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学
-
美德的起源[英] 马特·里德利(Matt Ridley) 著,吴礼敬译 译本书是马特·里德利科普书基因三部曲之一,主要探讨人类在物种进化的路程中,如何从动物性中衍生出社会性,特别是人类本能的动物性、心理因素如何塑造人类社会的经济属性。之所以用“美德”一词作为本书书名的一部分,是因为“美德”这种社会属性是人类独有的,是我们社会交往的根基。本书会从动物学、生物学、心理学、经济学的角度探讨这一复杂问题背后的脉络。
-
爱尔兰民族问题及其和平进程研究周建新 著本书以人类学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呈现了爱尔兰边境小镇克朗内尔斯古今变迁的基本脉络和大致样貌。透过小镇在爱尔兰民族和国家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和现实,从地方到国家,由点及面,分析了爱尔兰民族问题及其和平进程,探讨了英爱边界两侧跨国民族和平跨居的“政治模式”及其意义。
-
误读的中国人口李建新 著本书收录了作者1994~2013年人口学研究领域的主要论文。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围绕人口转变,从时空视野描述比较了我国人口转变的过程及特点;第二部分主要涉及我国人口政策对人口结构的影响,以及学界对人口数量与结构关系的争论和作者的相关思考;第三部分主要讨论了我国人口政策实施结果及作者的反思,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人口作为基础变量的重要意义,同时论证了我国人口发展战略选择所遵循的原则和方向。
-
同一颗星球丛书·第一辑威廉·克罗农 等 著,刘东 编《“同一颗星球”丛书》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以“全球史”的宏大视野,对人类与环境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关系进行思考和再叙述。它既包含千百年来人类繁衍兴盛的古老话题,现代资本与人性贪妄的惨痛教训,也包含未来命运的戚戚忧思与长远谋划。第一辑收入本丛书的平装版7本,分别为:《自然的大都市:芝加哥与大西部》《政治生态学:批判性导论(第二版)》《被掠夺的星球:我们为何及怎样为全球繁荣而管理自然》《政治理论与全球气候变化》《消费的阴影:对全球环境的影响》《横财:全球变暖 生意兴隆》《水下巴黎:光明之城如何经历1910年大洪水》《自然的大都市:芝加哥与大西部》是19世纪的芝加哥环境史,作者以一种全新的视角采纳了城市是与边疆是交叉的写作方法,研究了18481893年间芝加哥、整个西部地区之间的关系,并追溯了城市市场同供给城市市场的自然系统之间的通道,系统地记录了历史的变化。《政治生态学:批判性导论(第二版)》共分为4个部分:上世纪政治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政治生态学家们在理论和方法论上面临的挑战;政治生态学解答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批判式研究。政治生态学是将政治和经济问题结合起来对环境治理和生态变化问题进行研究的跨学科领域。本书共分为4个部分:上世纪政治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政治生态学家们在理论和方法论上面临的挑战;政治生态学解答的主要问题;该学科现在和将来面临的主要挑战。《被掠夺的星球:我们为何及怎样为全球繁荣而管理自然》是世界著名经济学家保罗·科利尔为了与全球贫困和环境破坏做斗争,对国际政治进行了激进的、与直觉相悖的反思。我们如何帮助最底层的十亿人获得更好的生活的同时避免对地球造成伤害?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繁荣和自然和谐共存?保罗·科利尔为这一困境提供了巧妙的、出巧妙的、出人意料的建议,最重要的是为这一困境提供了符合实际的答案。他在肆无忌惮地牟取暴利的欲望和环保主义者的浪漫主义观点之间开辟了一条道路,探索了解决贫困、人口过剩和气候变化问题的创造性方法:这一方法向我们表明,解决这些问题不需要以牺牲地球为代价。