,也会令那些目睹亲人离世的人得到抚慰。
-
设计学与人类学[英] 温迪·冈恩,[澳] 杰瑞德·多诺万 著,陈兴,史芮齐 译本系列丛书探讨了人类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感知、创造力、技能之间的关系,其共同目标在于超越人类学和物质文化研究的既定方法,这些已有的方法将人类居住的世界视为完整物体的存储库,这些物体已经存在并可用于分析。与上述方法不同的是,本系列丛书关注的是创造过程,不断地把这些物体带入存在,也不断地把同物体纠缠的人们带入存在。本系列丛书将以跨学科为导向,持续关注跨学科实践:关注与其他学科一起做人类学的方法,而不是做从属于这些学科的人类学。通过跨学科的人类学,本系列丛书目的在于达到一种既全面又渐进的理解,与其说是致力于实现最后的综合,不如说是致力于开辟探索的道路。
-
世界现代化报告[意] 阿尔伯特·马蒂内利,何传启 著现代化既是一个世界现象,又是一种文明进步。它不仅改变了18世纪以来的世界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还促进了人类发展、生态文明和国际体系的变迁,同时有助于文化多样性长期存在。世界各国都在开展某种现代化建设,都把实现现代化作为一个发展目标。 2019年5月,“第三届世界现代化论坛暨第十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成功举行,来自亚洲、欧洲和美洲的80多位学者出席论坛,论坛联合主席共同签署了《世界现代化论坛章程》。《世界现代化报告:现代化与人类发展》是第三届世界现代化论坛的主要成果,包含现代化与人类发展、教育现代化与人类发展、现代科技与人的现代化、健康现代化与人类发展、生态现代化与人类发展、生活质量与现代化等,反映了现代化研究的国际前沿和热点。
-
地震灾害频发地区的人口迁移与分布问题研究张俊良,闫东东,张兴月,杨成洲,郭仕莉 著本课题选取四川省龙门山断裂带42个县市区作为研究区域。通过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期望达到的总体目标在于:探究该特殊区域人口迁移及分布与地震灾害发生(地震本身并非灾害,只有与人类发生关联时才会成为灾害)及灾害危险度上升的联系机制和原理,探寻通过人口迁移与再分布,使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可持续模式。
-
中国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管理研究吴丽丽 著本书介绍中国流动人口的基本状况和变动趋势,同时结合中国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和流动过程,主要探讨中国流动人口的收入、健康与社会保险,着眼于中国流动人口管理模式的现状,提出管理模式的优化整合目标,阐述中国流动人口就业政策与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中国流动人口保障管理内容与实务。
-
东北三省人口迁移时空格局与机制研究刘春涛 著人口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人口地理学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跨专业融合的特点不断强化,但针对东北地区人口迁移现象和机制的系统性研究仍然匮乏。本书挖掘海量历史数据,系统分析东北三省人口迁移的时空格局和演变特征,探索建立基于演变视角的人口迁移机制研究框架,并利用“人口顺差”“群体相对偏好”等概念和“新引力模型”“区域综合差异指标体系”“灰色关联度”相结合等方法揭示东北三省人口迁移内在机制,最后针对东北三省当前面临的问题,提出加快人口振兴的对策和建议。本书可供地理学、人口学、经济学研究人员阅读和参考。
-
生态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罗意 著生态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中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生态人类学虽然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但其理论与方法的源头却可追溯至人类学诞生之初的诸多理论之中。《生态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对生态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做了系统和深入的说明与介绍,包括理论渊源、文化生态学、新功能主义、民族生态学、过程生态人类学、政治生态学、环境人类学以及地方性知识的研究。此外,《生态人类学理论与方法》也对中国生态人类学理论和方法的变化做了梳理和评述,对新时代中国生态人类学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
族群与边界[挪威] 弗雷德里克·巴特 著,李丽琴 译《族群与边界》是部族群研究的典范性著作,标志着族群研究的一个新的时代。在此书中,巴特及其他学者认为,族群并非是在共同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固定化群体,而是在文化差异基础上的群体的建构过程。因此他们把族群互动作为讨论的中心,认为族群认同不是独立的,而是人们持续的归属和自我归属的产物。族群认同的形成贯穿了吸纳和排斥的关系过程中。书中的八篇论文,所涉及的田野点包括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的族群社会,但各项研究都贯穿着这种对族群的理解视角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的研究方法。这本文集的出版,开启了人类学关于族群、族群性、族群认同等问题的广泛讨论,直至当今。
-
中国流动人口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研究梁海艳 著当前,中国流动人口已出现了常态化和普遍化的发展趋势,人口迁移流动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中国改革开放40余年,流动人口也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历程。受城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乡镇企业兴起和户籍制度改革等因素的影响,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地向城市涌入,过去一段时间中国流动人口规模持续增加。但是自2015年以来,发生了逆转性的变化趋势,流动人口规模出现首次下降,与过去存在显著的不同,农村人口既有流出也有回流,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以青年人居多,他(她)们正值结婚和生育的黄金时期。因此,对流动人口的生育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本书利用2010~2017年的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对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进行分析,发现了一些重要的结论,在此研究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以更好地为流动人口群体,尤其是流动育龄妇女提供相关的卫生计生服务,严格遵循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共享发展的理念,以期最终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目标。
-
大众创业背景下社会网络对大学生就业的作用机制研究谭建伟,汪宇,罗鉴益 著《大众创业背景下社会网络对大学生就业的作用机制研究》以大众创业背景下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社会网络对就业的作业机制,概括社会网络的概念、维度和测量方式及大学生求职、创业的影响因素;以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根据“行为意向-行为-行为结果”的研究范式,探讨社会网络对大学生求职行为结果的影响;通过实证检验深入剖析校友连带、创业机会识别和创业资源获取间的内在关系,探讨校友连带在创业机会识别和创业资源获取中的作用强度,并针对性地提出提高大学生就业意愿,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建议和对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