《政治理论与全球气候变化》第一部分“公正、伦理学和全球气候变化”,着眼于随气候变化而提出的分配公正问题,引发对气候变化相关公正问题的思考。第二部分“气候变化,自然与社会”,把焦点从 “公正”转向一系列需要关注的相互联系的问题,将我们的思想基础与一些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典型的跨于随气候变化而提出的分配公正问题,引发对气候变化相关公正问题的思考。第二部分“气候变化,自然与社会”,把焦点从 “公正”转向一系列需要关注的相互联系的问题,将我们的思想基础与一些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典型的跨学科的、观念性的和实践性的政治/政策问题相联系。《消费的阴影:对全球环境的影响》认为地球的生态系统及人类面临着不断增长的消费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作者认为,“平衡消费”应作为解决以上问题的指导原则。对个人而言,可通过选择高里程汽 车、食用本地食物、购买节能电器等改善现有状况,但更重要的是全球政治经济的改革,即削减不平衡的消费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作者认为,“平衡消费”应作为解决以上问题的指导原则。对个人而言,可通过选择高里程汽 车、食用本地食物、购买节能电器等改善现有状况,但更重要的是全球政治经济的改革,即削减不平衡消费、修正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可持续性之间的不平衡状态。《横财:全球变暖 生意兴隆》是一本有趣的书,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气候变化问题,聚焦于形形色色的企业家。虽然处于越来越不适宜居住的世界,但是这些企业家却从中看到了金子般的商机。《水下巴黎:光明之城如何经历1910年大洪水》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巴黎在1910年遭遇强暴雨,塞纳河水位高涨,漫出河床,淹没了塞纳河两岸的巴黎城区和周边地区后,随着水灾初发、严重、消退,城市和乡村的水情状况和灾民、政府、军队、社会各个行业各种角色在水灾中的反应, 全景描摹了水灾后巴黎遭遇了哪些,又述了巴黎在1910年遭遇强暴雨,塞纳河水位高涨,漫出河床,淹没了塞纳河两岸的巴黎城区和周边地区后,随着水灾初发、严重、消退,城市和乡村的水情状况和灾民、政府、军队、社会各个行业各种角色在水灾中的反应, 全景描摹了水灾后巴黎遭遇了哪些,又如何度过水灾。
-
流动之城素德·文卡特斯 著纽约是一个同时拥有着高峰和低谷的城市。在这个城市中,富有的精英、绝望的移民和贫困的当地人共享着生活的社区。弥合这一鸿沟的是纽约的地下经济。这是一个隐形的非法贫富交易网络,它将整个城市秘密地编织在一起。 哥伦比亚大学颇负盛名的社会学家素德?文卡特斯深入街头,将纽约悬殊的经济世界中的各个要素联结在一起。他将自身深深植根在这个被探索的秘密世界中,密切关注被锁定在地下经济中的多名纽约人。通过作者对毒贩、妓女、社会名流、移民及学者的大量访谈,本书将地下经济视为社会转型和城市繁荣的引擎,揭示出了纽约鲜为人知的图景。 本书呈现的是作者穿越纽约地下经济这一“巨大而无形的大陆”的旅程。它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与我们的生活平行存在的世界,这个世界正蓬勃发展,但对于我们而言却是陌生的、难以想象的。打开本书,跟着社会学家了解跌宕起伏的人物故事,感受名符其实的“纽约折叠”。
-
国家·社会·家庭刘伯红,贝安娜 著本书围绕性别平等与产假、育儿政策;性别平等与劳动力市场禁止生育歧视的政策;性别平等与对生育、家务劳动价值承认和政策体现;性别平等与其他家庭照顾政策等主题进行了广泛交流、深入讨论和互相学习。致力于研究在推进家庭政策建设过程中,如何凸显社会性别视角,如何重视家庭政策的设计理念,如何通过家庭政策的建立和健全达到社会公正,如何关注女性权益并避免这一群体的利益和发展受到影响。
-
人类生态学[英] 杰拉尔德·G.马尔滕 著,顾朝林 等译人类生态学探讨人类社会系统如何同它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本书是该领域的第一部导读性著作,详细介绍了生态系统组织和发挥作用的机制,以及人类社会及其过程如何同生态的可持续性形成矛盾。作者将经过长期检验的生态学原理同复杂系统理论的*新概念相结合,并通过清晰易懂的文字、图表、案例和练习,使这些概念变得非常易于理解。对于人类生态学专业以及环境科学、社会科学、地理学、生态学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来说,它都是一本极好的参考书。
-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城市人口预测宁超乔 著本书梳理了国内外有关人口预测的文献,在借鉴学术及应用层面的相关案例后,比较了不同的人口预测方法、模型的适用性和可行性,结合广州的城市发展阶段与人口变化特征,选取系统动力学作为预测模型,根据1990-2015年广州市人口的相关统计数据,对2040年广州市人口规模变化进行了预测仿真和分析。在预测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广州人口增长的变化情况和特征,根据广州市未来城市发展战略、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对广州2040年的人口发展提出相关政策性建议。本书对应对未来老龄化社会中有现实意义,为其他城市的人口预测做出理论支持。
-
在生命尽头拥抱你 临终关怀医生手记克里斯托弗·克尔,卡琳·马多罗锡安 著克里斯托弗·克尔是一名临终关怀医生。他的所有患者都会死去,然而他曾经照料的患者中却有数千人在面对死亡时,会谈到爱,意义,还有优雅。他们告诉世人,要将关注点放在人生意义上,即使病入膏肓,依然存有希望。在这本非凡而美好的书中,克尔医生分享了患者的故事和他自己的研究,他指出死亡不只是生命的终结,更是人性与超脱的必由之路。克尔医生对1 400多名患者做过采访,对十多年的数据做过量化分析,他发现了临终梦境和幻觉的重要性——既能让人内心安宁,也能展现人类韧性。这些梦境没有什么规律,在患者口中却“比现实还要真实”,梦中常出现离世已久的挚爱,这样的重逢能让患者逐渐释怀,坦然接受。这些临终体验帮助患者重拾人生意义,了解死亡过程,进而拿回他们在这种体验中的话语权。这种体验对承受丧亲之痛的人来说也是福祉,看到所爱之人安详离世,他们也会得到莫大的安慰。 本书以优美的笔触呈现了不平凡的故事,着力赞颂了“我决定我如何死去”的勇气,这种带着优雅与世长辞的方式,也会令那些目睹亲人离世的人得到抚慰。
-
人类死亡史[英] 安德鲁·多伊格 著1347年,意大利城邦锡耶纳仍以它的富庶和美景著称于世。然而,在随后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这座城市的人口锐减四分之三,整座城市一度尸横遍野,一副鬼城模样,政权也在不足十年后走向终结。引发这场灾难的直接原因是横扫欧亚大陆的黑死病,但战争、饥荒、社会运作方式以及当时有限的医学认知水平也在为这场死亡浩劫推波助澜。《人类死亡史》以锡耶纳的这段历史开篇,从多个角度和层级回顾、审视了人类死亡主因的变迁,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医学和科学话题。融合丰富的史料以及深入浅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原理,作者安德鲁·多伊格向读者呈现了一幅时间跨度上千年,宏大至社会群体,微观至分子、基因的死亡画卷:曾经以高致死率闻名的鼠疫、天花、霍乱等疾病是如何在人类历史上掀起一场场死亡风暴的,饮食习惯以及遗传学因素对全球的肥胖趋势和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的影响,亨廷顿病、唐氏综合征等诸多遗传病的致病原因如何从一个个家庭悲剧中浮出水面……与之相伴的是细菌学说、疫苗接种、消毒和公卫理念、抗生素的发现、流行病学和遗传学的诞生等一个个人类认识疾病和死亡的科学里程碑。除了自然因素引发的死亡外,作者也没有忽视更易受社会性因素影响,一定程度上是人类“自主选择”的死亡,无论是族群间的暴力冲突、酗酒、吸烟还是药物成瘾,《人类死亡史》中都有深入透彻的分析。死亡,是人类与生俱来、无法回避的永恒问题。在人类社会演进的历程中,人类的死亡主因——甚至对死亡的定义——从未停止演变,延缓和抵御死亡的手段也日益丰富。正如《人类死亡史》展示的那样,一部人类社会的演进史,也是一部人类死亡主因的变迁史,一部抗拒死神的进步史。